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坂-----顾名思义即大门前面的田坂,但为何却成了一个庄园的名字,老人们传说门前坂的故事是从“一个亮四个宪”开始的。 话说暨阳上林斯氏传至第二十七代,按家族字递排序(浚字辈)中有含章、乘六兄弟俩人,他们的后代成了现今斯氏人口最多的二个房派。这里且按下含章公不表,乘六公讳时洵、又讳时龙,字乘六,生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乘六公生有八个儿子,第七子(即现今的乘六公七房)兰允生一子尹玖,尹玖公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葬于传说中的风水宝地“芦杆滴水”,尹玖公是乘六房的第三代孙,在当时也是有名的大财主,有良田千顷,生下六个儿子,两个是国学生。俗话说树大分枝,儿多分家。门前坂这一片良田便分给了第四个儿子科生(亮字辈)。 科生,字斗文,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于乾隆四十四年,生有四个儿子。分家后,科生便在山脚下的田坂中建造了一个坐东朝西的四合院。科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20岁时生下大儿子继棠;乾隆三年(1738年)生下第二子继桓;乾隆六年(1741年)生下第三子继枢;乾隆九年(1744年)生下第四子继荣(即华国公)。说明20岁时已成家立业,按常理推算成家后就分家出去,应该在20多岁就建造了门前坂的第一座四合院,时间应在雍正末1732年左右这段时间,据老人们传说大厅建造得非常漂亮,可惜在“四清”后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被村里拆除,并准备安排给人建造房子,老住户们商量对策后,趁晚上在原大厅的中间挖了一口水井,挖了井后,别人便无法在此地建造房子了,水井现在还在,这就保留住了大厅的地基。这应该是斯氏古民居中最古老、也是最为破败的一处了。 后来科生的四个儿子(宪字辈)长大后,又分家立户,老大继棠在最南边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下门前坂),取堂号为承八堂,老大无后,继老二继桓次子为嗣。 老二继桓也在父亲和老大的中间建造了一个的四合院(俗称上新屋),取堂号为承一堂。 老三继枢便在门前坂的最北边上也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上门前坂),取堂号为承二堂。 老四继荣(即华国公)继承了父亲的房子后,又在南边相连建造了四个四合院(中门前坂),取堂号为思诚堂。华国公三个儿子,后代子孙更是繁荣,便又有了大房、二房、三房之分。华国公把上代传承的四合院分给了大房,西边两个四合院分给了二房,东边两个四合院分给了小房(俗称八分头、和后来称作的七星门里)。五个四合院既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相隔,又有走廊相连。整个中门前坂的房子和田地又用卵石砌成围墙,组成了一个恢宏的大庄园。华国公后代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将在后面的系列故事里叙述。 这样看似独立又连成整体的的八个四合大院组成了斯氏古民居面积之最的门前坂大台门,由于门前坂这一支枝叶繁茂,现今看到的门前坂老式台门,很多是在清朝晚期,子孙们在老式四合院的边上拼接加大了的,门前坂的住户大部分都是居住在上代传承的房子里。这就是门前坂“一个亮四个宪”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