回味南口岁月里的故事

凌鸿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那过去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也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上半页发生在北京南口镇里的故事,这此故事带着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完美的情节是我们每个经历者常常回味的,不经历风雨,就不知道彩虹的绚丽,不经寒冰,就不知道腊梅的馨香。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成长。长城是见证,岁月是祝福,使我们既无血缘,又无亲情的五湖四海人在这里,成为战友,成为亲情浓余的弟兄姐妹,成为一生最怀念的人。因为我们是战友,共同在火红的的军旗下,草绿的军装里成为建筑国防,保卫祖国的钢铁战士,在时代的色彩里,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回忆是恩典,回味是享受,虽然说故事里有苦有难,更多的还是甜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南口岁月是我们每个在北京南口当兵时所经历渡过的岁月。在这段时间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也有共同的故事。这故事是真实的故事,故事里的背景是中国军人在特定历史时段中为国家奉献青春,为国家发光发热的青春芳华年代。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军人的自豪,所经历精心编制的故事,现已记载在八一军旗里,记载在共和国的史册里,更深地镌刻在战友们的记忆里。在这记忆里,我们每天都在回忆,每时都在回味。有苦涩但更有喜乐,因为岁月铸就军魂,岁月成就壮志。现今退伍分别已有四十年之久,所在部队也随着历史地发展封存在共和国的史册里,当年的营房也随着光阴色彩旧貌变新颜,但记忆里的原貌但依然犹新,当时的风景,当时的模样,成为我们对老部队,老战友的难忘,成为我们的热恋,时光在流转,我们却兵心依旧。泛黄的照片,草绿的军装,依然是一生的骄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朱德总司令为工程兵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起的那刻起,美好的音乐旋律使我的心情腾飞,每一个人的血脉都和祖**亲的血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心情腾飞,回味无穷,记忆的屏幕里像电影镜头一样,回放着过去南口岁月发生的故事,虽时过境迁,过去的年轻战士己白发苍苍,岁月无情的给我们画装,但我们的心却是很年轻,还停留在南口岁月的童话里,分享,享受,再分享,再享受,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南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西北部15公里处,还是太行山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在交汇处就是南口先有村后有镇的南口村。南口村北通至八达岭长城出口达到关外的官厅,张家口乃至山西,内蒙古,东北等地,南通京都平原。南口地势险要,历史悠久,作为铁路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在百年历史变迁中,南口曾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因着清末詹天佑修建第一条中国铁路,续写了南口先有村后有镇的故事,因着发生在1937年的南口战役,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黄梁美梦。因着南口地势险要成为历代的军事重镇,被称为兵城,在七十年代的南口驻扎着中国军队陆海空军的下属机关与单位,南口南驻有北京军区坦克六师,南口北山坡驻有工程兵建筑第51师,团级单位更是因着保密的缘故而分散在绿水青山之中。我是在1972年12月由工程兵建筑108团(部队代号8338部队)以特种兵的身份招入部队。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公社红泉大队新训后直接分兵到师部特务连。同到的有老乡徐铁虎,王兴民,王三喜,宋常立,尹国顺,张学林,杨学立,杨德中,后来又有老乡刘富合,刘法成,司雪成,王明亮调入师部。1973年3月至1977年3月在工程兵建筑第51师特务连警卫排服役。那时的军营依然配戴着文革后期的政治色彩。办公楼门口竖着*****的红色标语,办公楼前的小广场东西两侧花园里有两个对称的红色大柱上有"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标语墙上有"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朴实的建筑充实着军营,身着65式草绿军装的年轻战士们,心揣美好的理想,不忘当兵的初心使命,加强自己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军事技能的训练,搞好夲质工作。都把自己当做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用到厕所无怨言,部队所赋予的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都在尽职尽责,尽力尽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现存的每幅照片都是记录在51师所发生的故事,记载着当时的工程兵部队血与火,青春与芳华发出的朵朵心花,五彩缤纷又光彩绚丽。在今天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每天在讲述心中的故事,这故事没有虚构,也没有文学润笔,都是实实在在的。每张照片都记载着故事,每张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有如临诗境的感受,才会发出身临其境的享受。南口岁月是我们每个在南口军营里青春激昂,任劳任怨的时光,这时光,这岁月成为我们由土变陶,完全成熟的岁月。所以我们难以忘怀,在不涉密的原则下,畅享我们的欢乐,叙讲我们的骄傲。</b></p> <h3>1964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国家军队领导人观看工程兵军事技能表演</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山坡的一座军营,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里的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部大院门口,也是特务连警卫排的一号哨位。她的部队代号分别沿用,1962年为8321部队,1965年为831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611部队,沿用时间最长的是8313部队。她虽说从组建到撤销共经历了22个春秋,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深受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深切接见,以镜头锁定了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辉煌,以青春谱写了工程兵广大指战员的颂歌,以奉献填写了工程兵战士的情怀情深,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构筑了共和国国防工程,是他们的青春火红燃烧激情的岁月,使共和国打破美帝,苏修的核讹诈,让中国人有说话的权柄,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屹立在世纪的东方。</h3> <h3>这是当年宣传队战友去接新兵,路过师部大门,房子是师收发室,和我们三班,四班住的平房。(师部大门东侧影像)</h3> <h3>这是1974年51师电影放映员培训班结业,在师部办公楼前的合影。再看他们身后的办公楼的依然依旧……</h3> <h3>这是1974年51师特务连警卫排三班在师部大礼堂前的合影留念。特务连警卫排三班1975年会体战友合影。前排左侧依序:郑建军,魏明钦,李生振,王新阶。后排左侧依序:姬新国,凌鸿昌,张通海,邢德星,李金贵。</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建筑第51师大门现在的模样</b></p>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前身部队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前身部队,是由工兵20团和公安内卫3团组建的工程兵101工区,担负着中央指挥防护工程的施工建设任务。指挥防护工程是战时保障军队和地方的首脑机关作战指挥和正常工作的地下工程,是战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960年4月,工程兵在北京召开有各军区,海军,空军等参加的国防工程会议,研究制定了指挥防护工程建设的计划和战术技术要求。6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工程兵关于国防工程会议情况的报告》,此后,全军指挥防护工程的建设陆续展开。建设第一个大型指挥防护工程时,总参谋长粟裕率有关人员反复勘察定点,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方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所承担设计,中央调动工兵20团,内卫3团奉命调入工程兵参加国防工程施工建设任务。组建了工程兵101工区,在主任白炳勋,政委强自珍的率领下进行施工。随着工程进度地深入,工兵20团,内卫3团番号撤销。两个团正式组建工程兵建筑团。施工期间,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彭真,彭德怀,贺龙,叶剑英,陈赓,粟裕,罗瑞卿等先后视察工地,了解施工进展情况,解决施工部队的一些实际问题。贺龙元帅视察时,十分高兴地对施工部队说:&quot;你们做了件大好事&quot;。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工兵第20团,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55一1962年历时7年完成中央指挥防护工程建设。最早到工区的工兵20团(55年9月)与公安内卫第3团(团长高锡仑,政委王嘉林),后随着施工进展,撤销这两个团的编制,干部调入工区机关,直属六个工兵营。1958年初又调来工程兵建筑某团(团长高通霖,政委李本)。工区直属两个汽车连,一个机械修理营,一个卫生科。,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55一1962年历时7年完成中央指挥防护工程建设。最早到工区的工兵20团(55年9月)与公安内卫第3团(团长高锡仑,政委王嘉林),后随着施工进展,撤销这两个团的编制,干部调入工区机关,直属六个工兵营。1958年初又调来工程兵建筑某团(团长高通霖,政委李本)。工区直属两个汽车连,一个机械修理营,一个卫生科。该工程规模宏大,坑道轴线长,在掘进扩大过程决中,要通过许多石质破碎地段,经觉得很出现塌方,涌水等险情。有一次,工程兵建筑第116团5连正在作业面上用风钻打孔时,距作业面100米处,突然发生大塌方,上千立方的岩石塌落下来,堵死了通道,砸断了电线。风管和水管,40多名作业官兵被堵在里面,在这突如其来的特大塌方,没有吓倒这些英雄战士,尽管里面漆黑一团,空气越来越稀薄,他们临危不惧,竭力清理塌落的石块,与此同时,坑道外的指战员全力进行抢救,他们先打进去一根空心钢管,保证必要的通风换气,经过一昼夜的轮番突击,终于用密集支撑开出了一条通道,救出了遇险的战友。施工部队以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时7年,于1962年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建成后的工程坚固适用,通道纵横交错,房问宽敞明亮,管线来往穿梭,十分宏伟壮观。工程备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防护设施,可抗御一意当量的核武器袭击和密闭隔绝较长时间,保障不间断地实施作战指挥。该工程竣工后,国防部通令嘉奖施工部队全体官兵,表彰他们为巩固国防作出了贡献,勉励他们乘胜前进,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而奋斗。(资料摘自周培根少将,刘振堂少将主编的《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一书)<br><br><br></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是军委工程兵建筑部队四师之首,是负责担负京都地区国防工程的施工部队,是以工兵20团和中央守卫三团而组建工程兵第一工区,负责中央指挥防护工程,简称101工区,工兵20团曾给中央机关修筑了防空坑道工事,曾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视察华北军区工兵第20团第1营修筑的国防工事后说:&quot;我们修的工事比国民党的好,国民党修的工事枪口对内,是镇压人民,我们修的工事枪口对外,是对付帝国主义的。&quot;当毛泽东询问了工程的造价后又说,这个钱是要花的,是保卫国防用的。接着毛泽东看望了附近的工兵指战员,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工程机械及操作表演。</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史沿革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工兵第20团(新中国成立后,工兵20团曾为中央领导机关修建了防空坑道工事),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61年6月20日,总参授予工程兵直属部队番号,以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8321部队,1965年改为831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611部队,师部驻地北京市南口镇,通信地址为北京市1026信箱,曾先后管辖工程兵建筑104团,107团,108团,115团,116团,126团,131团,179团,251团,101工程维护大队,102工程维大队。1979年2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维护总队,隶属于工程兵建制。也出现51师的合并过渡期,原51师师部大院成为两支工程兵建筑部队和维护部队的合用办公区。这时的51师辖有104团,115团,131团和工程兵工程维护的七个大队(团级)部队代号改为88660部队。1983年春撤销51师,师部(除加修营归建115团外)和各维护大队交维护总队,104团、115团归建52师。</h3> <h3>当时的师部大院格局为,以办公主楼,水泥灯光大操场,礼堂为中轴线。中轴线东侧有一南北柏油路,东侧从南向北有通信连主楼,特务连主楼,后为东厢房,有特务连饭堂,通信连饭堂,宣传队饭堂,往北是宣传队,篮球队主楼,后面为东西大道。再往北就是运输连,加工连,家属五七工厂,师首长家属院。中轴线西侧有后勤部宿舍楼,往北就是后勤部食堂,司政食堂,后边就是军人服务社,往北就是司政宿舍。军人服务社前面有一条南北向的柏油路。路西南端是师医疗门诊,往北是招待所,锅炉房等。师部大院外南路东是特务连,通信连菜地,菜地外东南角是深水井及机泵房,水塔在特务连食堂东面。路西是师家属职工院,1974年在家属院西侧修了游泳池,院外是连队养猪场。</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任师首长首任师长崔萍,政委王俊青,付师长张承德。1966年崔萍调工程兵付司令员,张承德接任师长。1970年4月18日重新成立工程兵学校,张承德调离任校长,由宋思传接任师长(宋思传,河北永年人,1943年8月参加冀南三分区滏西支队,后曾任二纵4旅11团4连连长,10军83团2营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83团整编工兵5团,宋思传任工兵5团团长,后工兵5团整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03团,1962年6月20日组建工程兵建筑51师时调入51师1970年任师长)。付师长解养仁也任过工程兵建筑第103团团长,1970年任51师付师长。1979年由刘洪正接任师长,因建筑部队精减,原51师大院转为工程兵工程维护总队,刘洪正转为工程维护总队长。</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首任师长:崔萍崔萍 (1919.11~2001.3)河北省藁城区 梅花镇南刘村人。自幼酷爱读书。1937年12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队,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抗日军政大学(后改成一分校)工兵队学习。曾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队训科干事、新四旅工兵连连长、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部训练参谋、警卫连连长、七分区基干团作战参谋,教导大队军事教员、副大队长等。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南军区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第二野战军十纵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作战科副科长、中原桐柏军区二分区作战科科长、泌遂指挥部和遂平指挥部指挥长、河南军区独立五团参谋长。参加了1946年的辽唐战役、高唐战役,1947年的安阳战役,南下挺进大别山,转战桐柏山区,而后又投入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军区军政干校、中南军政大学、二十步兵学校大队长。1952年4月奉命到吉林筹建工兵训练基地。1954年4月赴越南任军事顾问团工兵顾问及援越工兵训练团团长。1956年任工程兵技术学校校长,其为新校园的改造、建设付出了巨大心血。1958年至1960年初,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军事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1961年后,历任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长,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任全国人防领导小组成员。1976年10月,担任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工程副总指挥。1982年任总参工程兵部第一任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br></h3> <h3>1961年,崔萍同志任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长,领导,组织和指挥部队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国防工程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和工程兵党委,首长的好评。他任师长期间先后与两位政委共事,都被群众公认风气正,团结好,威信高的领导集体。下面摘抄崔萍回忆录片段调任师长在高等军事学院快毕业时(1961年底),我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命令,任命我到工程兵五十一师当师长。我到师里后,先了解情况,看后觉得很不错,部队的气氛,组织纪律性,艰苦奋斗精神等都比较好。我到任时一个工程的主体已快完成,正在搞通讯工程。后来,又接到两个工程,任务很重。当时,天天讲准备打仗,并且要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工程期限也催得很紧。这时,另一个工程也交由我们师完成。工程兵谭善和参谋长指示我负责,要求国庆前完成。我们师作业力量很强,只是运输力量差点,后来又调来一批汽车,加强了运输力量。这段时间,搞防护工事学到的知识是最全面的。在朝鲜的工事是随便挖,缺乏技术指导。我到工地后就学习设备安装,做防护门,发电等。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靠工程兵科研四所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边工作边学习。除开会,我每天下工地,与营长,连长在一起,向他们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总结施工教训。在五十一师工作这段时间,主要学习了地下工程和永备工事方面的许多知识,收获很大。</h3> <h3>王俊青(1922 7—1991 6),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人。1938年10月入伍,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4月离休。正军职。  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日军的铁蹄践踏了山东半岛,到处烧杀劫掠,激起了王俊青的满腔怒火。16岁的王俊青萌生了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的思想,当上了一名机智勇敢的小游击队员。刚入伍时,部队安排他当号兵,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王俊青逐步锻炼成长,他积极地参加战斗,同游击队员们一起打土匪、抓汉奸,保卫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加人正规军山东纵队后,王俊青更是满腔热情地投入战斗。他经历了反摩擦、反投降及鲁中3次讨伐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参加了2次反“扫荡”,沂水城、蒙阴城等战役和战斗。曾多次带领小分队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在1943年的一次讨伐日伪军的战斗中,他率领特务连担任主攻,实施突击爆破,出色地完成了攻坚任务,得到领导机关的奖励。王俊青先后担任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指导员、教导员、巡视员,鲁中军区泰山分区组织科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俊青投入敌后游击战,参加了蒙北歼灭战、蒙山阻击战、孟良崮歼灭战、泰安歼灭战、南麻攻坚战和著名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任济南警备司令部队列科长,徐州市警卫五团政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科长,华东军区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行政管理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王俊青一直在工程兵部队、机关、院校和科研机构担任领导工作。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奉命率领工兵十团赴朝参战,参加了5次战役。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身为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的王俊青,与团长于海波一起,带领近3000名工程兵指战员,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迎风斗雪,日夜奋战在“三八”线,奋战在北汉江、昭阳江、清川江、临津江和金钢川畔的运输补给战线上。  第五次战役是全团赴朝作战最为艰苦的一次战役,工兵十团担负了抢修汉江支流北汉江九万里处和三八线昭阳江富坪时里桥梁、水下便道和沿途扫雷的任务。在缺粮断炊的情况下,王俊青教育战士严守纪律,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还代表团党委提出了“越苦越光荣!为国际主义立功”的口号,全团上下团结一心,战胜了敌机轰炸和江水湍急、寒冷、材料紧缺等重重困难,有力地保证了九兵团进攻和机动任务的完成。1953年11月,工兵十团返国的前夕,九兵团首长表扬说:“工兵十团入朝最久,担负艰巨任务最多,完成任务最好。”工兵十团能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了敌人和艰难险阻,关键是有一个团结一致坚强领导的团党委。而作为团党委书记、政委的王俊青,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在团的会议上,他经常说,要通过政治工作,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提高部队战斗力。王俊青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任务,被上级誉为“优秀团政委”,被战士们称为“好政委、好书记”。  回国后,王俊青多次参与组织和指挥重要国防工程建设,经常深入施工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不顾病魔缠身,坚持工作,最后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王俊青长期担任部队和领导机关的政治工作主官,历任工程兵文化速成中学政委,工程兵建筑五十一师副政委、政委,工程兵科学研究部政委,全国总工会军代表,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3月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第3任宋思传河北省永年县人。 1943年8月参加冀南三分区滏西支队,曾任二纵4旅11团4连连长、10军83团2营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历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工兵5团团长、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长等职。1970年4月,因工程兵学校成立,张承德师长任校长而离任师长,由付师长宋思传接任师长。1979年因缩减工程兵建筑部队,宋思传师长离任,由刘洪正接任师长。</h3> <h3>以下的8幅珍贵的工作照,是宋师长在任期间,由于工作保密的原因,很少留下工作照片。师长的女儿宋晓玲回忆说:"可能是保密原因,我不记得我爸在职时和我们合影。和工作有关的照片都是别人拍了给他送来的。"</h3> <h3>宋思传师长以身说教,指导战士们苦练军事技术训练。</h3> <h3>宋思传师长下团指导工作,与施工部队指战员在坑道口的合影。</h3> <h3>宋师长在观看军事表演。</h3> <h3>1948年4月4日,毛主席与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途中路居山西岢岚县,接见岢岚三级领导干部会议的同志,并留下"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语。上世纪60年代有关部门在此建立了毛主席路居馆。这是宋思传师长去山西岢岚,当时工程兵建筑第126团在山西岢岚修筑太原卫星发射井的国防施工。与团领导参观毛主席路居馆的合影留念。</h3> <h3>原工程兵建筑第51师付师长王正田,现健在已有90岁高龄。</h3> <h3>工程兵建筑第126团工程兵建筑第126团,是一个英雄的团队,能打硬仗,曾经在两次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1师,也曾经因出国执行外援任务归属工程兵53师,为支援国家核工业建设调归工程兵54师,直到1979年部队调整时,调入第二炮兵。部队代号分别为:总字8041部队,8041部队,88714部队,88745部队,89740部队。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华北军区工兵20团,公安内卫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内称101工区。修建高级别首脑指挥防护工程,随着工程逐步深入,工程20团,内卫3团番号取销,当时工区有6个建筑营,也查不出126团建团的资料,我估计126团根源于工兵20团和内卫3团,意见不一定正确。1962年前在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参加中央首脑指挥防护工程施工,51师组建后隶属于51师建制。1965年调归工程兵53师执行援越筑路,构建军事工程。1968年5月至1974年5月担负了国防科工委岢岚25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196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调126团某营配属20基地担负32012工程的施工任务。1974年6月岢岚二期工程结束,随调入工程兵54师,在重庆涪陵816核工业洞库施工,于1979年底撤离重庆。1982年调归第二炮兵。</h3> <h3>工程兵建筑第116团先后隶属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53师,54师建制领导。部队代号:4785部队,8326部队,88710部队。工程兵建筑第116团,1960年5月1日在北京昌平组建。1961年工程兵直属101工区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团隶属51师建制。1962年12月10日,国防部通令嘉奖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师经过7年顽强奋战,建成了一个设备完善的指挥防护工程,这个工程具体由116团及126团负责施工完成的。1970年调归工程兵第二工区。该团组建后,先后转战北大京,山西,陕西,浙江四省市执行战备施工任务。1960年在北京执行国防首脑工程任方。1969年3月进驻陕西绥德地区执行&quot;六九&quot;国防施工任务。196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二工区,116团调入该工区担负隧道工程任务。1970年进驻山西吉县执行&quot;一三“国防工程施工任务。1973年11月进驻山西襄汾执行战备训练,营建和生产任务,后又转至他地进行战备施工任务。1975年9月该团一营进驻新疆配属第21基地担负修路任务。1976年7月改为基建工程兵第8支队第72大队,进驻浙江富阳承担上海市&quot;七二八&quot;工程土方等任务。1978年12月31日,116团重新归属军委工程兵建筑部队序列,恢复工程兵建筑第116团番号,参与河南省孟津县公路隧道施工任务。1981年11月,116团改归工程兵建筑第52师,先后转战四省两市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1985年,116团撤编后编为总参工兵41旅工兵二营,1985年10月起由工程兵某药厂代管,1996年10月归建工兵41旅。</h3> <h3>工程兵建筑第115团据战友何梅初回忆说,李本是115团的老领导,这就知道115团的来历。据焦万里回忆18兵团工兵师发展沿革的文章,1950年2日5日西南军区在四川省双流县正式组建工兵师。师长廖述云,政委刘月生,参谋长苏旺,政治部主任吴达明。工兵师下辖工兵第1O团,11团,12团。工兵第10团由起义的国民党军工兵3团和我军60军工兵营合编而成,后来又调入12军工兵营。团长周玉璇,政委赵基全,参谋长马成山,政治部主任郑泽民。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工兵第4团。工兵第11团由起义的国民党军工兵9团和我军62军工兵营合编而编。团长姜翼龙,政委焦万里,参谋长白锡纯,政治处主任廖寿煌,付主任李本。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工兵第5团。1950年2日19日,该团留用人员二营长李琛在新津县叛逃,杀害我军派入人员。工兵师即令工兵12团,11团三营将叛逃分子包围,经过一天激战,活捉李琛200余人。1951年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工兵第6团。工兵5团就是工程兵建筑第115团的前身部队。1954年6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了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的编制表,明确三种工兵团的性质和任务。1955年全军又一次调整工兵团时,工兵5团调整为建筑工兵团。1958年初由团长高通林,政委李本调入工程兵司令部直属101工区,进行指挥防护工程建设任务。1961年101工区机关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115团正式归建,驻地西峰山。部队代号为8325部队,1975年改为88709部队。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长年战斗在国防工程的建设施工。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在唐山开滦煤矿马家沟矿实习的十八位同志,在地震发生时,在连长熊兴明的统一领导下,分为三人一组实施抗灾救人,后被工程兵总部授于抗震救灾十八勇士称号,连长熊兴明获一等奖。1983年51师撤销时,115团归52师建制领导。1985年中越战争轮战期间,115团奉命开往老山前线,配属昆明军区实施阵地作战工程。1985年52师撤销时,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工程兵工兵41旅,115团二营改编为41旅工兵一营,2011年移交第二炮兵。1986年1月1日,工程兵建筑第115团正式撤销。</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7团1951年至1953年在简阳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07团。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奔赴甘肃。1960年,赴京撤至京郊,1961年6月20日,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7259部队,8342闵江部,8318部队,88705部队,88739部队,又改为80507部队。1963年11月,“挥戈秦巴”。1965年,8318部队[工程兵建筑独立第51师107团]驻宝鸡市区。1969年10月20日,转隶于工程兵第1工区。1975年至1976年6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4师。1976年6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3师建制。1980年至1982年,回师汉中,1982年底随53师一起移交第二炮兵。1983年,8318部队[工程兵建筑独立第51师107团]离宝鸡市。</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7团历史沿革1951年4月7日,原属62军工程营的独立营和参与成渝铁路的工兵筑路大队共同组编为新编团。5月5日,新编团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12团,番号为12支队。1953年1月8日,12支队召开抗美援朝誓师大会,1月17日,12支队从四川资阳岀发,北上抗美援朝。3月一7月,奉工程指挥所命令,参加金城反击战,(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议)。8月12日,陆续移防至朝鲜首都平壤,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4年2月下旬,开始动工建设朝鲜内阁省综合办公大厅。1955年12月,奉军委工程兵命令,12支队改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07团,番号为483部队。1958年8月,受志愿军工程指挥部命令,107团从朝鲜回国。番号由483部队改为闽江部。8月29日,经长途行军,闽江部从朝鲜撤回至甘肃酒泉和内蒙额济纳旗一带。在特种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下,执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前期施工任务。1960年11月下旬,部队移防至北京执行某工程任务。1961年,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闽江部改为7259部队,受特种工程7169部队领导。1962年10月,奉工程兵命令,107团划归51师,番号由7259部队改为8318部队。1963年11月,部队移防至陕西陕南地区,执行总参工程任务。1967年,部队先后派部分连队分别参加陕西汉中,宝鸡和北京市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68年1月,部队在陕西宝鸡和凤县执行某项目的承刁建。2月7日,107团配合某基地,参加某工程某洞库的国防施工任务。1969年,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107团隶属于工程兵第一工区。10月22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一营仍属某基地建制,负责某工区洞库施工。10月25日,一营从甘肃清水一带移防至陕西宝鸡市。1970年2月12日,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三营亦归某基地,负责某工区洞库施工。10月26日,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107团隶属于51师。1971年12月,107团日产15吨水泥的宝鸡市县功镇水泥T建成投产。1973年3月9日,107团奉命隶属于工程兵第二工区。1974年1月9日,团组建山西洪洞农场。1975年3月,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六连及配属分队183人,去陕西凤县修建某馆。8月下旬,其沟发生洪灾,。9月24日,八连转场至宝鸡市戴家湾围河造田,12月团部除留部分人员组成工地指挥所外,全部迁住陕西省宝鸡市东风路51号。1976年1月,二营(六连除外)移防河南洛宁,接替142团二营的某工程任务。1月15日,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107团由54师代管。6月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107团转隶属于53师,番号由8318部队改为88705部队。12月,部队移防至四川省重庆市,部队代号由88705部队改为88739部队。1977年,107团重机连改编为53师加修营机械修理连,团警卫排,测绘排,和通讯排合编为特务连,运输连改为汽车连,储备库改为仓库,16连改为安装连,轮训队改为训练队。五连去洛阳修建某库,二营余部去洛宁修建某库,11连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调至重庆市北培区欧家庙。1978年3月30日,六连从河北涞水,河南洛宁调至北京昌平。1980年3月4日,工程兵司令部电令二营五,七,八连和机械连,赴北京市昌平区与先期到达的六连会师,担负工程兵昌平机械学校的营建任务。10月7日,奉军委命令。107团机关等由四川重庆移师陕西宝鸡市,番号由88739部队改为88705部队。11月20日,奉工程兵司令部命令,一营(除3连外)和15连的一个排从四川重庆大足,调至湖南省长沙工程兵机械学校,担负该校的营建任务。1981年8月12日,五连由北京昌平机校调至辽宁兴城农场,二营营部,二机连调至南口。1982年12月17日,根据总参谋部1982年5月7日参务字第32号文件,107团随53师移交第二炮兵,隶属于工程指挥部领导。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兵建筑第107团。</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8团1946年初,冀察热辽军区第21分区党委,即以原有的一个区小队为主,发展成为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3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1947年11月,北票支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分区抽调三个小队与北票支队合编成21分区独立第1团。1948年3月,独立第1团于朝阳寺地 区休整,并整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6团。7月奉命进关,9月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2旅第4团。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纪念日),在河北易县东邵、考山地区,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24旅第70团。1949年1月15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4旅第70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5师第583团。1951年2月,195师随65军入朝参战。1953年10月回国。195师驻地河北张家口市。 1960年10月3日,总参命令第195师(不含师属炮兵团,独立高炮营以及师的炮司机关和炮兵指挥连)调归工程兵,改编为工程兵第102工区指挥部583团。10月中旬,部队进驻怀来县。1961年6月20日102工区指挥部改番号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88612部队]第108团。部队代号8338部队,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2师建制领导。1969年52师奉命移防湖北老河口,108团留守河北官厅,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1975年8月108团改为88709部队。1983年51师撤销时,108团被整编为北京军区16团。1982年时归65军代管。1985年至1986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期,在云南前线配属昆明军区实施前沿阵地构筑防御工程,代号为35916部队。后整编为65集团军工兵团。2017年65集团军被整编为中部战区81集团军,工兵团被整编为81集团军工化旅。</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4团工程兵建筑第104团: 工程兵建筑第104团是工程兵老虎团,一直担负着国家首脑国防工程施工任务。部队代号:国防361部队8324部队,4784部队,88703部队。1958年,参加闻名遐迩的十三陵水库建坝建设,与工程兵技术学校一起动用各种机械参与施工。团部在昌平工程兵技术学校。在京郊为国家首脑机关构筑防空工事。1960年工程兵司令部大院,总参四招待所营建任务。1961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的请求:批准以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即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104团部曾驻地昌平技校,林科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地。1962年在北京玉泉山施工,1963年长辛店施工筑路,卢沟桥西岸修建通往国际靶场的公路,属一级柏油马路。1964年在中南海为中央首脑机关及党和领导人构筑防空洞,他们常常白天休息,黄昏乘军车出发,黎明收工,1965年曾接受党中央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66年参加丰台区黄土岗中学支左;1967年到河北西柏坡施工,后转山西五台山施工。1968年在总参401工程,1969年参加天安门城楼秘密翻建工程。70年代初团部驻韩家川,沒过多久团部营房建成之后搬往南口。1972年南口营房建设任务施工。1976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及原北京市邮政大楼的爆破工程。多年来部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并多次被军委评为先单位,取得了众多荣誉。1983年51师被撤销时,与115团一同转隶52师。1985年52师撤销时,被整编为总参工兵41旅建筑一营,曾以中国蓝盔两次出国维和(柬埔寨,刚果金)2012年转隶第二炮兵。</h3> <h3>工程兵建筑第179团1966年4月从建筑第120团,121团,126团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为骨干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79团,部队代号为8336部队。1966年11月,划归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由峰峰矿区移防河北定县县城。1967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79团由河北定县调往云南建水,同时划归第二炮兵第52基地。1971年5月24日,179团奉命出国执行老挝上寮地区执行援老筑路任务,隶属中国建筑工程部队第5支队领导,1974年12月回国。1975年8月进驻湖南,隶属第二炮兵某基地。</h3> <h3>工程兵建筑第251团1965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命令,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直机关和104团,107团,115团,116团抽调330名干部和800多名战士为骨干,并从辽宁省征集3193名新战士,于1965年9月在北京市昌平县沙河镇组建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251团,隶属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834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0551部队。1981年改为52781部队。1966年3月奉命进驻安徽省微州,池州地区,由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移交军委炮兵第52基地。1966年8月,由军委炮兵移交军委第二炮兵,建制隶属第二炮兵第52基地。1975年3月,251团在执行援老筑路任务期间隶属关系没有变,行政领导和施工组织指挥临时归昆明军区工程兵第5支队。1978年3月,251团进驻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移交北京军区,隶属北京军区第二工区。1983年初,军区工程兵撤销,第二工区归北京军区直接领导,251团仍隶属第二工区。1985年下半年,建筑第251团改编为军区工程兵机械大队,归军区工兵部直属工区。</h3> <h3>  196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31团组建,隶属沈阳军区工程兵二工区。 3月8日,授旗仪式在辽宁省锦西县高桥镇举行。沈阳军区工程兵部主任夏克代表国防部,授予131团团旗。时任团长孙吉成,政委马振江接旗。131团副班长以上干部骨干均来自具有光荣历史、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回国的陆军第40军。新兵来自四川省遂宁县,潼南县,蓬溪县(含今大英县)。 1965年1月至1965年5月,部队驻辽宁省锦西县高桥镇。 1965年6月至1966年2月,驻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阿力德尔公社。 1966年2月至1967年2月,驻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吐列毛社公社。 1967年3月至1968年1月,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经棚镇。 1968年2月至1968年10月驻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前指设于“五四”公社。 1968年10至1970年2月驻黑龙江省海林县,团部设在县林业局大院。 在内蒙古进行国防施工期间,主要是构筑步兵战术坑道,以防苏军从内蒙方向进攻。 在黑龙江进行国防施工期间,主要是构筑步兵、炮兵战术坑道,以防苏军从东北方向进攻。 1970年2月至1972年12月,驻陕西省城固县,团部设在县党校大院,前指设在四川省绵竹县遵道公社。 1973年1月至1979年12月,部队驻四川省灌县太平公社五里沟。 在陕西与四川进行国防施工期间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第十一局构筑大三线地下战备工程。 1980年1月至1981年1月,驻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敖独木草原。 1981年2月至1981年12月,驻吉林省白城子市炮团营房。前指设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白云温都镇。 1982年1月至1983年1月,驻辽宁省抚顺市李家公社628胶片厂。前指设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沟镇。 在内蒙古与辽宁期间,均从事国防施工。 1983年1月,改编为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坦克第4师装甲步兵团,仍驻辽宁省抚顺市李家公社628厂,1985年9月至1998年10月,驻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1998年10月装甲步兵团撤编。 1982年1月至1983年1月,驻辽宁省抚顺市李家公社628胶片厂。前指设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沟镇。 在内蒙古与辽宁期间,均从事国防施工。 1983年1月,改编为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坦克第4师装甲步兵团,仍驻辽宁省抚顺市李家公社628厂,1985年9月至1998年10月,驻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1998年10月装甲步兵团撤编。二、隶属关系与部队代号 1965年成立,隶属沈阳军区工程兵二工区。代号3238部队。 1970年调往陕西,归建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3师。代号8670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717部队。 1976年归建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1977年归建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 1980年归建沈阳军区工程兵。代号改为81899部队。 1983年初改编为陆军第16军坦克四师装甲步兵团,代号仍为81899部队。<br></h3> <h3>当年所读的工程兵报……</h3> <h3>1965年党私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8313部队指战员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当时我在师后勤兴隆口医院住院,在上午十点左右,内部有人传说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消息的可靠性,我要求岀院。在下午乘车回师部时,中央广播电台传出沉痛的消息,哀乐深沉振撼人心,声音悲哀热泪轻涌,我们警卫排进行一级战备,即要搞好师部警卫工作,同时又要搞好主席灵堂的安全保卫工作,付班长朱金录参加了灵堂持枪列兵警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76年9月,我们师部战友乘运输连的解放牌,凌晨三点起床,四点出发,八点准时在国家毛主席逝世治丧委员会统一安排,我们师在离天安门约有二百多米的解放军版块,每人一个方砖,有80公分长宽,从坐在哪里,,直等下午三点整,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在哀乐声与哭泣声中,随着主持人王洪文宣布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开始,华国锋致悼词。临时搭建在天安门城楼前的主席台上的人基本上能看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次在韶山毛泽东主席陈列馆看到了这幅照片,我还特意在解放军板块里,注视并回忆当时参加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情象。</b></p> <h3>1976年1O月,参加北京市各界群众庆祝粉碎四人帮游行活动。当时部队在凌晨三点起床,四点师直各单位集合,乘运输连的解放牌汽车去北京城里,从大使馆区开始,高呼庆祝口号,支持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英明决策,拥护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等口号,列队徒步走向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广场,西单大街。</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两大节日,北京市都举办大型游园活动,各大公园都有游园活动,颐和园,天坛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紫竹园公园,我都参加过。看节目,猜谜语,看下棋等,更难忘的北京大面包才五毛一个,太平洋汽水五分钱一瓶,到现在感觉到还有当年的余香,回味无穷。</b></p> <h3>五一战备值班车,凌红昌在车前留影。熟悉的车牌辰7一35106,这是小车班郑州老乡杨永志的车。</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管理科小车班了司机,郑州籍战友杨永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司令部军务科打字员,郑州籍战友陈海林</b></p> <h3>特务连警卫排战友在师办公楼前合影。(后排左二为警卫排长林诗勇)</h3> <h3>特务连指导员李风辉与战友们合影。(右三为李凤辉指导员,右四为警卫排长林诗勇)。</h3> <h3>特务连警卫排付排长,一班长石振华讲述探家归来家乡的变化。</h3> <h3>1975年年特务连测绘排复员战友合影。</h3> <h3>1975年年特务连警卫排复员战友合影。</h3> <h3>五一节战备值班三轮摩托车,朱金录,刘喜明,高学明,作者凌红昌。</h3> <h3>毛主席逝世全国哀悼期间,凌红昌在师部西便门站岗值勤。</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务连警卫排魏明钦班长,湖南宁乡人</b></p> <h3>特务连警卫排湖北战友(71年的兵)姜家宽。</h3> <h3>特务连警卫排四班战友王汉起。</h3> <h3>特务连二班长,公务班长71年湖南宁乡战友何梅初。</h3> <h3>特务连警卫排73年山西交城战友张通海在十三陵水库工程兵武装泅渡运动会上值勤。张通海几年调工程兵建筑131团任排长。现住北京市朝阳区。</h3> <h3>工程兵部队的侦察兵,他们是特务连测绘排,所有工程都他们先行实地勘探,测绘设计,绘制图纸,风里来雨里去,精心测绘,为国防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h3> <h3>这是测绘排老战友李元根发来的珍藏版的照片</h3> <h3>特务连测绘排山西战友李元根</h3> <h3>节日战备值班,测绘排战友在值班摩托车上合影</h3> <h3>在办公楼前值勤</h3> <h3>测绘排战友李元根退伍时留念</h3> <h3>工程侦察兵,每项工程都是他们先进行工程勘察,反复测绘,为国防工程建设,为共和国之辉增色筑梦,付上了青春之光。测绘排在工地测绘时留下了芳华的留念。几十年后的战友们始终不忘南口岁月的故事。</h3> <h3>测绘排战友合影。</h3> <h3>测绘排全体战友合影</h3> <h3>测绘排退伍战友合影。</h3> <h3>73年战友王茂华在工程测量。</h3> <h3>73年河北战友傅会军</h3> <h3>测绘排战友在武汉测绘学院进修时在校门口合影。</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幅照片是81年河南项城的刘成立发过来的。刘成立在网上寻找战友栏目查找他的连长张学林(张学林,73年河南西华的兵,我和张学林是一块从108团新训结束时调入师特务连,通信连的。73年初特务连被划为两个连队。警卫排,测绘排为特务连,连长为刘彦,指导员李凤辉。外线排,通信排,电台为通信连。特务连长刘彦75年调徐州工程兵学校,白玉龙接任,79年白玉龙退伍,冯长城接任连长。据刘成立讲,1980年特务连,通信连合并警通连,张学林任连长,指导员是河南沈邱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右:刘成立(警通连警卫排),朱金顶(测绘排);后排右肖加强(测绘排),杨盛午(电影放映队)。</b></p> <h3>通信连电台杨学立在值班中</h3> <h3>通信连战友合影,由汪田生战友提供。</h3> <h3>五十一师电影队在放映电影。</h3> <h3>电影队战友在检修电影放映设备</h3> <h3>五十一师宣传队演出的剧照。</h3> <h3>五十一师宣传队在工程兵报刋登的演出节目剧照照。</h3> <h3>智取威虎山剧照</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叶文福 (194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笔名叶蛮、叶蛮牛。湖北蒲圻人。1963年毕业于蒲圻师范学校。曾任蒲圻附小教师,1964年应征入伍,历任工程兵126团战士,工程兵第五十一师战士、区队长、文艺宣传队员,工程兵政治部文工团专业作家,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干部。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恋》、《天鹅之死》、《苦恋与墓碑》、《牛号》等。诗歌《将军,不能这样做》、《祖国啊!我要燃烧》、《夙愿》均获中国新诗奖,诗集《雄性的太阳》获全国新诗集奖。</b></p> <h3>宣传队战友在学习毛主席语录,交流学习心得体会。</h3> <h3>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礼堂前广场上排练节目。</h3> <h3>宣传队战友在演岀大合唱</h3> <h3>1974年冬季,部队拉练,宣传队战友在沿途宣传鼓动,大大激励战士们战必胜的士气。</h3> <h3>宣传队女兵表演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h3> <h3>宣传队女兵班长和她的战友们在礼堂前合影留念。</h3> <h3>粉碎四人帮后,宣传队战友在观看华国锋主席的画像。</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部门诊部全体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营三连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营二连连首长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连1983年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三连陈彪,廖新民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营战友陈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勤务连,后转运输连73年河南商水战友张法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训队,76年河南太康战友智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运输连停车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身着85式军装的肖加合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肖加合,1978年春季从四川大竹入伍,1988年退役。其间:汽车二连、营部、汽车连,1983年随汽车连三排和连首长到115团汽车连(84年7月至85年7月参加对越两山作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川战友,汽车营肖加合的解放牌汽车,难忘的辰7一36,是51师后勤部车牌号,司政车牌号为辰7一35</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友肖加合在执行任务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肖加合在云南老山前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84年肖加合在老山前线与排长张龙慧(现任军分区参谋长)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115团84年在南口火车站装车与装备前往云南老山前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115团在云南昆民至老山途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115团在老山前线修筑的公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孙培科,1978年从四川邻水入伍,115团新兵三连,后到老兵八连,83年转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15团8连部分战友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刘迪苏,1971年1月湖南益阳入伍,51师115团二营八连,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1979年转为志愿兵,1985年转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建筑115团8连1974年和班长路子强、老兵路善修在颐和园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1师兴隆口医院护士,河南周口籍战友吕佩芸(76年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1师医院卫生员,河南沈邱籍战友范明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医院74年郑州籍战友郭民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1师医院战友郑州籍郭民原与江西战友王素英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115团战友邵荣甲,1978年3月从四川省邻水县入伍,1980年退伍回重庆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集体照为78年5月115团新兵五连二排八班训练结束合照。新兵班长是湖南人吴财升。</b></p> <h3>196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接见工程兵建筑第51师104团合影留念照片</h3> <h3>工程兵建筑104团南口团部办公楼的照片</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4团最后一届团领导班子成员照片:前排右:常树连政委,中:赵金根团长,左一:甘开佑付政委,左二:万山总工;后排右:刘克贤主任,中:王世民参谋长,左:方立旺付团长。</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4团最后一任团长赵金根将军</h3> <h3>1970年翻修天安门城楼中的图片</h3> <h3>郭清方,湖北武汉市人,1978年入伍,在工程兵建筑第104团二机连服役,热爱写作,游泳,摄影。我和他认识缘于我在网上看一篇关于工程兵41旅战友在武汉东湖边的一阵对话,在我脑海里记忆最深。而当时手机微信没有现在这样普及,只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查阅此文:大致内容是郭清方在东湖边散步,听到几位女兵在说自己是哪部队哩,一个女兵说她是工程兵41旅。清方就回答说,我是工程兵104团的,是战友,旅部就在我们104团老大院,104团缩编为建筑一营。后来通过微信平台联系上的。因为都是工程兵51师,因为都有抢救整理兵史,师史,团史的爱好,成为挚友,最亲密的战友。战友超越亲情,战友胜过血缘。虽说我们没有见过面,却有很深地了解,虽然清方己经退休,现在仍在担任冬泳教练。他现在有三大爱好,游泳,摄影,聚会。<br></h3> <h3>赵德荷营长是104团的老营长,曾参加很多的国防工程施工,曾带队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施工。</h3> <h3>这是赵德荷营长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荣获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h3> <h3>104团战友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的合影</h3> <h3>杜丙正   河南省灵宝县川口乡赵吾村人。1947年生,1965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工程兵4784部队8连任副班长。196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复员回乡后,即投入到红线渠水利工程建设中。8月5日下午,杜丙正带领点炮手陈立成和陈甲寅来到工地,分赴各自的点炮位置。当杜丙正点完自己分点的第六炮,正要离开炮区时,突然一声巨响,原来是另一个同志点炮发生了意外0,三人都受了伤,顷刻群炮就要0。为了使其他人安全撤出炮区,杜丙正拖着重伤之驱,爬到险炮前,一连拔掉了三根正在燃烧的导火索,当他爬向第四根导火索时,不幸群炮0,立成、甲寅得救,杜丙正为抢救阶级兄弟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70年3月19日《河南日报》刊载了表彰英雄的长篇通讯。</h3> <h3>西峰山,115团团部所在地。</h3> <h3>唐山大地震期间在唐山抗震救灾时连长熊兴明组织战友积极抢险救人,成为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第一支队伍。后荣获抗震救灾十八勇士称号。图为连长熊兴明。</h3> <h3>当年唐山抗震救灾关于十八勇士的报道被誉为唐山抗震救灾十八勇士,是唐山抗震救灾第一支救援队伍。他们的名字是:熊兴明,刘扣国,王金根,刘大均,何润生,李韩章,孟二明,张锁云,张振中,李福权,段普全,李士成,陈春德,同先振,李连存,陈道开,李国法,陈开根。</h3> <h3>宣传队石大鸿为十八勇士作长诗,刋登在当时的工程兵报纸上。</h3> <h3>刊登在工程兵报上115团三机连参加工程兵连队文艺汇演的剧照图片</h3> <h3>时属52师的115团在老山前线修建防护工程及工程兵部领导视察工程时的照片</h3> <h3>我的接兵班长张林兵,山东籍,108团二营</h3> <h3>我的同学及战友董贵良,108团二营器材班班长</h3> <h3>我的同学及战友金党青,108团作训股文书</h3> <h3>108团连队文艺演出照片</h3> <h3>108团第一届运动会合影留念</h3> <h3>108团汽车连照片</h3> <h3>工程兵部队施工照片</h3> <h3>108团卫生队女兵班</h3> <h3>108团加修连战友合影留念</h3> <h3>108团共青团委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合影</h3> <h3>工程兵108团第11连长,河南西华籍侯运喜同志在老山前线</h3> <h3>身残志坚作奉献——记常德市武陵区府坪街道体育东路社区党员志愿者田工<br>  曾经,田工为了抢救人民财产安全,不幸负伤截肢,成了一级伤残退伍军人;如今,他抱着残躯,燃烧自己的生命,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余生。<br>  “花钱买事做” 心血铸诗墙<br>  1968年,田工参军入伍。1971年4月28日,在河北省怀来县官厅火车站,为抢救油罐车在火灾中负伤,不幸高位截去了整条右腿和部分右臀。1981年7月退伍回到常德,他不给组织和政府增添麻烦,放弃了将13年军龄转为工龄的机会,没有要求政府给予安排。<br>  田工觉得:凡是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劳动、凡是做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情,都可以是一份工作。从那以后,他以社会为工作单位,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他主动担任起楼栋的清扫员,把义务打扫卫生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他用双腋夹着两支拐杖,艰难地挥动竹扫帚。因为下雨下雪地滑,他曾摔断过拐杖、摔伤过残腿。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早晚各用1个小时,清扫住房周边几百平方米的公共场地。3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用坏了200多把扫帚。<br>  1982—1984年,田工给原常德市民政局、退伍办义务帮忙,加班加点,不取分文报酬。那时儿子才一岁多,妻子在市殡仪馆做临时工。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工作,他就把孩子送到乡下,出钱托亲戚带养。妻子抱怨他说:“别人干活都挣钱,你上班却要贴本,你这是花钱买事做!”他则劝说妻子:“只要社会需要,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花钱买事做’也值得!”<br>  像这样“花钱买事做”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2000—2004年,他在担任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期间,自费打印、复印会议资料,购买办公用品。2013年,他荣获“常德市道德模范”,5000元奖金尚未拆封就直接交给了居委会领导,作为头一年办《家园》报的印刷经费。<br>  1994—2008年,田工参加“中国常德诗墙” 的修建工作,先后担任镌刻副总监、总监。他不避寒暑、风雨无阻,以手摇三轮车载着残躯,用拐杖支撑独腿,奔走在4公里多长的沅江防洪大堤旁,忙碌在设施简陋、粉尘飞扬的镌刻工棚里。由于长期劳累,他的右手大拇指关节患上了严重的腱鞘炎,肿大僵硬、疼痛无力,但打封闭针后他仍继续雕刻书法字模和写施工记录。他亲手编排了1262幅书画碑的版面;勾摹、雕刻了368幅书法碑的胶纸字模,共计30726字;记录和整理了76本(卷)正式的镌刻、安装施工资料,连同部分草底稿,重量达100多斤。他和其他诗墙建设者一道,用心血和汗水共同雕琢了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br>  逆境做奉献 大爱给世人<br>  田工的一生大多处于逆境之中:少年丧母;在部队期间因公负伤致残;中年退伍“失业”,仅靠微薄的抚恤费作为生活支出。但他无怨无悔,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逆境行善事,大爱写人生”的至善境界。<br>  入伍前,他把老家的房屋无偿送交给集体,把家具分送给了贫困的邻居亲友。入伍后,他在洪水中抢救过战友,在烈火中抢救过国家财产。捐款捐物折合的资金相当于当兵 10 年津贴费的总和。回到地方,面对长沙水灾、常德水灾、安乡水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他都带头捐款,每年还拿出几千元甚至几万元钱捐助社区里的残、困居民。<br>  他把每次所获的奖金、领导送来的慰问金和部分抚恤金都捐献出来做了好事:将荣获“中国常德诗墙建设一等功臣”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武陵区慈善总会和残联;将“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的1万元奖金,捐助给了一位急需做心脏手术的病人;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后,省委、市委宣传部发给奖励、帮扶金总计9万元,他全数捐赠给了“田工爱心屋”。这些年,他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多万元,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因为在他看来,精神富裕比物质富裕更为重要。<br>  时刻严律己 约法守“三章”<br>  这些年,田工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常德市也提出了“远学雷锋,近学田工”的口号。他经常被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邀请参加宣讲活动。他给自己和举办单位定下了“约法三章”:“一不用车接送,二不接受吃请,三不收受劳务报酬。”<br>  一次,他在常德工程公司做完“发扬光荣传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后,公司领导一再留他吃午饭,他毅然谢绝,说:“今天我是来讲发扬优良传统的,怎么能刚一讲完就在这里大吃大喝?那样影响就不好了,所讲的内容也就白讲了。”<br>  多年来,田工在100多个单位做过宣讲,每一次都坚持拄拐杖站着讲,没有吃过邀请单位的一餐饭,没有接受过一次劳务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道德表率的风采。田工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给自己多留拼搏足迹,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使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br>  用拐杖支撑身躯,用信仰支撑人生。无岗也要敬业,逆境不忘奉献。</h3> <h3>2020年八一前夕,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岀工程兵建筑108团老兵,常德市武陵区府坪街道体育东路社区党员志愿者田工的英雄事迹。</h3> <h3>工程兵建筑108团转为北京军区工兵十六团,后又转为65集团军工化旅,这是65集团军工兵团使用的臂章</h3> <h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当年英俊潇洒的年龄,已步入夕阳无限好的光阴里;潮起潮落,兵心依旧,想当年分散已久的战友在群里谈笑风生,聚会是部队生活的延续,</h3> <h3>原王正田付师长的警卫员,特务连公务班长何梅初在北京看望老首长。</h3> <h3>2020年10月,战友刘喜明,张通海在太原看望原特务连连长白玉龙同志。</h3> <h3>2020年年国庆节,凌鸿昌与柯梅初班长驱车至湖南桃源寻找林诗勇排长(没找到),在回长沙的途中,饶道到宁乡大成桥镇东街,看望特务连警卫排班长魏明钦同志。</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营北京战友聚会河南籍战友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营北京战友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后勤部汽车营北京战友聚会营首长在主席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5年9月师医院北京聚会纪念币</b></p> <h3>104团战友聚会的会标</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4团4连山西候马战友们聚会的会标。</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工兵16团(原工程兵建筑108团)加修连第一届南阳战友聚会</b></p> <h3>2019年108团4连长沙聚会照片墙</h3> <h3>凌鸿昌在2018年春节在西华县城看望战友的合影,前排左为通信连电台西华籍尹国顺,后中为108团二营西华籍朱发务。</h3> <h3>返回老营房</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1师医院2015年北京昌平战友聚会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医院战友郭民原2016年河南郑州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师医院战友郭民原参加师后勤部战友聚会表演藏族舞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师后勤部郑州战友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郭民原与战友们合影,以上关于师后勤部战友聚会照片由郭民原战友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三幅照片为115团8连首次重庆战友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115团八连在重庆40周年战友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115团8连刘迪苏参加长沙战友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9月工程兵建筑115团湖南益阳战友聚会及入伍十周年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15团军旅联谊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5月师后勤部四川大竹战友聚会</b></p> <h3>51师宣传队,电影队2019年北京聚会照片</h3> <h3>115团二营既参战32周年战友北京聚会</h3> <h3>这是周口市工程兵第二次聚会,在周口市川江大酒店举行。周口市工程兵战友有65年工程兵后勤部直属队,69年有工程兵建筑116团,西华县红花公社杜岗大队吕爱国就是116团的兵。1973年师直接沈邱县,商水县,104团接项城县,108团接西华县,扶沟县。1976年师直接淮阳县,太康县,1981年104团接项城县的兵。由于时间差,很多战友都不认识。</h3> <h3>战友聚会筹备组正开会,确保聚会圆满成功。</h3> <h3>108团湖南71年战友入伍50周年纪念聚会合影</h3> <h3>工程兵108团机关,特务连战友聚会</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15团4连战友们,于2017年10月28号在安嶶合肥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被115团湖南宁乡战友誉为优秀军嫂的姜爱莲</b></p> <h3>北京军区工兵16团(原工程兵108团)郑州战友联谊会</h3> <h3>108团重机连战友四川宜宾聚会</h3> <h3>工程兵建筑108团4连长沙战友聚会合影</h3> <h3>罗培育战友参加长沙4连战友聚会</h3> <h3>西华籍战友参加长沙4连战友聚会</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建筑51师宣传队,电影队战友北京聚会</b></p> <h3>工程兵51师特务连2019年北京战友聚会</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务连警卫排班长刘中信现照</b></p> <h3>特务连事务长,长沙工程兵学校参谋柳其有与张世全在北京战友聚会上</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务连测绘排长,后任特务连连长冯长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通信连付连长康二柱(河南省禹州)与张世全(河南商水)在特务连北京战友聚会上合影留念</b></p> <h3>2017年11月18日晚,周口籍战友杨学立,范立香专程从华北油田赶回组织这场周口籍工程兵战友联谊会,战友分别四十年之久,有很多分别后还是第一次见面。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杯茶杯同是祝福之杯,战友之情尽在不语之中,尽在热烈地拥抱握手之时,尽在百般地思念之内。战友,亲爱的战友,耳边又响起当年的起床号声。战友,亲爱的战友,我们都在各自的心中祝福你。前排左1王三喜(特务连)2王清金(修理营)3范立香(特务连)4杨学立(通信连)5王柏林(通信连)6张法东(勤务连)中排左1胥长来(通信连)2苑乃申(通信连)3宋常立(通信连)4张世全(通信连)5刘付合(宣传队)6范现正(特务连)7李国民(通信连)后排左1苑述广(通信连)2王照平(勤务连)3万小平(修理营)4高学明(特务连)5王大领(通信连)共参会十八岁战友<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务连炊事班付班长王三喜(左),特务连警卫排四班战友高学朋(右)在周口工程兵五十一师周口籍战友聚会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通信连架线排班长张世全(左),宣传队给养员刘付合(中),通信连既发员王大领(右)在五十一师工程兵周口籍第一次战友聚会上。</b></p> <h3>2019年4月108团4连长沙战友聚会,西华县战友,扶沟县战友也参加了,我专门去会场见到罗培育,刘中建等人。</h3> <h3>工程兵建筑第115团汽车连建连60周年既参战32年战友聚会</h3> <h3>工程兵建筑115团6连山西太原战友聚会</h3> <h3>工程兵建筑115团二营机械连参战32年北京战友聚会。</h3> <h3>特务连老连长,75年调徐州工程兵学校任参谋的刘彦老连长重返南口51师部,在办公楼前留影</h3> <h3>73年扶沟籍,工程兵建筑108团加修连班长,情系官厅战友情群群主之一。</h3> <h3>特务连事务长柳其有,炊事班长张洪波前往湖北荆州看望老战友刘中信等战友</h3> <h3>本图为柳其有夫妇,张洪波夫妇在湖北合影</h3> <h3>51师后勤部汽车营河南周口籍战友张法东2016年在四川大足聚会合影(中间为张法东)。</h3> <h3>工程兵建筑108团湖南长沙聚会,照片为战友聚会时在湘潭韶山毛泽东铜像前合影。</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4月8日工程兵建筑第115团8连战友郑州小聚</b></p>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从工程兵101工程指挥部改建后,到1983年春撤销,经历了22个春秋岁月,在当时科技水平不足,靠的是人海战术,最多时辖7个建筑团,又加上工程维护大队,光师后勤部就有一个加强团的编制,安装营,修理营,汽车连,勤务连,加工连,汽训队,师医院,留守处等全师人员编制不亚于一个军的人员编制。当时人拉肩扛,用平凡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把自己的青春芳华献给了共和国的国防工程建设。光阴似箭,花开花落,转眼间已经过去几十年的光阴。。想念战友,思念部队,已成为每个曾在51师当过兵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回忆工程兵51师的青春记忆,每时每刻都在回味南口岁月里的故事,51师战友群很多,有的以连,排,班,也有以地方为主体组建微信群,都在分享昔日美好的故事,这故事里虽然说有苦涩,但更多是甜蜜。有些记忆虽说已经淡化,共同捡柴火焰高,你凑一句,我对一段,却能激发战友情谊无价。愿战友们对工程兵建筑51师深厚的情感更加浓。经历是祝福,回味是享受,共和国的旗帜有你血染的风采,也有我无私的奉献。祝福所有在51师当过兵的首长和战友们,也包括在同一大院共同生活的家属子女,职工们。让南口岁月的回忆带给更大的快乐。献给工程兵建筑第51师组建60周年,撤编38周年之际所有关口工程兵51师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