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察一:</p><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3.18</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大二班幼儿</p><p class="ql-block">观察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一个户外锻炼的早晨,我们来到了操场上,忽然一个声音传来:“看!地上有一只小动物?”闻声而至,一探究竟。孩子们扎堆成球,拨开一个个小脑袋,细看才发现,一只幼小的壁虎被“围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猜测着这只小壁虎的“来龙去脉”小壁虎生活在哪里?它爱吃什么?为什么会爬墙?它的尾巴掉了真的还会长出来吗?于是我记录下孩子的每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问号“催化剂”的作用下,我们班的课程故事也在慢慢“孵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察分析:</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对小壁虎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关于小壁虎的生活习性,它特有的本领和再生功能的科学探究问题在谈话聊天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是孩子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探究意识,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科学家”,然而他们对小壁虎的认识还是比较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怎样才能以点带面,引发孩子对小壁虎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呢?于是我抓住了孩子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孩子的兴趣为“抓手”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刨根问底”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以小壁虎为“引子”的科学探究系列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观察二:</p><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4.6</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大二班幼儿</p><p class="ql-block">观察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绕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一步步追随孩子们对壁虎引发的问题去刨根问底,从中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惑。</p><p class="ql-block">问题1:小壁虎的家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孩子的问题为脉络, 孩子们首先对壁虎的出处比较感兴趣,因此他们认为,要想观察小壁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小壁虎生活的地方,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小壁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调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寻找小壁虎的事轰轰烈烈,但都以失败告终,于是我们开展了谈话:壁虎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图书馆,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查阅关于壁虎的住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从网上搜索关于小壁虎的信息,比如小壁虎小壁虎的生活阴暗的地方,活动于夜间,白日暗藏在壁缝,瓦角下,橱柜背面等隐蔽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问题2: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会死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贺艺博提出质疑:“它会死吗?”“为什么壁虎的尾巴断了,不流血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对壁虎断尾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他们内心的爱被“唤醒”。有的还在甚至为小壁虎断尾事件伤心哭泣,目睹这样的现象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孩子们坚持不懈努力寻找换来的“必然”。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教师在此次事件中的充分发挥“支持者”的身份,才能让孩子一步步深入挖掘其中的奥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欢天喜地围坐在一起,看《小壁虎借尾巴》他们发现壁虎的尾巴原来有再生和修复功能,当被敌人追赶的时候,如果身体一旦被敌人碰到,它可以用自断的方法来保全自己的性命,被弄断的尾巴还能再长出来,这在动物学上叫“再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察二:</p><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5.8</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大二班幼儿</p><p class="ql-block">观察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发现,壁虎会有一种独特的本领“飞檐走壁”,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壁虎脚上有磁性、它身体有吸引力、可能脚上涂了胶水。孩子们想法百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链接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认为磁性具有吸引力,胶水能黏住一些物体,于是我鼓励孩子尝试用磁铁放到墙壁上去验证,他们发现:如果是脚上有磁性,那么只能在带有磁性的黑板上行走,而房子本身没有磁性;再则,如果是胶水,那么它只能是粘牢而并非能“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只小壁虎隐射出了孩子们对多种物种“再生功能”的不断追问与探究,多元化的探究方式:寻找、调查、实践、讨论中了解到小壁虎断尾巴是为了“逃生自救”,蚯蚓独特的身体结构,让它拥有能“断头”亦能“断尾”的功能,而螃蟹的再生功能更加奇特,脚断了能再生,就连眼睛掉了也能再生。孩子每一次的探究都惊叹科学的世界里无奇不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伴随着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教师也慢慢学会了放手,学会关注孩子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在孩子身上自发、自主的形成、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意义。聚焦问题,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支持孩子主动发展的基础。观察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我们走近童心世界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