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京胡名家张继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潍坊市乃至山东省文艺界和广大戏迷票友中,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令人敬佩不已,交口称颂。他就是中国著名京胡圣手李慕良大师的入室弟子、国家高级讲师、誉满京津梨园界的著名京胡演奏家、德高望重的张继厚老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资聪颖初涉皮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继厚先生1938年出生于老潍县城西门里。自幼聪颖明慧,天赋异禀。特别是在音乐方面有独到的天分,他悟性高,耳音好,乐感极强。什么戏曲、歌曲、小曲小调,一听就会,一学就成,并且唱的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其兄长张继忠当年在市少年宫任职,负责音乐和乐器的辅导教学工作,通懂京胡等乐器并常与艺人交往。母亲又爱好戏曲,经常带他去戏院观看演出,耳濡目染,他从小就痴迷上京剧,犹对京胡情有独钟。十岁开始习练京胡,一上手就有模有样,左右手极为协调,乐感手感音准俱佳,家人一致认为他可以把京胡做为一辈子的专业来拉。谁曾想到,他这京胡一拉就拉了七十多年,还将继续拉下去,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初次登台圆满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练习,1954年4月,16岁的张继厚通过了潍坊市大同京剧团的层层考核,有幸成为该团一员,师从当时著名京胡演奏家陈振五先生。他尊重老师,刻苦学习,并融会贯通,兼学京二胡、月琴、竹笛、唢呐等乐器,从此走上了专业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严师出高徒,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琴艺大有提高,张继厚也终于有机会上舞台演奏了。第一出戏是《钓金龟》,此戏是以老旦唱功为主,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大段的唱腔,很见京胡伴奏的功夫。他刚上台还有些许紧张,但锣鼓点一响,琴声一起,就投入了忘我状态,完全进入了剧情中,按部就班,镇静自若的施展自己所学的京胡技艺。观众一开始以为伴奏的还是原来的老琴师,等看明白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在操琴,顿时沸腾起来,拉到高潮处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几乎盖过了主演。从此,在戏迷和业界小有名气,被誉为“小琴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第一次上台伴奏,初次获得成功,张继厚增强了信心,更加刻苦努力练琴。他牢记老师的教诲: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想人前显贵,定要人后受罪”,“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演出结束后已是晚上十一点左右,他只休息几个小时,凌晨三四点钟就早早起床练琴。怕影响别人休息,就到若飞桥(东风桥)底下练琴,三伏天还好,桥底下反而比别处凉快。冬季三九寒天就大不相同了,桥底寒风凛冽,冷彻筋骨,手脚冰凉,手指僵硬,只得用口气哈暖双手,双脚来回跺地缓解,然后继续练习。由于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越练身体越暖和,越练筋骨越舒展,手脚灵活,操琴自如,几乎感觉不到寒冷了。练琴到早上六点左右,再回来与大家一起继续晨练。经过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指教,以及自己一天天的不懈努力,琴艺大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练琴的同时,他还刻意练习自拉自唱,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主攻杨派老生(杨宝森)的唱腔和杨派京胡(杨宝忠)演奏技法,准确的掌握了杨派的主要特点。19岁时已经是大同京剧团的当家琴师,在当地颇有名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培养人才呕心沥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8月大同、永乐两家京剧团合并成立了国营潍坊市京剧团,张继厚随团加入。同年10月,他有幸被选拔为昌潍专署戏曲学校的学员,经过近两年系统的专业音乐理论学习和实践,他在戏曲理论和京胡演奏技法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毕业后重新回到潍坊市京剧团担任琴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精练京胡的基础上,张继厚还通练吹、拉、弹、打等乐器。1963年剧团排练了一出武戏《雁荡山》,唱念全无,从头到尾全是唢呐、海笛、昆笛和弹拨乐器及堂鼓,一般剧团或琴师很难完成,但他都能出色的完成并圆满成功。可见他对其他乐器也是样样精通,拿得起,放得下,是乐器全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潍坊市京剧团后继乏人,呈现青黄不接现象。在潍坊市政府的关怀下,由市文化科负责牵头,潍坊市京剧团主办,在潍坊市区内招收了58名中小学生,于1960年5月8日正式成立“潍坊市儿童京剧演出队”。年仅22岁的张继厚被任为儿童队教师,负责教授学生们的京胡、京二胡、月琴、笛子、唢呐等乐器课,也教授旦角的唱腔课并伴琴,还教授京剧乐理知识。他深知学艺不易,严格要求,精心教习,从细微处入手,逐步展开拓深,深得学员们的喜爱和尊敬。他经常白天在儿童队授课,晚上还要去剧院随团演出伴奏,两头跑,忙的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张继厚与其他老师们的精心调教和学员们的刻苦努力学习,不到两个月就排练出了《女起解》《铁弓缘》《二进宫》等大戏,1960年7月1日在市府小礼堂汇报演出,获得空前好评。潍坊儿童京剧演出队在四年的边学习边演出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1964年8月成功毕业36名学员,大部分加入到潍坊市京剧团,为潍坊市的京剧界增添了后继人才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名师出高徒,潍坊儿童京剧演出队学员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都有骄人的成就。其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鞠小苏,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尚派(尚小云)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还有李国华,毕业后分配在昌潍京剧团,后改为潍坊市京剧院,首席琴师,吹拉弹打等乐器样样精通,后被评为国家一级琴师;张良君毕业后分配在潍坊市京剧团,是国家一级琴师,也是吹拉弹打样样精通;还有国家一级演员杨永春、国家一级演员杨洪寅、国家一级演员焦立清、国家一级教师谭佩玲、国家一级鼓师李国贵等。他们都是张继厚老师的得意弟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名家同台大放异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2年,著名京剧大师杨宝森先生的大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正泰先生来潍演出, 潍坊市京剧团领导斟酌再三,最终让张继厚为其伴奏。他当时还在儿童队教学,回团后,白天与程正泰先生磨合唱腔,晚场二人接着联合演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早年钟爱和练习杨派京剧艺术的技艺排上了用场,七天中他为程正泰先生伴奏了《失空斩》 《大探二》《杨家将》《伍子胥》《红鬃烈马》《击鼓骂曹》等多出大戏。场场爆满,戏戏精彩,几乎万人空巷。他与程正泰先生的合演可谓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为其托腔保调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不失伴奏风采,反而锦上添花,为程正泰先生的唱腔兜得严丝合缝。并根据剧情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在前奏或唱腔间隙适当加花填挂,施展京胡绝技,把杨派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与程正泰先生的合演深得其欣赏和赞许,张继厚也从名家身上学到了京剧艺术的精华。此后,他又为丁丽云、丁承戌、李镜铭、刘泽民、吴吟秋、颜闻天等名家操琴。更加锻炼和提高了京胡演奏技巧,名气如日中天。</span></p> <p class="ql-block">程正泰先生剧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投拜大师技艺精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春,潍坊市京剧团在山东省首演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后改为沙家浜) ,张继厚担任京胡主伴奏,演遍省内各地市及解放军部队,获得空前好评。1965年12月潍坊市京剧团整编制转为潍县京剧团,张继厚随团去寒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潍坊市京剧团和潍县京剧团期间,他除了演出外,还为现代京剧《江姐》《朝阳沟》《苦菜花》《杜泉山》《小保管上任》等现代戏作曲和设计唱腔并伴奏,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嘉奖。在潍县京剧团还参与演出了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等,在全省巡回演出,慰问部队,到哪都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享誉省内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4年他调到潍坊艺术学校任教,教授京胡等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法及戏曲理论知识。在教学的同时他深感学无止境,萌生了拜京胡大师继续深造的念头。正在求师若渴的时候,1981年经山东省京剧院著名花脸方荣翔先生和潍坊京剧名票陈正宏先生的引荐,得以去中国京剧音乐大师李慕良先生家试琴。他施展自己平生所学,终于通过了大师的严格考核,得到了认可和同意,决定收徒。自此他成了李慕良大师的入室弟子,受益终生,演奏技法更上一层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通过潜心学习,刻苦努力,几十年的实践,他的京胡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琴风,有继承,有发展,有独特的创新。达到了无论是什么行当、什么流派都能随心所欲,转换自如,声情并茂,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出各自的精彩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著书立说成就斐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潍坊艺术学校教学期间,张继厚老师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的潜心教习学生,为潍坊市京剧界培养了大批京剧后备人才,注入了新鲜血液。至今他们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和戏迷票友活动中,为繁荣活跃潍坊市的文化娱乐生活增光添彩。在校期间他被评为高级讲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教学的同时,他创编京剧作品颇丰。其中有京胡协奏曲《蜂之咏》《五朵金花》《五反小开门》等,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1988年他在山东《戏剧通讯》上发表了专业论文《京胡伴奏浅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1年他为国际风筝会作曲的京剧唱段《故园之恋》(徐春亭作词,李艳春演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93年,他作曲的歌颂民族大团结的京剧唱段《京腔一曲颂祖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96年4月,在潍坊市九五创作剧目大奖赛中,他为《盛世硝烟》作曲荣获优秀作曲奖;1997年创作的《百年香港庆回归》(张恂作词)发表,获得好评;论文《以情带声,水乳交融》在1997年山东省艺术院校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998年创编的京剧唱段《百年英才唱丰华》(张恂作词,张继厚作曲,张晓东演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新世纪,他继续推陈出新,不遵循守旧,不断推出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2001年9月,在第七届山东省“齐鲁国际票友演唱会”评选中,他荣获优秀创作奖和音乐伴奏奖;2001年9月,在第七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中,安丘京剧团上演的现代京剧《陈少敏》(牟家鸣编剧,杨洪德导演,张继厚作曲并唱腔设计,吴超凡配器),作曲荣获山东省作曲二等奖;2005年5月,他与张恂合作的京剧联唱《建设和谐社会美好的明天》,荣获第六届潍坊市残疾人艺术汇演创作奖;2018年12月与汤善香合作的《京腔雅韵》(内容包含京胡名段伴奏欣赏)一书出版发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退而不休奉献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8年张继厚老师从潍坊艺术学校教师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但他身退而心未退,依然心系京剧事业,义务教授传承京剧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O5年,应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主任孟凡志邀请,成立京剧、京胡学习班,负责教授京剧唱腔,京胡演奏等。后在2008年应董翠兰老师之约,共同举办“继泓京韵班”,张继厚任老师,负责教授京胡演奏和京剧唱腔。开课前,他都提前把所要学的戏谱亲自抄好,然后复印,人手一份。从基础教起,由易到难: 操琴的正确姿势,运弓的长短、缓急,力度的强弱等;琴弦的滑、打、颤、揉等指法,都亲自示范,耐心指导。教授唱腔时,更是边操琴伴奏边演唱,一字一句的教,一段一段的磨合,唱腔中的嗓音、风格、行当、流派等都一一示范。不管教授什么,都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倾注全部心血。经过师生十几年的共同不懈努力,“继弘京韵社”涌现出了众多名票和名琴,活跃在城区的大小文艺舞台和民间文艺活动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2年,已74岁高龄的张继厚老师响应教育部“京剧进校园”的号召,到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教授京胡演奏和演唱,传播京剧艺术。学生们对京剧一无所知,他与韩向东、张效孟两位老师共同努力,从零基础开始,将京剧的起源、发展、昌盛,传承等详细讲解。让师生了解京剧到对京剧感兴趣,再深入教授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艺,发扬传承京剧艺术。并帮助学校组建“小梅花”师生京剧团,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以及学生们的刻苦学习,学生们的京剧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学校京剧团在省市京剧汇演和比赛中多次获奖,2015年8月,还受邀赴意大利,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演出,弘扬了国粹艺术,也收获了国际友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庭幸福儿孙满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继厚先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与老伴陈瑛相濡以沫,育有二子并有孙女孙子,可谓儿孙满堂。老伴陈瑛是当年在一个京剧团的小生演员,二人情投意合。结婚后,老伴为了让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京剧事业中,负担起了家庭里外的大小事情,当起了贤内助。每当提起老伴的付出,他都负有愧疚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继厚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坚持和痴迷影响到儿孙和家族。儿子张晓东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演唱京剧。1998年,张晓东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为北京大学诞辰一百周年校庆创编的京剧唱段《百年英才唱丰华》(张恂作词,张继厚作曲,张晓东演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并专题介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教授戏迷票友和培养后继人才的同时,他在家还潜心教习自己的孙女和孙子,让他们喜好和传承京剧艺术。其孙女张以宁,在2OO3年(3岁半〉潍坊市职工京剧业余大奖赛中,演唱《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获银奖。在鸢都大舞台上独奏京剧曲牌《夜深沉》(爷爷拉京二胡),她充分展现出了曲牌的丰富内涵,时而高亢激昂,仿若呐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时而委婉流畅,仿若倾诉,娓娓道来,寸断柔肠。她精湛的京胡琴艺获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7年8月,孙子张昊宁在爷爷的八十大寿京剧演唱会上,出色的京胡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2019年8月参加首届中国少儿京胡演奏展演,11岁的张昊宁先是伴奏了《空城计》老生唱段,又京胡协奏了京剧曲牌《夜深沉》,技惊四座,观众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评委都翘起了大拇指。最后在几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从孙女张以宁和孙子张昊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张继厚先生当年的影子,张家后继有人,京剧发展继承有了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他的影响潜移默化和传授下,其家族中多人投身到京剧事业。侄子张良君从小跟他学琴,后拜在京胡大师何顺信先生门下,被评为国家一级琴师,吹拉弹打等乐器样样精通,是青岛京剧院首席琴师;侄女张良惠是潍坊市京剧团知名月琴演奏师,侄子张良志是乐队演奏员,退休后都仍然活跃在京剧艺术活动中。一家多人投身京剧事业,可谓京剧门第,戏曲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艺术长青宝刀未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继厚先生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还经常练琴,保持京胡技艺不断提高,并且自拉自唱,琴声一起就激情四射,热情奔放,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中。他的琴声随着剧情变化,忽而如疾风骤雨,声震屋瓦,响彻云天;忽而如金戈铁马,声嘶呐喊,心神震撼;忽而如石上清泉,泊泊叮咚,动人心弦;忽而如浅吟低唱,悱恻缠绵,如泣如诉,思绪万千。看他的自拉自唱和京胡伴奏、独奏,是心灵的震撼,美的享受,心情愉悦。一曲听罢,身心会得到彻底的释然。</span></p> <p class="ql-block">张继厚先生于2019年11月演唱《碰碑》选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9月他代表潍坊市离退休老干部,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离退休干部风采大赛”,自拉自唱《上天台》中“金钟响”一段。主持人报完幕,他正襟危坐,操琴,起弓,琴声一响,就赢得了碰头好!开弓既澎湃,继而振奋人心。疾风骤雨般的“二黄三眼”过门,如爆豆般的倾泻而出,惹得观众叫好声掌声响成一片,过门后,张老一句“金钟响”,苍凉古朴、高亢激越的嗓音获得满堂彩。“王登九重”后的大段演奏,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又是满堂彩。张老的自拉自唱,把东汉皇帝刘秀的帝王气势,居高放远,尊贵优越的气魄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曲奏罢,全场沸腾起立,叫好声此起彼伏,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最后在众多节目中,以唯一的一个满分一举夺魁。</span></p> <p class="ql-block">张继厚先生于2019年11月演唱《上天台》选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0年的潍坊市新年音乐会上,他应邀演奏京胡名曲《迎春》。他激情四射的演奏,充分展现了曲调的欢快明丽,春回大地,百鸟争鸣,万象更新的美好景色。令观众心旷神怡,大开眼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继厚先生现在虽说已经耄耋之年,但他宝刀未老,丝毫不减当年,经常参加京剧演出活动,不是自拉自唱,就是为他人伴奏,深得戏迷票友们的敬重。他经常自拉自唱的曲目有《上天台》《洪羊洞》《碰碑》等传统戏,也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唱段。还继续义务教学传授京剧艺术,他的徒弟遍地开花,上至已耄耋之年的老年人,小到三四岁的孩童,为弘扬和传承京剧艺术而贡献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张继厚先生于2019年12月演唱《沙家浜》唱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继厚先生品德高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传授国粹文化艺术,为京剧事业贡献毕生心血,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祝张继厚先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吉祥如意!宝刀不老,京剧艺术之树长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张继厚老师的弟子、原潍县京剧团团长郎丰华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并提供了全部图片和资料。在此向郎丰华先生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恭祝先生健康长寿!幸福吉祥!</span></p> <p class="ql-block">原潍县京剧团团长郎丰华先生近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十一年前的今天, 1960年5月8日,是潍坊市儿童京剧队成立的日子,值此成立61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张继厚老师和儿童队的同学们,向您们致敬!共同回忆当年的激情岁月和辉煌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已故去的老师和同学致以深情的缅怀!沉痛的哀悼!永垂不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