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庄,位于苏州昆山的最南端,四面环水,往来皆须舟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周庄既是水乡,也是故乡西晋永宁元年之秋</b>,在洛阳当官的吴郡吴县(今苏州)人<b>张翰</b>,感觉到时局动荡,祸乱将至,就以惦记着老家的<b>菰菜、莼羹</b>和<b>鲈鱼脍</b>为由,弃官返乡。<b>《晋书》</b>里记载了他的“辞职信”——<b>“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b>,意思大概就是: <b>“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回家看看。”</b></p> <p class="ql-block">▲ 周庄落雪,粉墙黛瓦遇上了素裹银妆。</p><p class="ql-block"> 按<b>《周庄镇志》</b>所载,这位外号“江东步兵”的风流名士回家后,就在<b>周庄</b>一带<b>“游钓于南湖之滨”</b>,过上了隐居生活。张翰或许没有想到,千年过后,<b>周庄</b>这片四面环水的隐逸之地,以<b>0.47平方千米</b>、堪称“袖珍”的古镇面积,成为了<b>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水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舟楫入港,如游子归乡。 <b>周庄</b>是耀眼而又低调的。一方面作为<b>最早被“发现”的水乡古镇</b>,在国内旅游业刚起步的时候,周庄就已“年少成名”,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可以说,<b>她是中国人水乡梦的起点</b>;另一方面,至今留存完好的<b>明清建筑</b>,世代<b>枕河而居</b>的本地居民,又使古镇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始终<b>保持着最地道的面貌</b>,让人流连在旧梦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周庄是炙手可热的水乡,同样是此心安处的故乡。</b></p> <p class="ql-block">▲ 周庄古戏台,老人正在听昆曲。</p> <p class="ql-block"><b>包邮区的“湖心孤岛”承包你的水乡梦 </b>“我住下写生,那是唯一的一家旅店,木头楼梯,登楼一望,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荫,鹅鸭相逐,处处入画。”——吴冠中《画眼》 <b>上世纪80年代</b>,<b>吴冠中</b>乘船来到周庄的时候,把这里描述成了一座<b>“冷清清的孤岛”</b>——<b>环村皆水,不通汽车</b>,他寓居在旅店里,终日流连在古桥前后,傍岸闲卧舟楫,像是到了梦中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周庄,处在包邮区的中心一带。 然而这座世外<b>“孤岛”</b>所处的位置,在今天看来却是<b>江、浙、沪包邮区的中心地带</b>,最是繁华热闹。东去,与<b>“魔都”上海</b>的<b>青浦区</b>比邻,顺着急水港,就能抵达黄浦江的发源地<b>淀山湖</b>;西边,距离<b>苏州古城</b>不过<b>43千米</b>,隔老远就能感觉到“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气韵。而在<b>隐逸</b>和<b>繁盛</b>之间,<b>水,始终是周庄保持两者微妙平衡的源头。</b></p> <p class="ql-block">▲ 流经周庄的河道,塑造了周庄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从地图上看,<b>太湖</b>形如一只硕大的水盆,由西南向东倾泻着万顷湖水,而周庄,恰好就落在<b>太湖下游</b>水网纵横的“出水口”处。整个古镇面积仅<b>0.47平方千米</b>,<b>四周皆有湖泊环绕</b>,烟波浩渺,如同众星拱月,四条河流则呈<b>“井”字形</b>贯穿小镇,纵横交错,构筑成八道临河古街,所谓<b>“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b>。 </p> <p class="ql-block">▲ 水乡披上了雪。 江湖阻断了陆上交通,一度将<b>周庄</b>隔绝世外,形成了一处<b>水乡桃源</b>。在隋唐时期,周庄名为<b>“贞丰里”</b>,人家不超过八十户,又因水网纵横,被称作<b>“贞丰泽国”</b>,到<b>宋元祐元年</b>(公元1086年),里人<b>周迪功郎</b>在此经农设庄,捐田建寺,百姓感其功德,遂将贞丰里改做<b>“周庄”</b>。 而<b>明清之时</b>,随着江南已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b>周庄</b>繁荣起来。北边的<b>蚬江</b>连接着<b>三省一市</b>,又是<b>漕粮要道</b>,往来的船舶在周庄或停留补给,或躲避风浪,小镇逐渐成为了<b>工商业的聚集地</b>,名商巨贾层出不穷,如富可敌国的<b>沈万三</b>,便是此中的杰出代表。 </p> <p class="ql-block">▲三毛茶楼,为三毛笔友张奇寒所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周庄,依然能够窥见当年的繁荣。仅在一条<b>中市街</b>上走过——<b>两侧的店铺全由老式的门板做门户,清晨里一扇一扇地卸下,晨曦就一寸寸地投入,门板卸完,屋内满堂透亮</b>,坊中的<b>手艺人们</b>依旧沿袭着老传统,<b>铸铁的、纺布的、酿酒的、剃头的</b>……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之间,仿佛再现当年苏州城外一重镇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一、周庄中市街的土布坊里,阿婆正在用摇纱车纺纱;二、竹篾坊中,匠人正在做酒勺;三、源丰顺酒坊,两坛黄酒被挑进坊市;四、老式理发店,理发师正在为顾客“修面”。 她也从未丢失水乡桃源的风韵,尤其在<b>入夜时</b>,夜色里河道烟水朦胧,水上偶有<b>舟楫往来</b>,岸边是如昼的<b>万家灯火</b>,倒影在波心,相看不厌。这时候行走在这<b>“夜周庄”</b>里,时间仿佛在潋滟水波里凝滞,大城市里“披盔戴甲”带来的一身狼狈,至此全然卸下,<b>触目皆是水色夜色,倾耳尽是欸乃橹声。</b></p> <p class="ql-block">▲ 傍晚,周庄的船正在归港。 然而,当我们去追问水对周庄的意义时,答案远没有那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b>沧海桑田水是如何塑造周庄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周庄</b>处在太湖下游地区,而<b>在距今约8000年前,太湖还是个“海湾”。</b> 来自<b>钱塘江</b>的海潮,可以直达今天的<b>太湖西部</b>——或许在当年的“周庄”,隔着不远还能听见涛声阵阵,闻见海风气息。此后,太湖平原上纵横的<b>沟谷</b>成为了“排水”的通道,这些河流几经改道,逐渐<b>沉积成陆</b>;北边的长江则如同<b>“推土机”</b>一般,将从上游裹挟而来的万吨泥沙<b>堆积在太湖的东部一带</b>。沧海桑田,不外如是。 </p> <p class="ql-block">▲ 周庄古镇位于图片最中心,北部为张矢鱼湖,南边是白蚬江。 数万年的水陆角力,使得周庄所在的土地“支离破碎”,水网纵横。到距今约<b>4000年前</b>,随着通向<b>钱塘江</b>的海湾淤塞,太湖最终形成。所谓“<b>三江既入,震泽底定”</b>,贯穿昆山市的三大水系——北部的<b>娄江</b>、中部的<b>吴淞江</b>和南部的<b>东江</b>(今已淤塞),成为古代太湖的三大入海河流。<b>今天周庄北部的白蚬江(又称“急水港”),正是奔流在古东江残存的河道之上。数千年江、湖、海与陆地的角力</b>,赋予了这片土地沃野千里的<b>平原</b>和纵横交错的<b>水网</b>。当水流过农田,周庄早早地就形成了<b>“鱼米之乡”</b>的雏形。 </p> <p class="ql-block">▲ 周庄的南湖鱼市,陈列着水乡渔民的收获。 在急水港以北的<b>太史淀</b>一带,早在<b>良渚文化时期</b>,周庄的先民就开始从<b>渔猎</b>向<b>农耕</b>迈进——他们一方面手执锋锐的<b>石镞、石斧</b>,用以猎杀<b>游鱼走兽</b>;另一方面制造出了更为先进的<b>石犁</b>,开垦农田,对自然进行改造。</p> <p class="ql-block">▲ 太史淀出土的石犁,先民用于开垦荒地,现藏于周庄博物馆。 与此同时,<b>文化的认同感</b>开始滋生。在先民制作的陶罐中,有的开始出现<b>飞禽的图腾</b>,展示着吴越地区的图腾崇拜;有的在罐口刻上了形似<b>鱼骨的图案</b>,成为了<b>“吴”</b>字的雏形,在春秋时期,周庄也成为了<b>吴王少子摇</b>的封地,称作<b>“摇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史淀出土的飞禽纹黑皮陶贯耳壶,上刻六十七只飞禽,现藏于周庄博物馆。 农耕的兴盛,使得周庄形成了稳定的村落。<b>当水流经村庄,就串联起了两岸的人家。</b> 水乡里的建筑大多<b>沿河而建</b>,大户人家多数直通河道,做小生意的则多为<b>前店后宅</b>或<b>下店上宅</b>的一体结构。周庄土地紧凑,家家户户挨在一起,室内有构成“四水归堂”布局的<b>天井</b>,门前有成片遮阳挡雨的<b>水廊棚</b>和<b>骑楼</b>,在房与房之间,为了避火而高高耸立的<b>马头墙</b>,向远处延伸起伏,与粉墙黛瓦形成一幅水墨长卷。 </p> <p class="ql-block">▲ 从桥洞中望去,流水古屋,风景如画。 明代所建的<b>张厅</b>,<b>前后六进</b>,前厅后堂皆是恢弘大气,最惊艳的则在于后花园暗藏的河道,从园南入水,乘小舟穿屋而过,水池驳岸上嵌有各式各样的<b>缆船石</b>,池水与外界相通,确是一派<b>“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b>的水乡奇景。 </p> <p class="ql-block">▲ 张厅的后花园,屋下的水道多为应急之用。 周庄人<b>枕河而居</b>,<b>以船为马</b>,在过去几乎<b>每家每户都有只小船</b>。大户人家在与河相邻的一侧,往往都开有<b>水墙门</b>,水门之下就是<b>码头</b>,码头旁边还会有栓船舶的<b>石柱</b>。如今到周庄,坐一艘咿呀作响的<b>摇橹轻舟</b>,仍然体验水乡生活的最佳方式,迷濛的水色之间,摇摇晃晃地闯入了周庄人家的梦境。 </p> <p class="ql-block">▲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b>水乡,往往也大多是桥乡</b>,两水之间,桥是必经之路,因而水乡人过去会在桥的两侧设立<b>桥楼</b>,里边开商店。如今大多数水乡的桥楼早已无存,仅剩下周庄的<b>富安桥</b>这一孤例。<b>富安桥</b>始建于元朝,由沈万三之弟<b>沈万四</b>出资重建,几经修缮,仍存有几块元代留下的大石块,成了周庄最古老的文物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四座桥楼间的富安桥。 中国人对于江南小镇的最初印象,大多来自于课本上那句<b>“小桥流水人家”</b>。因此,当<b>流水</b>串联起周庄的<b>稻田、阁楼、舟楫、古桥和行人</b>时,“<b>水乡”二字理所当然地浮现在了面前。</b></p> <p class="ql-block"><b>留住水乡也就留住了故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周庄古镇的中心,有一座<b>拱桥</b>特别好找——往人群最密集处看去便是。而在拱桥边上,还横亘着一座<b>平桥</b>,两者呈<b>“十”字交错</b>,沟通南北东西,周庄人把它们称为<b>“双桥”。</b></p> <p class="ql-block">▲“双桥”指的是交错成“十”字的一座拱桥和一座平桥,拱桥叫世德桥,平桥唤作永安桥,一横一纵,沟通南北东西。 <b>1983年春</b>,画家<b>陈逸飞</b>来到周庄,驻足在了双桥前。这两座桥卧在碧波之上,<b>一圆一横</b>,连一起像是把<b>钥匙</b>。这把“钥匙”打开了画家的灵感,以此为原型的画作<b>《故乡的回忆》</b>,被美国石油大亨买下,又在1984年送给了中国当时的总理。<b>往来之间,这把“钥匙”同样打开了周庄的大门,使之名声大噪。 </b></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去,双桥连接在一起,的确如同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在周庄井字形的河道上,依然有着<b>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默默伫立,有六成以上的民居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更有800多户原住民世世代代枕河而居</b>。这座沧桑古镇,从超然世外到惊艳问世,又经历了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旅游业蓬勃发展产生的矛盾,仍旧保持着水乡的原貌。在这期间,总有一股力量让她始终<b>鲜活而真实</b>。 </p> <p class="ql-block">▲ 绿水清波,草木茂盛的世德桥。 <b>1986年</b>,同济大学教授<b>阮仪三</b>带着数十名建筑系学生来周庄考察,在6月的周庄古镇保护规划研讨会上,阮教授带来了一份<b>《周庄古镇总体规划说明书》</b>和一张<b>“周庄发展规划图”</b>,图上画了三个圈,划定了周庄古镇区、缓冲过渡区和工业新区的位置。其中作为<b>核心保护区</b>的0.47平方千米土地,正是我们今天看见的周庄古镇。 周庄人保护和修复古镇的进程并不容易。<b>七进五门楼的沈厅</b>,维修时间花费了十年,从地面上的<b>方砖</b>、屋顶上图案特别的<b>瓦片</b>,到<b>连排六扇双腰门</b>组成的大门、<b>二爿门</b>构成的小门,都需要费尽心力地去一点一滴比对、还原。<b>徽派的砖雕门楼、绍帮的风火墙(马头墙)、苏帮的雕刻装饰</b>,集三帮特色于一身的<b>沈厅,</b>终于在周庄人的努力下修葺一新。 </p> <p class="ql-block">▲ 沈厅的砖雕门楼,上刻“积厚流光”四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修复完成之后,在沈厅的楼上除了摆些太史淀出土的文物,还有许多当时寻常人家用的生活用具——<b>罩篮、蒸格、母子桶、茶壶桶、小的暖手炉、大的暖脚炉</b>等等,在周庄人家眼里,这就是水乡生活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老东西”,<b>质地为新,继承的却是传统。</b></p> <p class="ql-block">▲ 周庄人精致的暖脚铜炉。 当然也有别具匠心的创新,<b>外婆桥</b>边的<b>穿竹石栏</b>,因地制宜,用水乡特产的竹子缀连起各个石墩,形成一道绿意盎然的护栏,在烟水迷濛的河道旁延展开去;轻舟上的<b>船娘</b>则穿着碎花蓝布衣,日复一日地唱着<b>水乡流传的歌谣</b>。</p> <p class="ql-block">▲ 在穿竹石栏边生活的老阿婆。 还有新潮的<b>“夜周庄”</b>,将古镇的夜色装点得绚烂如昼。白日里那些粼粼的波光,到晚上荡漾着养眼的霓虹,从<b>古镇南北市河</b>一路点亮,串联起<b>蚬江湾、南湖湾</b>的光影秀,可谓<b>“一昼一水乡,一夜一周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庄的夜,也有别样的精彩。 走在老巷中,创建于道光年间的<b>源丰顺酒坊</b>里,<b>万三黄酒</b>还飘着醉人的酒香,不知当年<b>柳亚子</b>在<b>迷楼</b>会南社诸友时,是否就是靠着这酒劲儿提笔作诗?跨过<b>富安桥</b>,<b>沈厅酒家</b>的<b>万三蹄</b>肥美透亮,用猪蹄上自带的长骨作刀,把炖得酥烂的蹄髈顺顺当当剖开,这是当年<b>皇帝朱元璋</b>受用的美味。 </p> <p class="ql-block">▲ 沈厅酒家,还在蒸笼中保温的万三蹄。</p><p class="ql-block"><b> 水乡如梦。</b>对于周庄人来说,这里自然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对我们而言,<b>当开始回望古镇时,或许也正是在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故乡。</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