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逢佳节倍思亲。</p><p class="ql-block"> 又到每年一次的中秋节,仰望星空,皓月姣洁,把酒言欢,我仿佛看到天堂的妈妈抬起满月的金樽透过月光和我对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管他是哪一年,我一直觉得妈妈没有离开我们,妈妈一直和我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妈在家就在。从我懂事起,除工作、出差外,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兄弟姐妹五家人都是和妈妈在一起过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中秋节和过年。</p> <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18日,宽容慈祥、温柔善良、勤劳勇敢、满腹诗书的93岁老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虽然我们再也不能和妈妈一起过节了。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和传承,妈妈走了以后,直到现在,兄弟姐妹几家每个月都要在一起聚一聚,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兄弟姐妹几家共聚一起追思同庆,妈妈的味道一直唇齿留香沁人心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真切地感受妈妈的味道,是从中秋和过年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米面肉油糖酒都是凭票证供应。中秋节前,妈妈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秋月饼。那时根本没有火腿坨、鲜花饼之类包装精美的月饼,大多是到口酥、洗沙坨、荞饼、麦饼、鸡蛋糕。为了中秋之夜一家人都能吃到月饼,妈妈会将买来的月饼装在竹篮里,吊在我们够不到的天花板上。中秋节下午,吃完饭后,妈妈忙着煮花生、板栗、青包谷,爸爸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取下竹篮拿出月饼,当供奉“月亮婆婆”的物品摆上桌子,妈妈打开白色包装纸取出月饼,我看到妈妈时而笑逐颜开,时而眉头紧锁,我们兄弟姐妹在旁低头不语,生怕妈妈发现我们偷吃了洗沙坨的皮,更怕发现一包五个的到口酥少了一个。</p> <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透过妈妈逐渐开朗的笑脸,“中秋宰羊四季暖,过年杀猪一年福”的家乡土话在移居个旧市的亲戚之间悄悄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我读初高中的几年间,一家人都在宣威老家,只是自己在老厂锡矿工作的堂哥都会去卡房一带的农村买来山羊,给住在大明槽旁边山脚下的二爹家在山坡上喂养。有一年,放养的山羊达到“肥羊廋狗”的85公斤,大人们高兴极了。到了中秋节这天,几家宣威亲戚齐聚二爹家,有大人也有像我一样大的小孩,宰羊当然是腰圆膀粗的堂哥的事,其他人则生火烧水,切肉煮汤。下午四点左右,每家抬着一锑锅热气腾腾的羊肉和配好的佐料高高兴兴的各回各家,令隔壁邻居羡慕不已。银色的月光和着香气扑鼻的美味,真有一种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当时一个月只能吃上一两次定量肉的我,中秋节主动要求去帮忙,其实就是为了在吃中午饭时,能够吃上一点小炒羊肉、羊肝和羊血汤。</p><p class="ql-block">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81年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朋友叫我一起到他朋友的宿舍吃鸡肉,他的朋友在拥挤不堪的宿舍用煤油炉杀好做好鸡肉,几个朋友开吃了,他仍然在忙着炒菜,等他忙完上桌时,朋友看到两只鸡脚被我啃了,慌忙对我说:“忘记告诉你了,我的朋友杀鸡,一点鸡肉不吃都可以,只要能吃两只鸡脚就心满意足了。”我赶忙抬起酒来道歉,虽然他连连说谁吃都是吃,但我能看出来他是满脸的不高兴。</p> <p class="ql-block"> 过年和中秋节一样,是妈妈心里是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在宣威老家,腊月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杀年猪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1970年初,大哥已经工作了,妈妈带着姐姐、我和两个弟弟下放到宣威榕城公社河东营村。坐火车在宣威火车站下车,就看见几个表哥拉着板板车在等候了,几个表哥将家什物件拉到老屋安顿好后,连续几天到后面的东山上砍来几车烧柴劈开码好才回去。没过几天,舅舅来到家里对妈妈说“快过年了,不用担心,过几天我杀一头猪,一半交给国家,一半送过来。”聪明的妈妈对舅舅说“大哥,把猪拉过来杀,我们下放来的不用交一半给国家。”</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两个表哥拉来猪并杀好腌好后才离开。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炸开了锅:小石香,弟媳、三婶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刚刚回来,她的后家就送大肥猪来杀,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不管在工矿还是在农村,她的为人处世是和她娘家人的好家风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是家庭困难时期还是家境殷实以后,妈妈一直将过年当做一年当中的“头等大事”。我对过年的记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在老厂矿山,猪呀鸡呀菜呀,自己养自己种还好解决一部分,过年了,妈妈为了让我们不忘根本,千方百计也要做几个家乡菜,家乡的亲戚也知道我们家的传统,腊月杀猪后就将火腿,韭菜根,百合一并邮寄来。原来,品尝妈妈的味道,现在,传承妈妈的味道。妈妈在和不在,过年的家乡菜已经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牛干巴。妈妈一辈子不吃牛肉,究其原因,老人家以为牛的一生都耕田耙地,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牛肉是不人道的。但年夜饭都有牛干巴,意为春节过后,春耕开始了,干活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腊肉。寒冬腊月过后必是春暖花开,冬藏是为了来年的希望之春。</p><p class="ql-block"> 蛋卷。大年三十过后就是新的一年,开卷有益。</p><p class="ql-block"> 百合。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必须有的,图个百年好合的吉利。</p><p class="ql-block"> 宣威火腿。宣威名菜,也是中国和世界名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葱姜蒜芹。葱,是希望儿孙聪明;姜,是人生不能太计较,将就点就行;蒜,是为人不要算计别人,要算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芹,是只有勤快才能衣食无忧。</p><p class="ql-block"> 韭菜根,说的是不忘根本才能长长久久。</p><p class="ql-block"> 所以,直到现在,一如妈妈在世时,我们很早就准备了年饭必须的百合、韭菜根、宣威火腿、蛋卷;一如妈妈在世时,年夜饭开吃前,要烧香点烛请在天之灵的先祖和父母一同来过年团圆;一如妈妈在世时,过年是阖家团圆的聚会,兄弟姐妹几家人极其他们的儿女、儿媳、女婿、孙男孙女全堂福聚;始终牢记“大年初一忙就要一年忙到头”的古训,大年三十就准备好次日的美味佳肴,大年初一逛街回来热了吃喝。</p> <p class="ql-block"> 世道在变,家风不改,节味依旧。</p><p class="ql-block"> 我们五个兄弟姐妹,从来没有见过外公外婆,而我的妈妈和好几个姨妈都识文断字,后来才知道,与外公外婆殷实的家庭,严格的家风有直接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贫穷的宣威,出生于民国时期的妈妈何以能够读得起书?看到我们好奇,妈妈伤感而又幸福地回忆说:“我三岁的时候,妈妈就病故了。父亲和三个哥哥在生活上将我这个独姑娘当成掌上明珠,结婚以后,还为我留了一块地,每年我哥哥都将种地的收入当成我的胭脂花粉钱送来给我。但宠爱和家教一码归一码,在为人处世、学习和工作上却严加管教。虽然当时女孩子是不允许读书的,但外公是宣威虹桥小学的校长,他就请先生来家里面教我和几个表姐识文断字。”</p><p class="ql-block"> 三岁,对母亲应该没有什么记忆,但每一次陪妈妈去宣威老家上坟,妈妈都会在外公外婆的坟前苦得死去活来。</p><p class="ql-block"> 知恩图报,是妈妈的为人之道。</p><p class="ql-block"> 1950年,宣威老家土改,由于出生成份的原因,爷爷到了个旧矿山,站稳脚跟后,将曲靖高中师范毕业、已在宣威落水乡教书的父亲和父亲的两个哥哥也叫到个旧老厂,土地改革结束后,爷爷奶奶回老家了,他的三个儿子成了个旧矿山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妈妈每个季度都要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买茶、红糖、糕点等寄给爷爷、舅舅。每到农闲季节,爷爷家成了左邻右舍老人们的茶室,爷爷一边招待老人们品味下关坨茶,一边啧啧称赞:“茶是我儿媳小石香从个旧邮寄来的。” 这是我爷爷最高兴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八月十五,我妈妈更是想方设法买来十分紧俏的中秋月饼,用三层板做的箱子邮寄回老家,与亲戚朋友共赏中秋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旧社会的私孰,主要教的是国学。妈妈虽然只读了四年级,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知之甚多。七八十岁还能对《百家姓》《女儿经》倒背如流。</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妈妈问我:“你能背总理遗嘱吗?”</p><p class="ql-block"> 我想了又想:“周总理的遗嘱没有公开过啊!”</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孙中山的总理遗嘱”</p><p class="ql-block"> 妈妈用带着唱腔的宣威话朗声背诵起总理遗嘱来“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p><p class="ql-block"> 我妈妈和两个表姐,年纪相差三五岁,是同一个先生教出来的,也真是机缘巧合,嫁的丈夫都姓刘且都是老师,由此,我们在称呼上也很特别,我们分别叫两个姨妈的丈夫为二爹和四爹。</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二爹在曲靖教书,因为曾经加入过国民党三青团,“反右”时被遣返回宣威县南门街的老家务农,我在宣威二小读书时,曾在他家住过半年多,每天看见他从生产队的砖瓦窑务工回来,不是书法就是绘画,从来不与儿女们交谈。妈妈每一次去看我,都会开导二爹:表姐夫,人生的日子比树叶还多,一定要振作起来,被误解的日子肯定会过去。</p><p class="ql-block"> 二爹平反后,又回到了教书育人的岗位上。1980年,我和妈妈回老家过年,二爹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小波,今天大年初一,我带你舞龙去”“二爹,你会舞龙?”“我还是舞龙头的呢!我还要感谢你母亲,将我从低迷颓废中解救出来。”</p><p class="ql-block"> 四爹教书的第一站是建水县的曲江,后来到宣威三小、教师进修学校等当老师和领导。在我的意识里,他不但是个好老师好领导,还是一个好裁缝,我们兄弟姐妹下放宣威的三年多,过年的新衣服都是四爹裁剪缝制的,现在仍感到一针一线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喜欢看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每个月都要买当时比较畅销的《十月》《当代》《收获》给她看。后来,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下降,妈妈坚持用放大镜看《故事会》报纸等。妈妈的思想意识始终与时代同鸣共振。</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四世同堂在一起过中秋节,妈妈拿起一块宣威火腿饼,对着儿孙们“这月饼是有故事的。”</p><p class="ql-block"> 侄女快言快语地请求:“奶奶,你又要讲家乡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抚摸着侄女:“中秋节和过年是联系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单位和家里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才子”,我知道的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是指能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永远逃避的意思,从来没有听说过初一和十五有什么联系:“妈,你说的是民间传说,还是宣威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妈妈正色道,是我读书的时候,先生讲给我们听的:记不得是哪朝哪代了,当时,北方匈奴侵犯中原,鱼肉百姓,民不聊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头两句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就是侵犯中原的匈奴。老百姓组织起来反侵略反压迫,大家在一起商议,把起事的信息藏在饼子里面,利用八月十五月明风清的时机,将大年三十杀鞑子的消息传递给更多的穷苦大众,这样官府不易发现。大年三十这天,各郡县一起砍杀鞑虏,各家各户门前房后的地上残留着一些鲜血,为了避免官府追查时闻到和看见血腥,聪明的老百姓扯来青松毛,铺在地上,摆上美味佳肴,庆祝起义的胜利。这就是为什么中秋节大家都有互送月饼的习惯,而过年要铺青松毛天黑才吃饭喝酒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妈妈讲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正能量,在妈妈面前我真是汗颜。</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虽然我的妈妈才读过四年级私塾,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宣威和云锡老厂的女性当中,属于知识分子了。妈妈在宣威老家时是土改工作队队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到老厂后,一直是“五七公社”的一个家属工。无论是务工还是管理,妈妈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和妈妈同时代的人也好,和我一辈的人也好,大家都习惯亲切地称她为“老人”。</p><p class="ql-block"> “小刘,我家儿女六个,六七十年代,生活相当困难,你妈妈当时是我们的领导,好多次她悄悄将撕下来的京白菜边叶拿给我带回家,能帮一点是一点吧!”现已95岁的李大妈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初中毕业后,到五七公社干临时工,跟着你母亲烧石灰,每个月25斤的定量粮根本不够吃,你妈妈将窑旁边的一块荒地划给我,种一些包谷、土豆,解决了肚子问题。”后来成为我的同事至今回忆起来仍充满感激。</p> <p class="ql-block"> 妈妈十分看重儿女们的教育,下放宣威老家时,姐姐读中学,我读小学四年级,弟弟读一年级,妈妈想方设法将姐姐送到宣威一中住校读书,尽管我的家河东营距县城4公里,妈妈也坚持让我每天走读宣威第二小学,只有弟弟年纪尚小,在村小学就读。</p><p class="ql-block"> 在云锡,在老厂,兄弟姐妹5人都在全民单位工作,是对妈妈含辛茹苦培养教育最好的报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姐妹都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的窘迫、物资的匮乏,没有经历过的,也在电影电视书本上了解过。为了让我们吃饱穿暖,妈妈下班后还帮人家缝丝棉衣服,买来布料给我们做新衣服。计划经济时期,米、肉买卖是投机倒把,妈妈只得铤而走险,偷偷摸摸到建水、石屏买来大米肉油填补定量粮油不够吃的缺口。就是下放到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吃包谷土豆为主的</span>宣威农村,我们也从来没有单纯吃过一顿包谷饭,最少也是大米和包谷的两掺饭。</p> <p class="ql-block"> 妈妈,感恩有您!您给予儿女的精神食粮永远是我们努力成长的加油站。</p><p class="ql-block"> 妈妈,感恩有您!您给予儿女的味道永远唇齿留香。</p><p class="ql-block"> 妈妈,感恩有您,天上人间我们心心相依。</p><p class="ql-block"> 妈妈,感恩有您!下辈子我们还是您的儿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