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新理念下我们教学生什么?

杨前(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尽红尘曲,我非池中物。混沌蒙双眼,明镜心若溪。——写在前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统编三科新教材及普通高中新课标培训班,来到了内蒙首府呼和浩特。说来惭愧,作为内蒙人,这是我第一次来这座城。第一位做报告的是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语文教研室主任宋胜杰老师。专家是什么样的呢?是没有发言稿、没有课件,轻松开讲,讲上一天(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不卡壳不枯燥,全场二百人没有一个睡觉的!讲完自助餐,专家、领导吃的是一样的。宋老师拿了菜盘,找到位置,回头去拿勺子,然后就找不到座位了!场上振臂一呼,场下是个可爱的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都是老师,为人师表者要教什么呢?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呢?没有文字资料的课堂整理笔记也挺难的,但整理之后思路异常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知识源于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来的小学教材,有一篇文章叫《司马光砸缸》,新教材变成《司马光击瓮》,有什么区别呢?你去走一走,当地俗语说的“罐罐垒墙墙不倒”,就是特指江西窑头这个地方。这里家家户户的院墙都是用罐罐和大缸垒起来的,浑似齐齐站立着的一排肚皮滚圆的娃娃,也有人家用陶罐来装饰门楣和窗棂,就连房屋的墙基上都镶嵌着一口口残破的粗瓷大缸和陶罐,那么缸和瓮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用瓮不用缸呢?瓮口小肚子大,孩子扎进去就出不来,而且瓮是陶瓷做的,比较薄。而缸是粗瓷,比较厚,一个孩子想用石头砸了它还是不现实的。为语文是有经历的东西,不是本本上干巴巴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个老人去买勺子,他需要五把,商店剩下了六把。老板劝老人都买了吧,可是老人不需要那么多啊。于是老板说:“你拿走了五把,剩下那一把多</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孤单</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啊!”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辞!(这是什么修辞手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光是语文,什么学科的知识都是源自生活的。数学老师讲概率,那是多枯燥的一堂课!老师问学生:“你们一家四口人,吃饭的时候扔馒头,接住的几率是多少?”这堂课学生不但听得懂,还能记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知识源于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用老师的广泛阅读、</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领域阅读</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引领学生。宋老师的老师通读《二十四史》,很了不得,他并没有跟在老师身后读《二十四史》,他读了两年关于“土匪”的作品,有美国黑手党,香港的洪门,日本的山口组,中国东北黑社会,青帮袍哥会,系统读完就要读出了成绩也读出了乐趣,更读出了渊博,了解了江湖文化,别说读什么书是没用的,成了体系就是知识就是文化。引导学生读书,不要限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一个点,让他们自己画一个圈,圈越画越大,甚至你都在圈外,这不是失败,是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王雪涛有一石碑,题四字:“蓝已,青矣。”大致就是说蓝色已经褪去,就是青色凸显的时候。老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成就就是老师的荣耀,不超过老师怎显得老师“教”的技法的高明?我的家辉爱物理也爱语文,他读的科幻小说,写的科幻小品文尽管我不懂,但我知道写得好,发展下去不敢说会有多大成就,但一定是他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知识源于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任何知识、任何书籍放在你手都是你的工具,你不需要对它顶礼膜拜!儒家学说流传了千年,我们也可以质疑。墨子对儒家厚葬制度深不以为然,墨家执“有鬼”之论批评儒家“执无鬼而学祭礼”犹如“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网也”(《公孟》)一样悖谬无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处理教材也是一样,培养学生能力,不是让他们给课本高唱赞歌,他们也可以提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比如“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李瑛《一月的哀思》)可不可以改一下?打破学生“不可以改”的思维定式,可以改!怎么改?最后决定,如果一定要改,删去“在”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师的观课、说课、评课也是如此!我们一直认为,说课就是说教材、说课标、说教法、说学生,其实我们总是漏掉重要的一点:说人之所未说,发人之所未发。一块馍,经多人嚼过,一个“美人如花”的比喻多人用过,再用起来就是愚蠢。你所讲、学生所听是能从你的独到理解中收获到新东西,得到新启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宋老师用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屑来表明他的态度,会有人反对,但他的想法我也有同感:读完了《蛙》,我心里很难受,有一种揭中国人的伤疤给外人看的惭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尔盖茨离婚是最近的热新闻,他们官宣原因是彼此无法在婚姻中得到提升。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师生关系中,如果不能在教与学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是不是也会面临一个无言的结局?教出有思想有能力的学生意义要大于教出只会背书的书呆子,那么老师只读教参是不够的。想法,新想法,思想和见地就非常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总以为一课一得已经很不错,可是听专家课如醍醐灌顶,感觉茅塞顿开。通往山顶的路不只有一条,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心清明,方向明确,就不怕混沌蒙双眼。不学白鹅“东西百步寻衰草”,学大雁“南北万里觅芳踪”。</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