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20余万件藏品中,不少是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p> <p class="ql-block">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p><p class="ql-block">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 侯 乙 编 钟</p><p class="ql-block"> 钟在我国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最初只有3到5枚,到了西周增至9到13枚,战国时期发展到61枚,音域越来越宽。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所以叫编钟,来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有数据统计,中国的考古发掘中共有40多套编钟出土,但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质最优美的则是曾侯乙编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套编钟有65枚,分成上中下三层悬挂,悬挂的架子是由铜和木做成的。钟架全长有10多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编钟按一定的规则摆放,面对它的时候能看到从左到右编钟依次增大,由下而上越来越小。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编钟出土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副悬挂着的状态,两千多年,吃立不倒,65枚编钟里,有一枚明显和其他不是一套,按照钟的摆放顺序,应该放的是该组最大的钟。为什么被它取代了呢?因为它来历不凡,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博钟,有铭文为证。博钟的征间铸有31字铭文。大意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博钟作为吊言。这段铭文不仅说明曾国和楚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为曾侯乙墓的断代提供了力证据。曾侯乙的遗骨做过鉴定,也表明他死于公元前433年~公元前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展品为元代文物。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梅瓶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p> <p class="ql-block">提起头盖骨,大多数人会想起北京人头盖骨,但实际上,出土于湖北的郧县人头盖骨年头更早,它距今至少有100万年。命名为“郧县人”的头骨化石考古发现有两件,第一件头骨化石是1989年5月,由郧县博物馆王正华等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编号为I号;第二件头骨化石是1990年五月由湖北省考古所和郧阳地区博物馆联合进行试掘工作时发现,编号为Ⅱ号。</p><p class="ql-block">完好的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 “郧县人”,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100万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因为两件头骨化石标本比“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年代更早且保存完整,堪称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专家称,“郧县人”遗址有清楚的地层关系,有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两具相当完整的人类颅骨化石,有丰富的石制品,且保存的堆积相当多。这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从材料的全面性、完整性、丰富程度、可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衡量,“郧县人”遗址的重要性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p class="ql-block">科学研究发现,“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有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p><p class="ql-block">“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它向世界宣称: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古老的“郧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