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一个爱好舞文弄墨之人,对笔墨纸砚都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但笔墨纸砚的制作,它们的前世今生,史书曾见之,媒体曾观之,躬身践行者,少之又少。值五一劳动节佳日,林州市书法家协会一行十六人,由书协主席郭爱德领队,相约徽州研学,沐文化故里千年之香韵,践笔墨纸砚之劳动,结墨宝寻根之缘,求书画提升之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纸寿千年,墨韵万变</span><b style="font-size: 18px;"><i>——</i></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近中国宣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从仓颉造字至今,文字的传播历经石、金、竹、帛、纸、电子数种载体。其中纸的影响最为深远,大大推动了世界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p> <p class="ql-block">研学首站是安徽泾县明星宣纸厂。我们参观了宣纸的古法抄造过程,看手艺娴熟的师傅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将最初的树皮变成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宣纸,由衷地赞美“劳动出智慧”“劳动最光荣”。大家还实际动手,参与到造纸的部分工序里,体验劳动之艰辛。</p> <p class="ql-block">研学第二站是中国宣纸文化园,它是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也即众所周知的红星宣纸厂)承建,包含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古作坊、宣纸古籍印刷、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等部分组成。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宣纸的手工制作工艺,2010年宣纸技艺走进上海世博会。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时发出惊叹:朝夕相伴的老朋友——宣纸,原来有这么多的惊艳之处!大家既觉耳目一新,又觉受益匪浅。在体验馆里,大家心痒难耐,忍不住挥毫泼墨,把一腔激情或清丽、或豪迈地倾泻笔端。</p> <p class="ql-block">徽州砚石润无声,巧施雕琢鬼神惊<b>——</b>走近歙砚 </p> <p class="ql-block">古语有云:方寸之间,自有乾坤。一方小小的砚台,也是一个时代浓缩的影像,它刻画着当时的历史、人文和文化。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最早记载于汉代,于唐宋时遍及中华大地。古人均以拥有一方歙砚为豪。在博物馆里,我们面对一方方制作精良、成品精美的砚台,叹之,赞之,不绝于耳。歙砚因其“色不留笔,滑不拒墨”而盛名于外,叩之有声,抚之若肌,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其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亦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在观看雕刻技师创作时,全体成员觉得自己也需屏住呼吸,心随刻刀上上下下。在流水作业、批量生产成风的当下,手工精制的产品因其独一无二更具审美价值。再想到我们喜欢的书画创作,每一张作品,都是作者刹那的灵感和顿悟的精妙结合,就凭这一点,其价值就令那些批量生产的所谓作品难以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走近徽墨 </p> <p class="ql-block">徽墨久负盛名,不仅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更在于它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今人用墨水,是为了使用方便,然传统古墨虽使用麻烦,却别具一番风韵。设想风轻日丽之时,或月明星稀之夜,执笔为书为画,有一知心人为君研墨,红袖添香,墨香氤氲,岂非人生一大快事?</p> <p class="ql-block">在安徽的徽墨生产基地,我们了解了徽墨的制造过程,其选料之讲究,配方之精制,过程之严格,令人叹为观止。当大家看着点烟、收烟、压模、凉墨、描金等工序时,已迫不及待投身其中,一尝劳动之辛、劳动之乐、劳动之美的个中滋味了!</p> <p class="ql-block">时间之故,未能访“笔”之芳踪,便带满满收获与一缕怅然归来。</p> <p class="ql-block">参加了红色教育新四军军部旧址学习</p> <p class="ql-block">借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言语:“一笔一墨,常思来之不易;一纸一砚,恒念物力维艰。”此次林州市书协五一徽州研学之行,让大家感受到了笔墨纸砚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劳动最伟大”的深刻内涵。乃思,何以为报?唯有潜心探索,弘扬大书法,写好字,出精品,方不负一笔,一墨,一纸,一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策划: 爱 德 监 制:庆 龙</p><p class="ql-block"> 编辑:多 昌 艳 平 海 林</p><p class="ql-block"> 校 对:向 荣 摄 影:仕 正 </p><p class="ql-block"> 制 作 : 文 斌 </p><p class="ql-block"> 辅助摄影:印 朝 郭 亮 青 云</p><p class="ql-block"> 梅 平 秀 娟 林 梅</p><p class="ql-block"> 平 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