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妈妈</h3> <p class="ql-block"> 这幅照片是我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的,一位母亲坐在烛光下做针线活,旁边一个光着膀子的小男孩好像刚从睡梦中醒来,小男孩惊奇地问妈妈咋还不睡觉?妈妈的回答是:“妈不困。”照片的情景与我小时候和妈妈有惊人的相似,看了这幅照片勾起了我对妈妈的深切怀念。妈妈叫王清珍,在四十多年前(1980年2月3日)就去世了,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家庭和儿女,每当我想起她,内心都有一种无限的怀念之情。特别是她勤劳、刚强、慈爱的品质早已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五六十年代家家孩子都很多,生活又不富裕,我们穿的衣服当然是补丁摞着补丁,真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常常是姐姐穿完,妹妹穿。哥哥穿完,弟弟穿。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宁肯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大累,也要让我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那时候买不起缝纫机,小至鞋袜,大到衣裤,所有针线活都得靠妈妈手工去做,尽管我们姐弟七人,可是我们的穿戴还是很应节气的,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妈妈的艰苦付出。多少年来我的眼前经常出现一幅画面:黑暗中,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妈妈正坐在炕沿边上做针线活。记得那是我在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深夜,我一觉醒来,一睁眼就看到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妈妈坐在炕沿边上做针线活。妈妈的脸和手中的活紧挨着煤油灯,近得不能再近了,我知道远了妈妈是看不清楚的,因为妈妈只有一只眼睛,听妈妈说她的右眼是在她八岁的时候因出疹子而失明了。我问妈妈:“妈妈咋还没睡呀?”妈妈说:“我不困。”后来有很多次我都是在睡梦中感觉头上有窸窸窣窣的声音,睁眼一看仍然是:黑暗中,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妈妈坐在炕沿边上在为我们做针线活。每次我都会问妈妈,妈妈的回答都是“我不困”。后来我发现,原来是妈妈因为家务活多加上弟弟闹,白天做不了多少针线活,只好晚上把弟弟哄睡了,半夜又爬起来继续做。可想而知,黑暗中,在那微弱的煤油灯下,对于只有一只眼睛的人来说,做针线活是何等艰难。那一针针,一线线,饱含着妈妈的多少心血,多少爱呀!是妈妈用爱的针线,为我们编织了温馨而幸福的家园,才使我们在那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一生是刚强的一生。自我懂事时起,妈妈身体就不好,总有病。妈妈最先得的病是气管炎,后来又得了心脏病,最后变成了肺心病。无论是病轻,还是病重,我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和刚毅的神情。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很艰苦,东北的冬天又十分寒冷,取暖成了大难题,别说是暖气,就连烧柴的炉子也没有,家家炕上都是放着一个用泥做的火盆。每天早晨做完饭后,都把灶坑里的火炭掏出来放在火盆里,用脚踩实,然后放在炕上。无论多冷的天,屋子里只能靠火盆里的火炭散发出来的那点热量取暖。天天都是过了晌午,火盆里的火炭就灭了,只剩下一盆草木灰。记得当时还有这样的谜语“炕上放个大窝瓜,谁进屋都先摸它”,说的就是火盆。妈妈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因为气管炎这种病就怕冷,你想,在那样的环境下妈妈咋会不犯病呢?一入冬,妈妈就开始犯病,不敢出门,病痛一直在折磨着她。但是,妈妈很刚强,只要病轻、能动弹的时候,就不闲着,照样起早贪黑地操持家务。当年父亲是大队干部,整天忙于工作,有时候一连几日都不回家,我们又年幼无知,这样所有的家务大多都由妈妈承担,除了喂猪、担水做饭、洗洗涮涮外,春天还要侍弄小菜园。妈妈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继续干。 </p><p class="ql-block"> 妈妈很喜欢养家禽,经常领着我们去到屯子外的地里挖野菜喂鹅,妈妈总气短,走一段路,就得歇一会儿,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妈妈也要走很长时间。有一年春天,妈妈和往年一样买了几只鹅雏,经过精心喂养,到了秋天好不容易把鹅雏养大了,除了卖几只换钱补贴家用外,还留下两只养着。为了好认,妈妈在大鹅很小的时候就在鹅掌上扎了两个洞。有一天晚上,由于疏忽没有把这两只大鹅找回家,第二天早上想起来再出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了,大鹅可能去的地方我们都找遍了,就是不见大鹅的踪影。妈妈很心疼,要知道,养几只大鹅对于正常人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对于患病的妈妈来说她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养大呀!妈妈不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掉,只要有空就出去找,找了近一个星期,屯子的人几乎都问遍了,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两只大鹅在那天晚上被屯子里看青(生产队指派看护庄稼的人员)的两个小青年给偷去吃了。开始这两个小青年就是不承认,妈妈紧追不放,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了,可惜找回的只是鹅头和鹅爪,经过仔细辨认鹅掌,正是妈妈养的那两只大鹅。由于这两个小青年都是本屯的,又有亲属关系,妈妈多方面考虑也不再深究。 </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病越来越重,夏天也总犯病,主要症状就是气短、肚子胀,时好时赖。病痛时常折磨着她。妈妈的病也怪,经常是白天好好的,到了傍晚说犯就犯。有时候胀肚几个小时后,自然就好了。记得有一天晚上,芦河村放映露天电影,上映的是苏联影片《山村女教师》。我们兄弟几个都很高兴,穿好衣服刚要出门,妈妈又犯病了,不一会,肚子就涨起来,我记得涨得老大老大,就像一个临产的孕妇,我们当时的高兴劲一下子沉落了下来,团团地围在妈妈周围,眼巴巴地望着妈妈。妈妈一会儿站起来用手捂着肚子在炕上不停地踱着步,一会儿又坐下来。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村医根本就治不好妈妈的病,家离城里又远,交通又不方便,什么办法也没有,我们心里难受极了,只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妈妈,多么希望神仙下凡,把妈妈的病治好,让妈妈不再有痛苦啊。妈妈看到我们都已经穿好了衣服,就说:“你们去看电影吧,一个来月才能看上这么一次,机会很难得的,你们去吧,我没事,一会就好了。”我们兄弟几个互相瞅瞅,谁也没有去看电影的意思,就这样默默地一直守候在妈妈身边,直到妈妈病情有些好转,才散去睡觉。</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有时候村里的赤脚医生开的中草药很难在本村诊所抓全,常常是只差一味中药就得跑几个村子的诊所。记得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差了一味中药,(名字我记不清了)我走了几个村子都没有买到,我只好再去离家四五里的芦河村诊所购买。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一路小跑,当我来到芦河村诊所的时候,卖药的崔大姐早已经下班回家了。我经常去芦河村诊所抓药,崔大姐家我也知道。崔大姐是一个十分温和热心的人,知道我去买药,饭还没吃完,就领我来到诊所。这味中药可能不经常用,药架子上没有,崔大姐就把库房里的中药翻了个遍,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找到了。我高兴极了,似乎买到了这味中药妈妈的病就好了似的。我谢过崔大姐走出了诊所。这时,天已经很晚了,伸手不见五指,走出了村子,道路两旁都是没人高的庄稼地,我不由得有些害怕,偶尔来一阵风吹得树梢一阵响动,我不禁打个寒颤。越害怕越出现幻觉,总感觉路旁或者身后有什么怪物在盯着我,我愈加害怕起来。尽管这样,我也只能壮着胆子往前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脑海里尽量去想一些高兴的事去缓解我绷紧的神经。</span>害怕归害怕,但我想到妈妈吃的药已经抓全了,心里又是多么愉快。我攥紧拳头胆战心惊地一溜小跑回到了家。</p><p class="ql-block"> 后来, 妈妈病得更重了,瘦得皮包骨头,由于总注射肌肉针(当时村医很少打吊针),屁股上都已经形成一块一块的肉疙瘩,打药几乎不吸收了,后来就改在往胳膊上注射,胳膊上的那一点点肌肉医生注射都很犯难。妈妈的脸上经常流露出痛苦的表情,可是她从来不呻吟一声,仍然表现得十分刚强。直到最后的日子,晚上我才听到妈妈发出痛苦的呻吟,有时候在梦中被惊醒,那一声声呻吟,就像一根根钢针扎在我的心上,让我心如刀绞,顿时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打湿了我的枕头。当时医疗条件和我家的生活条件都很差,根本就没有条件能治好妈妈的病。 </p><p class="ql-block"> 妈妈病重期间,很想吃桔子,可当时物资十分匮乏,加上交通不便,南方的水果很难运到北方,托人到县城买了很多次,只买到一两次,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现在每当我去给妈妈上坟,我都常常给妈妈带去几个桔子,寄托我对妈妈的哀思。 妈妈还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她说她没有活够,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再活几年,看看她的儿女们将来都会出息啥样。可惜她没有等到这一天。如果上天有灵的话,她会看到她的儿女们个个生活得都很好,孙子辈也更出色,她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很欣慰的吧。 </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一生是慈爱的一生。妈妈没念过书,一个大字也不识,可妈妈却懂得很多道理。在那个“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观念植根于许多家长头脑中的年代,可妈妈却很少跟我们发脾气,当我们惹妈妈生气的时候,妈妈也只不过是“唠叨”几句,我们在妈妈的“唠叨”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不懂事,贪玩,免不了有躲避家务劳动的时候,妈妈常常教育我们“宁叫身子受苦,不能让脸受热”也正是妈妈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参加工作后妈妈的话一直激励着我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别说是电视机,就连收音机,庄户人家也买不起。晚饭后,在油灯下,我们常常围坐在妈妈身边听妈妈讲故事。《猫和老虎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怎样感恩;《牛郎织女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儿子咬掉妈妈的乳头》让我们懂得了从小就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教育。在妈妈讲的故事中,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以及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妈妈性格很温和,家族间,邻居间无论啥事都让着别人,从不斤斤计较,宁可自己吃亏。妈妈曾教育我们:“人不能总想占别人的便宜,吃点亏,不见得是件坏事”“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妈妈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世不能总想占便宜,吃亏也许是福;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绝,要积德行善。妈妈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也鞭策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p><p class="ql-block"> 妈妈很疼爱我们,尽管生活很不富裕,但是一旦有啥好吃的,当我们把它送到妈妈面前时,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爱吃”。当时我也很疑惑,妈妈为什么啥都不爱吃呀?现在我们都为人父,为人母,才真正体会到妈妈当时为什么不爱吃。回想到妈妈“我不爱吃”这极其普通、直白的一句话,我的内心都会产生一种对母亲深深地怀念和敬仰之情。妈妈对我们的疼爱是我用语言表达不完的,就连妈妈去世的前几天还仍然放心不下我最小的两个弟弟,因为他们当时年龄还很小,妈妈曾一遍一遍地嘱咐我,她死了以后,让我一定照顾好他们,我答应了。 </p><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每当我读到这句诗时,我的内心都产生一种无限的愧疚之情,妈妈走得太早了。妈妈,如果还有来世,我一定还做您的儿子,让我好好地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吧。</p><p class="ql-block"> 妈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妈妈的精神和品质却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