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闲聊

傳燈

<p class="ql-block">读书闲记一一石破天惊</p><p class="ql-block">《西游记》当中</p><p class="ql-block">孙悟空作为男一号,会72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他手拿能大能小的金箍棒降妖捉怪威风八面,然而这么一个风头十足的形象却是从一块冷冰冰的石头里蹦出来!作者的用意耐人寻味呀!</p><p class="ql-block">《西游记》虽然是一部魔幻小说,但更像是一部成长小说,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每个人都在追逐梦想中不断成长,当我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人生的“真经”后,蓦然回首,所有的磨难都只是一种磨励,所有的坎坷都是人生的财富。</p><p class="ql-block">孙悟空所有的磨难就好比刚出生的成长的人一样,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虽然被称为神猴,其实只是一只无父无母的野猴,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虽然发生了石破天惊,乃至惊动了天上的大老板,风头可谓十足,可是这并没能给他带来命运的契机。</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成语叫做石破天惊,往往是形容那些令人极度惊异不可名状的事物,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孙悟空,那可还真不是什么文学上的修辞手法,那就是真的,因为孙悟空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且他的出生也确确实实惊动了玉皇大帝,你看既是石破,又是天惊,合起来就是石破天惊。</p><p class="ql-block">当然了,因为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那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这块石头,在花果山的正当顶上高是三丈六尺五寸,对应的是周天365度,围是二丈四尺,对应的是24节气,而且上面还有九窍八孔,对应的是九宫八卦,按照《西游记》上说,这块石头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光秃秃地伫立在花果山的山峰之上,感受着天地日月的精华,时间久了就有了灵通之意,里边就孕育了一个仙胞。那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这段时间那绝对是地老天荒的,这块石头突然崩裂,从里边滚出一个石球,这个石球见了风,然后就化作一个猴,那是五官俱备,是四肢皆全。</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孙悟空,其实既不完全是卵生的,也不完全是胎生。假如说写石头突然裂了一个缝,从缝里爬出一个猴来,那它就是胎生,如果说是产出一个石卵,这个石卵又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孕育,从里边破壳而出,出来一个石猴,那他就是卵生的,而孙悟空既不是单纯的卵生也不是单纯的胎生,而是卵生加胎生,为什么孙悟空会有这么神奇的出生方法?原因就是这块仙石暗合着九宫八卦的那个九窍八孔,按照中国古人庄子上面提到,凡是身体上有九个孔窍,比如说我们人,那就是胎生,这九个孔窍是什么?头上有七窍,然后再加上我们前面的水道和后边的股道加起来就是九个,仅人有九窍,八孔是什么呢?比如像鸡、鸭丶乌龟等等,这些稍微低一点儿动物,它们身上就是八个孔窍,而它们除了跟我们人一样,头上有这七个之外,另外它们没有股道和水道的区分,合成一个泄殖腔孔,所以他们就只有八个孔,按照庄子的解释,那就是说身上有九个孔窍是胎生,有八个孔窍卵生,而这块石头上有九窍八孔,当然对应的孙悟空,也就只能以卵生加胎生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这一离奇的描写,是吴承恩凭空捏造出来的吗?,显然不是,这个背后隐藏着一个凄凉的上古神话大禹儿子启的出生,也就是夏王朝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出处在《淮南子》中,</p><p class="ql-block">“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时,遇到人力挖不动的山,就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熊来开山,但又怕变成巨熊的样子被妻子涂山氏看到,所以每次涂山氏送饭时,都是先听到大禹击鼓的声音后,才来。有一次,又碰上了大山,大禹就又变成了巨熊,开始挖山,但因为动作太大,滚下来的碎石,滚到了鼓上,发出了咚咚的响声,涂山氏一听,大禹饿了,就来给大禹送饭,当看到一只巨熊,而不是她丈夫时,惊恐之余,丢下饭食转身就跑,大禹知道后,转身就追,也忘了变回人身,在后面追,涂山氏在精疲力尽时,化作了一块石头,因为涂山氏已经怀孕很长时间,当大禹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化作了石头,便大喊,启,还我儿子,石头应声而启,从石头里走出一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夏王朝的开创者夏启。</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故事中,大禹化熊是为了获取力量疏通山水,而他的儿子启则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实际上按排石猴这样的出生,也暗示了石猴将会开启一个新时代!妙!妙!妙!</p><p class="ql-block">在其他记载中,夏启也名夏后开,“开”和“启”显然都是在强调其出生之不凡,而在《山海经》中有熊山、熊穴,也与夏启、开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熊山有穴曰熊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开。是穴若冬启夏开,乃必有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鲧、禹父子两代均有“化熊”故事的意蕴(启也与熊有关),实际上,这种人化熊的神话命题正在于“图腾崇拜”!人既然由某种动物所生,那么其死后化为该动物是很自然的托生,而在情况危急之时,化身图腾动物,以获取超凡神力也属应有之义。因此,鲧死化熊生禹、禹化熊开山治水,演绎的正是这种图腾故事。</p><p class="ql-block">有熊氏</p><p class="ql-block">至于为什么是熊这种动物?其实线索很明确,因为鲧、禹、启向上追溯,均属于黄帝直系后裔。而黄帝则号有熊氏,并且以熊虎为最有神威的战斗力量,可能正是这种“化熊”神话的旁证。</p><p class="ql-block">查阅到这里会发现,一部巨作蕴含了太多的内涵,如果只是简单去读名著,会错过名著背后的真谛!</p><p class="ql-block">二O二一夏日三月二十七日。傳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