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故地重游圣灯山</b></p><p class="ql-block"> 3月2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自1958年以来,这个日子对于隆昌的石油人及其他们的子女们来说,都有着特别的意义,甚至有人还说,“3.27车间”让每一个隆昌人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圣灯山是当时人们对于那一片区域习惯性的叫法,那里的山应该不止一座。记得当年大人领着我们这帮小鬼们去看望住在另一座山间的百岁老婆婆时,说的就是"去圣灯山”。那座山上,有烧碗的窑--到底哪座山是圣灯山,我还真没搞清楚过。但是,其中一座有“3·27车间”的山,则是数代人为之心潮涌动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当年,某些个温暖的下午,在这座山的山坡上,在某些地方,我和我最亲密的小伙伴常常喜欢躺在草地上不着边际地遐想,毫无逻辑地瞎聊,甚至彼此还约定,死后埋在一起永不分离,以为将来长大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彻底地全然没考虑过十多年后将会出现在生命中的那个被称作丈夫和婆家的他们的意见😜🤭--我们还用削笔刀、小树枝之类的工具撬出草地上那种植物的微甜的小根块,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啖食……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尽兴或不尽兴地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 回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倘若因为玩得过久,母亲下班回来不见我做饭,一般情况下就会雷霆大发,接着,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胖揍。往往,从遐想的美丽天空落入现实的痛苦深谷不需要半个小时,因为我必须跑着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七岁开始,脚下垫着砖头在由汽油桶改制的"高大"的炉子前为家人煮饭,基本是因为父亲作为司机经常岀差在外三五天也不能回家,母亲是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四个(此时还有一个一年以后才出世。)孩子的吃喝拉撒洗漱睡,晚上大概还要参加学习,加之对父亲安全方面的担心,脾气便很暴躁,每每因为我沒能按时回家做事而被打骂,那时,我就像"打不死的吴琼花",顽强地活在人间,可心中却充满了对母亲的“仇恨"。🙈</p><p class="ql-block"> 这些也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里,由于地面冒出的天然气,才有了“圣灯"这个响亮的名字;由于有了"圣灯”,也才有了"远东第一井";由于有了"远东第一井",才有生产炭黑的可能性;由于有了炭黑,中国工业拥有了自己的黑色金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27”车间旧址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这里成为了学生、共青团员、党员、机关干部、各级领导及各行业人员的学习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被誉为工业“黑金”的炭黑需要进口,为了打破国外的封锁与禁运,中央决定利用圣灯山气田的天然气试制炭黑。六十三年前的3月27日,毛泽东主席冒雨视察了隆昌气矿炭黑厂槽黑车间。在冷风细雨中,留下了罕见的蹲姿视察火房的照片,隆昌气矿也从此成为了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石油单位。</p><p class="ql-block"> 没有炭黑,就没有橡胶工业,就沒有车轱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这张照片是炭黑厂的招牌。走进厂区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这张照片的巨幅翻版画一一“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震撼人心。那时,琢磨不透如此巨大的画像,是如何画出来的,对作画人充满敬佩,所以,连他的名字我也一并记住了--饶定培,至今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为了铭记这份伟大的关怀,隆昌炭黑厂槽黑车间从此更名为“3·27车间”。青年突击队员们利用工余时间,修起了两座“跃进号火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他,他,是同一个人。他是我同班同学梁燕的爸爸梁锡远叔叔。虽然我从未见过梁叔叔本人,后来,他们全家也因梁叔叔的工作调动去了川西南矿区自贡毛家坝,但心中的敬仰并沒有随着他们全家的离开而减弱,相反,这敬仰与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牵延而不断增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的火房分单号区双号区分布排列,总共大概有二十多座(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作为实物,只留下了毛主席视察过的第21排及与之相邻的另一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火房由青砖砌成,内设天然气管道,管道上等距离开有一个个小孔,每个小孔上安上一个火嘴,凭借天然气的不完全燃烧生产"烟灰”一一炭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火嘴,它是我们小时候(学龄前)的玩具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外墙面上下等距离各对应一个圆形和长方形观察孔,用以随时了解火房内部的工作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忘我工作的“老黄牛”--綦彬爸爸杨伯伯和黄伯伯,他们是无数石油工人的典型代表,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老一辈石油人为了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了气田多快好省地建设,不惜挥洒汗水和青春的那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勇敢拼搏,无怨无悔的"铁人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油师的抗日老兵,还真不是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处有鲜花、贊叹和钦佩的眼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作为他们的后代,内心既充满感动又十分自豪。</p> <p class="ql-block"> 精神抖擞的老一辈石油人(站立者是李龙光同学的妈妈,前排左边那位是綦彬同学的爸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大人们利用余热在孔洞里烤红薯、土豆,就有孩子们去偷了吃。当年我年纪小,个子矮,夠不着圆孔,就去“关注”方孔,但由于温度高,又不得要领,记得一次也没有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小伙伴们所做的补充描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主席是通过这道门,一边向里观望,一边听着梁叔叔的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 工人们的洗澡堂</p><p class="ql-block"> 工人们工作一天下来,全身除了眼仁和牙齿是白的,其余部分比黑人还黑,尤其是包装工。所以,洗澡也是一堂功课,洗得好,恢复黄色人种模样,洗不好,那就是个黄种人与非洲黑人的混血。</p><p class="ql-block"> 有些工人因肺部吸入了过量的炭黑粉尘,往往患有肺气肿等职业病,不到60岁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圣灯"牌炭黑是石油工人们智慧与辛劳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利用火房拆下来的天然气气管制作的凉亭。粗的做柱子,细的做顶子,不粗不细的做了横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主席在隆昌气矿招待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8年前后,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来到该厂视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月7日,党员们在四川石油会战史馆前的广场宣誓。</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下内容是抄来的,主要为留存资料。</p><p class="ql-block"> 1996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开馆;</p><p class="ql-block"> 2003年,隆昌气矿纪念馆成为四川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2019年,隆昌气矿圣灯山气田工业遗址群被命名为“第二批四川省工业遗产”,“隆昌气矿旧址”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工业遗产”。</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好老一辈的石油精神,围绕红色工业记忆和圣灯山优越的生态环境,以红色文化与石油化工精神为文化核心,于2020年对“隆昌气矿”旧址进行保护性重建,将原本单一的红色工业观光游,进行全方位升级开发。</p><p class="ql-block"> 重建后的隆昌气矿纪念馆总面积50660平方米,设有两个主展馆,分别为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和四川石油会战史馆,其中,四川石油会战史馆由气魄巴蜀、气逾霄汉、气势如虹、大气如梦四个篇章组成。纪念馆开馆25年以来,已经成为隆昌及周边地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石油精神”再教育的基地,至今共接待参观人数十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3.27车间”让每一个隆昌人感到骄傲,它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宣扬,追忆历史,回望老一辈川油人的奋斗历程,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四川油气工业发展,也在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党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新修建的四川石油会战史馆正在发挥它新征程中的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