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着眼前这张老照片,望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容,无尽的思绪涌上心头。有谁能想到,这些衣着朴素,仍充满激情的女同志,都曾经是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奉献出青春和热血,并立下汗马功劳的女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女军人在战争结束后,在我军建设开始走向正规化的时刻,在全军上上下下喜气洋洋佩戴军衔的时候,不仅没有获得军衔,还被要求退出现役。她们就是1955年集体复员、转业的10万女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举,深深的刺疼了这些为共和国而浴血奋战的女军人,并给她们留下終生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们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挺身而出,顶着巨大的压力,以柔弱的女子身躯护卫着祖国大地。她们有着像男儿一般的气概,用铁一般的意志,在战场上与男儿们共同并肩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军人的奉献岂止在沙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是一个时代,那是一代人,那是我们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左起: 方掬芳(老妈)、 李毓芳、 阮玉福 、查天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排左起: 姚念平、 尹莲仙、 曾梦玲、 李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妈妈们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女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昔日女兵,共和国的风采。左一是老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入朝前夕的38军女兵,老妈和她的战友。右一是老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战争来临时,她们义无反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火中的女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胜利的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斗中的小憩,对和平生活充满着幢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战争的硝烟散去,新中国暂时远离了战争的阴霾。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开始了正常的休生养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2年1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做出了,全军将陆续转业复员10万女军人的决定。当时全军共有11万女军人,其中副排级以上的女军官就有4万多人。一下要退役10万,只留1万,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女军人要离开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么,为什么要让10万女军人退出现役?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军在大力推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全面学习,照搬苏联模式。在女军人的问题上,根据苏军卡苏林顾问的建议</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尽量缩减女军人数量,妇女干部不宜大量留在军队工作,留军队工作者应与男子同样要求,并能随时奉令调动,否则不授予军衔。”</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说,当时苏联军队少尉以上的女军官只有20余名,军衔最高的也不过是中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3年7月10日,军委发出《关于处理妇女同志转业及调整妇女同志工作的补充指示》,随后,总政在《关于今后部队妇女同志工作问题解释要点》的文件中提出,部队女同志应大批转至地方工作或学习,有的要复员当家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政策,最终在1955年落地。1955年年初,军衔评定工作进入最后关头,国防部发布了《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个《决定》中,有两条硬性的规定,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一、在军、师及其以下的机关、部队,除师属卫生营外,不论担任何种职务的妇女工作人员,应一律调离部队,分别按转业或复员处理,并限于1955年6月底以前处理完毕,期满后未处理者,停发薪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二、在军以上机关或后勤部门,现在担任各种职务的妇女工作人员,凡不符合该决定所指的范围者,均应作转业或复员处理……至1955年12月31日止仍未处理完毕者,一律停止供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件中的"处理"、"留用"等字眼深深的刺痛了10万女军人的心。更何况在这份文件中,10万女军人都用"工作人员"来代替,丝毫没有提及她们曾经的军人身份,这如何能不令人心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听老妈说,那时的口号就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凡是结了婚的女军人,都要复员回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动员说服自己的爱人退下来,做个贤内助,当好“军官太太”。据说,周总理曾经说过,女同志要当好内务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以说当时大多数女军人,都是不愿意离开已和她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她们和男军人一样长途跋涉、负重行军,爬雪山、过草地、趟冰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也一样拿起武器 出生入死的参加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夺取政权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已不需要保持那么多数量的常备军,由此而进行的转业复员工作是必须的。但为什么对女军人裁剪的数量如此之大?为什么在授衔时就对女军人“另眼相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个时候转业复员,对这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女军人来说,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因而很多女军人不理解、不情愿、想不通。面对军令下的一刀切,她们无可奈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然心有困惑,心有不舍,但这些经历战火考验的女军人,表现出极高的大局意识。她们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含泪脱下心爱的军装,重启人生,义无反顾。至今想来,依然让人感动和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英雄儿女各千秋",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女子的身体的确不如男子强健,然而在特殊时期,女人也能像男人一般撑起半边天。这些女军人在革命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许多是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稍晚一些入伍的也参加了解放战争。由于性别的原因,女军人在战争中经历的艰辛,有时甚至比男军人还要多。她们做梦也没想到,全军实施军衔制之际,就是她们离开军队之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55年,全军获得授衔的女干部只有4665人,10万女军人退出现役</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身着50式军服的女军人。左一?左二 李毓芳 左三 老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军人。其中就包括许多著名的女革命家,如蔡畅、邓颖超、康克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女红军,左起陈琮英、蔡畅、夏明、刘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名震巴蜀大地的女将军张琴秋,是我军红军时期唯一的女高级将领。曾担任过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直至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惜的是,这些在红军时期就入伍,在军中享有很高声誉,对建立新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一批女军人,因为在建国初期离开了军队,也没有参加55年授衔。她们虽然没有授衔,但永远是我军的光荣与妇女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加55年授衔的1048名将军(包括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少将。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5年5~6月间,心中充满了委屈和不甘的老妈,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火热的军营,离开了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时,老爸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学期四年。原确定转业的老妈接到组织决定:复员当家属。理由是为了让男同志更好的完成学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别了军营!难忘军中岁月,那里有她青春的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老妈拍的最后一张军人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复员后的老妈带着我与大舅的合影,脸上充满着无奈,身穿的短风衣是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战利品改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老妈穿着一身没有军人标致的旧军装(因为刚下地方,还没来的及添置便服),以家庭妇女的身份第一次去街道开会,看到身边都是些老头老太太时,心情立刻一落千丈,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失去了自尊、没有了事业、这太不公平了!太气愤了! 在心情极坏的情况下,老妈在日记中写到:“以前开会在部队,而今开会在街道,这是怎么回事呀? 难道是历史在倒退,还是在嘲笑?这样的生活就是在浪费青春,虚渡年华!” 由于心情不好,思想上抵触情绪很大。每次街道通知活动,老妈都是极不情愿 冷冰冰的。群众反映老妈,高高在上看不起群众。然而老妈岂是那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同样从军人到老百姓的转变也是要有个过程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军人就是要四海为家,老爸毕业后回到原部队,生活相对稳定了。在老妈的坚决要求下,她被安排到海龙县银行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属于55年复员女军人,不能按原干部待遇安排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银行工作时老妈,拍于196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应该说,地方的工作环境对老妈来说十分的陌生,银行的业务更是一窍不通!但军人的坚韧,让老妈下定决心,别人能干,我也能干。什么都是学来的,只有学而知之!从打算盘、点钞、捆钱、记帐做起,一年的柜台实践,从储蓄开始,随后调到信贷。不仅没出任何差错,还被评为业务尖子,代表银行参加上级银行的打擂台、技术比武。不久,被调到行长办公室,负责中心业务工作;并将其工作经验通过自编自讲,向上级部门汇报演示,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营房到银行,要走 40 多分钟的路程。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老妈都来回奔波在这段路上。东北的冬天,北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有时碰上银行开会,很晚才能回家。只听北风呼啸,电线杆、道路两旁的树林和庄稼地里发出怪怪的声音。通往营房的路上人烟稀少,偶尔遇到下火车的人,都让老妈感到增添了胆量!可当真的遇到路人时,心中又难免有些害怕。回到家中,脸、手、脚都冻的麻木了,得好半天才缓过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老妈除了上班以外,还风雨无阻的参加了业余文化学习。老师表扬老妈:“最远的同学来得最早,学习又最认真!”。有一年到乡下支援生产队劳动,老妈第一个下到水田(四月份的东北,水还是很冷的。)老妈的事迹后来在全县广播,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志纷纷对老妈说:“小方,你参加乡下劳动我们还以为你不行,因为你是部队领导的爱人,乡下条件不好,你怎么能吃得了下乡劳动这个苦!吃的是粗粮,高粱米还算好的,菜都是清水煮白菜。真没想到你会干的这样好!”得到同志们的认可,老妈很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妈认为:不管干什么,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因为我曾当过兵,不能给部队丢脸。我要加倍的工作,把当家庭妇女的几年时间补回来。用行动证明,我不是一名家庭妇女,也不应该是一名家庭妇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0年后,我军又陆续开始招收女兵,并分批将编制内的职员改为现役军人,并配带专业符号。其中有不少,就是当时以“不适合授衔”而留用的女工作人员,又重新穿上了军装,当时称为“二次入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佩戴通信兵符号的专业女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老妈在军营操场上看到新招的女兵在训练,心中充满了不适。忿忿的说:“不是说部队不需要女兵了吗?不是说女同志的生理条件,不适合今后战争的需要了吗?怎么又招女兵了?当初处理我们时,我们也就二十三、四岁,正当青春年华,就让我们脱下军装当家属。不让我们干了!” 以至于有好长一段时间,老妈一看到女兵,总是绕着走,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理解前辈吧,这一切都源于她们对军队深深的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2年底 老爸奉调到海军部队工作。此时老妈刚刚熟悉并适应了新的环境,在领导的鼓励和同志们赞扬中,工作正干的热火朝天,风声水起,上级组织部门已把老妈列入重点培养对象。面对这良好的工作局面,为了更好的支持老爸的工作,为了家庭,老妈再一次做出了牺牲,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在银行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许多年以后,当老妈回忆起在银行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时,并不为当时的辞职决定而后悔,反而为此充满了自豪。那是老妈一生中最高光的时期,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年。老妈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就是奉献,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事业,奉献给家庭,而留给自己的很少很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妈随老爸搬家来到了辽宁 旅顺,随后又搬到了海南 榆林。不甘心、不服输的老妈,做起了完全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报酬的家属委员会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十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属委员会的工作,虽说不是正式工作,但工作的繁忙琐碎和责任,一点也不亚于正式工作。有些人觉得老妈很傻,不该辞掉银行工作。但老妈认为,家属工作也是部队工作的一部分,尽管脱下了军装,但只要能为部队建设继续出力,就心甘情愿,也是她梦寐以求的。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更何况是为自己热爱的军队,她渴望着部队的生活,并以此做为精神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旅顺时,部队家属大都分散住在新、老城区及老虎尾。每逢家属们学习和活动,老妈总是起早摸黑的步行往返于三地间,其中去老虎尾还要乘坐交通艇过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委会除了组织家属到部队,做好人好事及调理家属之间的邻里关系外。还要排演节目,到部队去演出。记得64年庆“八一”联欢晚会上,家属们的一首“十送红军”受到了指战员的热烈欢迎,谢幕数次 掌声仍是经久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久,因北部湾局势紧张,老爸奉命带领南下作战支队参战,并在东海的一个小岛上待命了三年多。老妈除了做好原来的家委会工作外,还要一家家的走访,做好留守家属的思想工作,以解除前方指战员的后顾之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时 文革爆发,全国兴起了佩带毛主席像章的热潮,家委会积极参加了敬制像章的工作。在时间紧,任务艰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为了让指战员们早日佩带上毛主席像章,家属们每天把家务事安排好后,就过海赶到老虎尾,精神饱满 全力以赴 加班加点的投入到此项工作中。为了制作更好 更新颖的像章,还专门组织家属去当时武斗情况十分严重的大连,参观毛主席像章展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那一段日子,应该是老妈最艰苦的时期。老妈一个人在后方,含心茹苦的带着我们兄弟四个;还要用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家属委员会的工作中,其艰辛真是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旅顺的六年,老妈年年都被评为五好家属,并出席了部队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旅顺时的老妈,拍于1965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8年底,老妈搬家到了海南 榆林,继续从事老本行 家属委员会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榆林基地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那个年代,美国军舰和飞机经常在濒临我领海线的公海上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多次侵入我领海领空进行挑衅活动。每当美军演习时,巨大的飞机轰鸣和炸弹爆炸声,震的部队大院营房窗户上的玻璃嗡嗡做响,为了不让玻璃破碎只有在玻璃上贴上防震米字条,真有一种战争近在咫尺的感觉。由于地处海防的第一线,家属们经常进行民兵训练及疏散防空演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榆林基地后,摆在老妈面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织部队家属到黎族山寨,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家劝老妈不要去,说她刚从北方过来,还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老妈能不去吗?这可是毛主席的指示,必须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政治学习抓的非常紧,有些家属白天做临时工,在船上打铁锈,不能参加学习。老妈就抽时间到船上去给他们补课,晚上还到各家去送报纸和材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逢重大节日及活动,都是老妈代表家属,和直属队各单位一起上台发言,向各单位写挑战书、应战书、表决心、打擂台!只要毛主席的最高 最新指示一下达,无论是白天、黑夜都得给家属传达。有时还要组织家属和部队一起游行,从基地大院走到三亚,人们就是再累也是非常开心,大家都处于兴奋和狂热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除此之外,每年冬季还要配合部队,做好接待来此休养的中央首长和外国友人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部队服务,如:帮厨,洗被子,教战士们唱歌等。有一次我探家回家,路过一个连队的驻地,听到一个女声音在教战士们在唱歌,当时也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教歌的是老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榆林时的老妈,拍于1969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军人的奉献岂止在沙场,女军人更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大多数女军人被迫退出现役,成为普通的百姓,成为随军家属。她们既没有军人的荣誉,更没有军队的补贴。但她们对军队的感情始终没有变,军人本色在她们身上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们响应国家召唤,服从组织安排,默默的奉献 任劳任怨,没想到却成了被遗忘一代人。直到八十年代初,有关政策才姍姍来迟…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妥善解决一九五五年前后复员女同志政治、生活待遇和转业女同志不再回军队安置的通知 ([1982]政干字第233号1985年8月1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考虑到复员后仍为随军家属的女同志中,有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有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为军队建设做出过贡献,……为此,经中央军委批准,现将解决这些女同志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照顾那些复员后仍为随军家属的女同志。可根据她们原在部队时的职务、级别,按规定吸收她们听报告、参加学习和其它一些活动。同时,要关心她们的医疗和身体健康,使她们安度晚年。她们逝世后,由其所在单位妥为安葬,丧葬费列入“抚恤费”项内报销。 二、一九五五年前后复员现仍为随军家属无固定收入的女同志,在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之前,可根据她们的不同情况,发给生活补助费: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到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伍(含同期参加革命工作,下同)的,每人每月六十元;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到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入伍的,每人每月五十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入伍的,每人每月四十元,符合以上条件已领取遗属生活补助费的同志,也发给此项生活补助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老妈看到这迟来的文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钱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她们当年所做出的奉献,在二十七年后終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真正的英雄,大都已死在沙场上,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家不能因此寒了英雄们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早的离开军队,成了那一代女军人終生的遗憾。情牵梦绕的军人魂,在她们心中永远,永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49年5月武汉解放,老妈考入武汉中南军政大学。10月1日在武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群众游行队伍里,中南军大的腰鼓 秧歌队伍中,老妈是头排领舞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心目中的老妈,永远的女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5.8.于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