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一颗儒者心,染一身道者气,悟一番禅者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怀儒心,染道气,悟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怀一颗儒者心</b></p><p class="ql-block">儒家的核心是仁,是仁心。一个人有仁心才能有义行,才能推己及人,才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家的学说和主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孟子认为,人心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这四个方面是人性本善的基础。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天地本无心,儒家强调为天地立心,这就是从一颗仁爱之心上升到了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依循宇宙本体弘扬并确立仁民爱物之心。</p><p class="ql-block">心学宗师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天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世界以及万事万物都该摄于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染一身道家气</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道家的角度看,道自然是第一位的。</b>排在第二位的是气,《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气,二就是这个气分化出的阴阳二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子那里,无处不在的道化生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本原。</b><b> </b>道家的一派(以《管子》四篇为代表)据此提出:弥漫宇宙的精气则“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就是说,万物包括人,都是秉承了精气的聚集方始成为万物,成为人。失之必乱,得之必治,精气实是万物生命的本质性存在。</p><p class="ql-block">气是细微(不是指一般的细微,而是其细无内,至精无形)、纯粹、神妙之气,并且,它进入人的身体可以转化为人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庄子》中的气有多种,如风、云气,六气、天气、地气、一气、阴阳之气等,而阴阳二气为大,“阴阳者,气之大者也。”</b></p><p class="ql-block">要达到道的境界,离不开阴阳二气。《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不用耳听,是因为耳目感观接物易起是非分别之心;不用心听,是因为“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故耳目心知都要排除,“遣耳目,去心意”。那么为什么要“听之以气”呢?因为,气无“情虑”,不像耳目心智那样易起是非分别之心,气能排除心中的杂质,洁其心后“神”才入“舍”,也即道集于虚空之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 </b>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其中“气之聚”就是阴阳之和。“和”能化育生命,“不和”也能危及生命。禀阴阳二气而成的人的生命,体内也有阴阳二气,若体内阴阳二气不和,即阴阳不平衡,则会伤人之形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悟一番禅者趣</b></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不能仅通过禅修达到成佛的目的,但却能得到禅趣,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真得个休息处时,见山是山,见水又是水了。”</b></p><p class="ql-block">这是人生修行、走向成熟必须经由的三种境界。在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它们只是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有形有色的山和水。在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它们已与我们的生命合一,我在山水中,山水也在我中,彼此没有对立,也没有任何中介物,犹如两面明镜对映一般清澈无瑕。</p><p class="ql-block">更是挣脱烦恼的大智慧和力量。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着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眼光、评论、错误而自我折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种种繁荣虚华,只能刺激引起刹那片刻的欢愉,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统统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禅趣,让我们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无论遇到任何顺境、逆境,都能宠辱不惊,洒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b></p> <p class="ql-block">记于 二零二一年 五月 八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