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炊烟

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一假期回故乡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村庄一户人家房顶上袅袅娜娜的炊烟所惊喜,感谢这久违的缥缈的倩影,她让我这个久居闹市的游子一下子找回了儿时的感觉。因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故乡村庄,家家户户用电磁炉做饭,也有用液化气的,现在回老家,已经很难见到那充满着草木味的一缕缕炊烟了。</span></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这袅袅升起的炊烟,我的心就回到了遥远的童年。炊烟凝聚了浓浓的母爱,让我一生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我儿时正值粮食短缺的年代。每天黄昏时刻,我背着书包走在放学的路上,两眼 望向家的方向,看着缕缕升起的炊烟,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动。我知道,此时母亲又在忙着做饭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论春夏秋冬,母亲都 围着三尺灶台转。虽说粮食、蔬菜短 缺,但母亲总能变着样地让一家人吃饱。在春天粮食青黄</span>不接的日子里,母亲很早起床,奔向辽阔的田野。利用一早晨的时间,她挖来一大筐苦苦菜,洗干净后放进烧得滚开的水中焯一下,一筐野菜,焯水后只剩下差不多一小盆。母亲把蒜瓣用刀拍一下,放入蒜罐中加一点盐,用蒜锤捣成泥,然后放上香油、花椒、醋酱之类的调料,将野莱调拌均匀端上饭桌,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这时,母亲盛上饭后,并不急着吃,等到我们碗里的饭吃完,母亲才端起她的饭碗。</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识字,更不懂什么营养知识,那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最让我回味悠长的乡间美味是母亲做的甜馍馍。母亲先用开水将黄糜面一烫,再让它发起来,锅中间立个瓦罐,将发起的糜面倒入锅中,灶坑前,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她把一根根柴禾添进炉膛。夏收季节,晌午休憩时吃上母亲用瓦罐泡制带焦粑的甜馍馍,既解暑又香甜。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添加剂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盖地,它可是来自纯天然的食物。</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头凝望良久,我对着那缕轻烟深深弯下腰。</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炊烟是母亲深深的爱。那时母亲还年轻,父亲在大队工作,母亲屏弱的身躯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我们少不更事,土豆和玉米窝头撑圆了肚皮,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疯跑。当母亲迎风站立在门前唤我们的时候,缠绕在母亲身边的缕缕炊烟夹杂着五谷粗饭的淡淡清香远远飘来。我们赶忙跑向母亲,母亲迎风而立的身影就犹如一尊铜雕,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稚嫩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在外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故乡的时日,老婆孩子也早已被城市同化。可儿时的炊烟依然真切地飘荡在我的心中,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依然在我心上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每次回家远远看见我们的小村庄,哪怕是一缕炊烟,依然会让我心动不已。那种流浪的孩子扑向母亲怀中的急切,真的难以用言语表达。</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炊烟是父老乡亲真诚的祝福与叮咛,是故乡留给游子的最值得珍藏的信物,是游子心中那最柔软最敏感也最隐秘的琴弦。不管我们浪迹哪里、终老何方、只要拨响这根琴弦,便会有浓浓的乡韵禁绕心头,久久难以消散。那里面有质朴的乡情,有醉人的乡音,有淡淡的乡愁,有泥土的芬芳,有春芽、有夏荫、有秋露、有冬霜,有我们蹒跚学步的打麦场,有每天带我们回家的蜿蜒的小路。黄昏时刻,家乡的炊烟一缕缕地在我眼前升起来,那淡淡的炊烟让人感到温馨、惆怅。看到家乡的炊烟,我的心灵深处升起了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它凝聚了浓浓的母爱,注入我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那淡淡妖娆的炊烟一直轻盈飘渺在我的记忆中,它如一幅永不褪色的多彩画卷,定格在我的心里,缠绕在我的心头,牵引着我思乡的脚步。不管我回到故乡还是行走到他乡,只要看到那飘悠升起的炊烟,闻到空中散发燃烧柴草的清香,我的心中就会感觉到少有的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