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团组织关系

感恩怀旧

<p class="ql-block"> (网络配图)</p><p class="ql-block"> 参军未被征招(参见《未6-32155》美篇),团组织关系却失踪了。每月的团费该缴哪里呢?迟缴、晚缴该是怎样的后果呢?原本未能如愿的心迹尚未平复,又来一次新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小学的少先队员,中学的共青团员,乃至步入社会的共产党员,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理想的组织奋斗目标,不可或缺,无可替代。情急之下母亲和我又去找军务科,周科长答应联系接兵部队查找团组织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安抚地说:“没走成也好,那也是部队农场。”话虽这么说,可并没有丝毫减轻我对此的向往。年初西沙海战胜利的捷报和报纸上张永枚发表的诗报告《西沙之战》依然在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加入人民海军序列让青春轰轰烈烈地拼搏一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本部队一段时间的信函联系,连云港部队回复,据接兵王××指导员回忆,在兵员交接后苑的团组织关系转交给了区武装部副部长或是区妇联主任。</p><p class="ql-block"> 有了线索后,部队又与地方联系查找。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团组织关系落到何处?从学校转出再重新落回学校?似乎有点儿戏。最终部队考虑决定将我的团组织关系临时安置在师部打字室。从而出现了没有军籍的团员在部队缴团费的先例。</p><p class="ql-block"> 代收团费的是打字室一位样貌干练的战士,姓啥已经忘记了,平时在办公楼操场旁因器械锻炼我们经常碰面,半年后他提干了。又半年后我因工作领取工资需要个人印章,我向他索要铅字组合名章,虽不符合个人印章规定,却也解了燃眉之急,很是感激。</p>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整理旧书籍时一张学校的团费收据让我想起了这段往事。1974年海字487部队赴路桥征兵,有幸参与却以城镇户口问题败走麦城。后来得知此部文革时期相当于北舰的“五·七”干校,许多被停职的老干部在这里进行劳动、学习、改造。</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在异地偶遇校友,攀谈起来恰巧他也是那批兵,超期服役直到八零年才退伍。据他泛泛地说,部队虽属北舰农场但给养标准是按舰员待遇。我始终也没明白,还有这等奇事?我也没明白为什么没通知我去县里进行体检复查,是环节省略了还是中间调换部别了?一切不得而知。世间的许多事情对个人而言,或许是永久的迷,亦或许是后来故事再续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 (曾经居住的7号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