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柳河下过乡的,都会记得姚围子,它离干校约七、八里路远,是去县城的必经之地。就这么一个小村落,怎么也没想到,却与我的人生,产生过一个小小的交叉,算不上重头戏,但毕竟是我生命旅途中的一幕。<br><br>我家原住阿什河街的省委家属大院,有三间卧室。文革初,造反派强令腾出一间,把另一黑帮家属挤了进来。没过多久,一辆大卡车把我家迁出,送到香坊区六顺街的一间破旧小砖房,被撵出生活过多年的大院,我童年的全部记忆都在这里。<br><br>此时,父亲被关进省委大楼的牛棚里,母亲为照顾六个子女已退职多年,在哈军工攻读核潜艇专业的大姐,正在学院里等待分配,二姐、妹妹和我在柳河干校下乡,哥哥去了兵团,家中只剩母亲带着6-7岁的弟弟。被赶走的那天夜晚,天上瓢泼大雨,家里没电,房顶漏雨,屋内又黑、又冷、又潮,恐惧中的弟弟放声大哭,母亲用双臂紧紧搂住他,沉默地坐在墙角。<br><br>母亲是从安徽老家加入新四军的,她祖父是当地大财主,近乎半个县城的财产都归她家所有。当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部队途径该县时,就把指挥部设在她的家里。母亲很早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军后,她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抗美援朝结束后,部队就地复员转业,她同战友们一起扎根在黑土地。虽有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但眼前的一切来得那么猝不及防,完全击穿她的想象力。战场上的腥风血雨从未让她惧怕过,此时此刻,抬头不见北斗星,望着从屋顶流淌下来的串串雨水,她没有流泪,可心中在滴血。<br><br>弟弟的夜半哭声惊动了邻居。这一片是轴承厂的家属宿舍区,老工人姜师傅敲门进来,询问情况后急忙回家,扯来一块油布,冒雨爬上屋顶把漏洞遮盖严实。此后,他给过我家的帮助,不胜枚举。<br><br>六顺街,这看上去挺吉利的名子,并未给我家带来什么好运。刚住上一年,大卡车又来到了门口,我家面临再度搬迁。果然,此次更彻底些,母子二人被撵出了城市,送到偏远的农村-----姚围子。仅仅一年多时间,我家从高楼到小平房,从小砖房到泥土房,家境一落千丈,落差之大,足以发电。<br><br>在陌生环境下,家里买粮、买菜、购日用品都成了问题,而且偏僻的乡村物资极度匮乏。此时,弟弟正在长身体,没有吃的怎么行,母亲便在村里四处求助,总算花15块钱买回一只母羊,每天给弟弟挤些羊奶补充营养。可就在一天早上,弟弟那只心爱的母羊突然不见踪影,他出门四处寻找,终于在村头白白的雪地上,看到一溜鲜红的血迹印,是朝着山里的方向。好心的村民告诉他,甭找啦,肯定是被野狼叼去了。弟弟孤独地站立在村口,遥望远处,脸上挂满伤心的泪水。<br><br>这成了什么世道!一个年幼无知、本应坐在课堂里朗朗读书的孩子,却随家四处漂泊,饱尝社会冷暖,一次次地流淌出委屈和痛苦的眼泪。<br><br>其实,这何止是我们一家的悲剧,那年月,谁家还拎不出几件让人绝望得想哭的心酸往事呢?<br><br>好在“人间自有真情在”,纯真和善良的村民们对这颠沛流离的母子二人,给予了莫大的温暖和精神上的安慰,帮他们度过生活上的道道难关,果然“平平淡淡才是真”。<br><br>有一次生产队分豆腐,各家各户都端着锅碗瓢盆去排队领豆腐。有人问道,老董太太家给不给分?那位分豆腐的,不知这政策该怎么把握,就打发人去请示领导。生产队长只回了一句话“人家家里是老革命,凭啥不分,分!”<br><br>在此之前,我没接触过工人和农民,像姜师傅和生产队长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的政治取向和处事法则是什么,但在那世态炎凉的岁月里,他们没有落井下石,反倒彰显豪侠仗义,同情心后面站着正义感,也许这正是工农群众的优秀品质所在。列宁和毛泽东就是依靠工人和农民,夺取了革命政权,这其中自有道理。对于工人和农民兄弟的深情厚义,我们一家人始终珍爱有加,永铭在心。<br> <div> (父母当年在新四军部队里和解放后的照片)</div><div><br></div>此时的父亲,已从省委的黑帮大队,被送到干校接受批判改造。一次,在三营同别人抬木头,后面的人没等到喊号,就把圆木先推了出去,站在前面的父亲,被肩上木头的强烈颠震,断了三根肋条,他无法再承受重体力工作,便被送到山下校部,参加些轻度田间劳动。后来,不知是因政治氛围的缓解,还是改造卓有成效,他黑帮分子的帽子被摘掉,成为一名五七战士,偶尔也可以去姚围子探望家属。<br><br>那几年,分别在四营和六营的二姐、妹妹和我,也都尽可能利用周末回家看望母亲。每次,我都是从六营走到校部,再顺着砂石公路右转,走往姚围子,步行约两小时。有一个冬天,因赶路时着凉,到家后便发烧病倒,浑浑沌沌地躺在火炕上。恰巧家里来了客人,坐在炕对面的“靠边站”小桌旁同母亲聊天。迷迷糊糊之中,我听得出来,那人是省歌舞团的孔新莉。我早有耳闻,她是歌舞团里的台柱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此前在城里时,家父与歌舞团团长是旧交,对方常来我家走动,不知怎么地,孔新莉也成了我家熟客。而此时,省歌舞团的全体人马都下放到干校来锻炼,尽管我家是黑帮,可人家并未嫌弃,不时走进家门,来嘘寒问暖。这些年,孔新莉不知来我家多少次,可我从未与她见过面。躺在病榻上的我,忍不住想撑起身睁开眼,见见这位光芒四射的大明星。可惜,两片眼皮像灌了水泥,十分沉重,我几次努力,都未能睁开。 五十年后,在干校博物馆馆长关满斗收集的照片里,我终于目睹了这位孔大小姐的芳容,总算如愿以偿。<br><br>大病方愈,我准备上山回营,瞅见墙角摆着一辆旧自行车,就把它拽出来,打足气,骑着车返回营部,此后它成了我往返姚围子的交通工具。<div><br></div><div>又过了些日子,父亲被彻底解放,省里任命他为巴彦县委书记。他立即启程赴任,连同母亲和弟弟一起,从姚围子举家迁往巴彦。<br><br>茫茫沧海,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苦难,从这时起开始好转。<br><br>坦率说,我在六营并未因黑帮子女而受到歧视,战友们都把我当作兄弟热情拥抱,友好相处。要说有,只是个别人,也就一点点。<br><br>在六营球场上,活跃着两位篮球高手,曲艺峰和依福林各领军一队人马,双方频频对垒,谁也没把对手打服,相互屡屡叫板。我在两军之间窜来窜去,跑个龙套什么的。一次在水稻连的球场上,我腾空跃起去摘篮板球,空中不知被谁撞了一下,身体失去平衡,落地时脚踝骨嘎巴一声,受到严重挫伤。卫生员给我抹了黄酒,包上纱布,拄拐半个多月才消肿。半年后,受伤处冒出一块骨头,我跑去庆安县医院,骨科大夫手持X光底片对我说,这是骨刺,学名“骨质增生”。打那以后,我在田埂上干活总是崴脚,均发生在同一部位,别人说,我这是把骨头崴“滑了”。<br><br>突如其来的九一三事件,颠覆了人们的信仰,开始什么都不信了。我头脑一片茫然,那个走五七道路的坚定信念,也开始动摇,有点儿万念俱灰的感觉,再加上一副腿脚越来越不给力,终于,导致我心生去意,遂以病退为由告别了干校,去外县投奔父母。<br><br>人生中的许多选择都出于被动或无奈,不存在对与错。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不知道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br><br>离开柳河那天,一大清早我把行李卷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孑然一身,一路骑往县城。经过姚围子时,我扭头深沉地看了它一眼,算是与其告别。<br><br>一路上我心中怅然,想想身边的亲密战友张伟东,人家是胸带大红花,被众人夹道欢送,光荣地离开干校,而我则是灰溜溜地淡出人们视线。撒在柳河大地的汗水失去了价值,一把好牌被我打烂,枉费营指导员张力对我几年的苦心栽培。让她多么失望,我完全猜得出来。<br><br>从庆安乘火车至兴隆镇(巴彦县城不通火车),到站后我又骑了三个多小时,横跨90里乡间公路,傍晚进入巴彦县城。<br><br>为期三年的知青生活就此打住。</div><div><br></div><div>带着一身尘土,我又踏上新的人生旅程。<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