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神经介入治疗组完成了一例基底动脉尖三分叉巨大复杂动脉瘤,累及了双侧的大脑后动脉和双侧的小脑上动脉。鉴于既往我们完成的三分叉前交通动脉巨大复杂动脉瘤采用的“单支架+对侧导丝保护”治疗方案,这一次我们继续应用了这一成熟的方法和策略,减少双支架难度,降低双支架成本,避免基底动脉内背靠背双支架、或Y型尾端套叠支架等的一系列中远期并发症。应用操作技术包括了:大弯+小弯的导丝塑形方法进入锐角血管(双侧的大脑后动脉)、支架推送释放技术、大圈成篮贴壁技术、“俄罗斯套娃”式的篮中篮技术等,既是对这一技术的临床检验,又是对这一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div><br></div><div>手术指导:韩新巍(中原学者)</div><div>手术操作:张化彪 张庆辉</div><div>手术麻醉:纪晓丽 司文凤</div><div>手术技师:王恒 </div><div>手术护师:王玲 李丽敏</div> 基底动脉尖三分叉巨大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流程:从正侧位看右侧的PCA位置高,属于远距离血管,采用内支架保护;而左侧PCA属于近距离血管,采用导丝保护。 基底动脉尖三分叉巨大复杂动脉瘤,累及双侧的大脑后动脉和双侧的小脑上动脉。3D成像发现该巨大动脉瘤并非对称性/圆球形,而是局限性前突呈葫芦状。本身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和直径、体积正相关,加上子囊,破裂风险更大,为操作增加了难度。 基底动脉尖三分叉巨大动脉瘤前后位。 基底动脉尖三分叉巨大动脉瘤侧位片,可以清晰看出向前的子囊,而且双侧大脑后动脉发出瘤体位置距离子囊非常近。 我们采用了远距离血管(右侧PCA)植入支架释放导管XT27,近距离血管(左侧PCA)植入了Synchro 14*3m导丝,瘤内植入钢圈栓塞导管echelon 10, 并用大直径3D圈12*30(动脉瘤大小11*10),大圈贴壁良好。 Neuroform EZ 3.0*20内支架释放于右侧的大脑后动脉,在瘤腔内向上推送,可见到整个动脉瘤腔的3D成篮圈向上移动。继续缓慢释放内支架到基底动脉。支架选用稍大的尺寸,目的:支架紧密贴于大脑后动脉,在推送释放过程中,避免支架疝入瘤腔内,防止动脉瘤破裂。 支架推送释放后,撤出支架释放导管,进一步应用3D成篮圈(12*30、10*30、8*30、6*20),形成牢固的、俄罗斯套娃式的“篮中篮”。 应用4*10、2*8、1.5*4的2D螺旋圈,对瘤颈进行致密栓塞,上图显示:瘤颈栓塞致密。所有弹簧圈均采用泰杰伟业和山东唯心国产弹簧圈,价格便宜,给患者省钱,给医保节约资金。 侧位显示:支架推送后抬高瘤颈,起到了保护对侧所有血管,左侧大脑后动脉的保护支架,并没有接触到钢圈成蓝后的金属球,这时候可以放心大胆的撤出保护导丝。 正位:瘤体栓塞致密,双侧PCA、双侧SCA全部保留。 侧位显示:前侧的子囊栓塞致密,没有对比剂进入。 最后,说说我的感想:介入医学犹如刀尖上的跳舞,险象环生。学习之初,“知易行难”,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操作起来难度大。再后来,反复操作、实践,等到技术娴熟,操作熟练,看似掌握了疑难技术,哪知道“行易防难”,并发症的预防,真是难上加难、防不胜防!故以“介入医学:知易行难、行易防难”,和诸君共勉,迎着困难往前进,走到哪里是哪里! 感谢:韩新巍教授,他不辞劳苦,亲自在手术的第一线,无论深夜3点还是中午12点,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随时出现在手术台上,是我们的“及时雨”,他在介入理论和技术的高度,更是我们的“高山仰止”。<div><br><div>感谢: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手术室的护理和技师团队,多少日夜和我们一起不眠,共同为“介入医学、原装生活”的理念而奋斗。</div><div><br></div><div>感谢: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麻醉团队,为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保驾护航”。</div><div><br></div></div><div>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神经介入治疗组张化彪</div><div>May 08, 202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