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谨以此篇致已逝去的青春

云舒

<p class="ql-block"><b>  流年似水,1987年从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毕业。弹指之间,已离校34年。期间,生活总是被太多的忙碌填满,回学校看看的念想一直没有实现。去年,和同学相约回长春、回学校看看,因疫情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担心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余生就不会做了。期盼疫情早点结束,计划得以成行。</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4月19日,我和晓玲踏上了开往长春的列车。故地重游的念想,终于得以实现。</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当年上学时,火车站总是人满为患。赶车、挤车,很是紧迫。沈阳到长春,每天只有一趟适宜我们时间点的过路火车。买票不仅要排长队,而且有许多时候还买不到座票,只能在车厢连接处或狭窄的过道处站着,有时一站就是7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长春。赶车、挤车,弄得我们很紧张。</b></p><p class="ql-block"><b> 34年后的今天,感慨现代交通的便利和快捷。沈阳到长春或路过长春的普快和高铁,十分钟左右就一趟。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到,普快二个多小时或3个多小时也到了。</b></p><p class="ql-block"><b> 手机购票也非常方便,随时都可以购票,手指一动,购票就成功。而且进站、途中验票、出站,凭身份证一蹴即至。故地重游,难免怀旧。我还想体验乘坐绿皮车的感受,所以我俩选择了普快。</b></p> <p class="ql-block"><b>  候车室既宽敞明亮,又卫生整洁。再也见不到当年拖着被褥,扛着大编织袋及大包小留行李的民工了。</b></p><p class="ql-block"><b> 触屏查询:车次的检票口、停靠站台和发车时间一目了然,既方便又快捷。再也不用翘首四处寻找或紧盯着大屏幕的电子显示屏查看或竖着耳朵,唯恐漏听广播播报车次的检票口及停靠站台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上学时的长春站(此图片来自网上)。</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现在的长春站。</b></p><p class="ql-block"><b> 34年,已物是人非。走出长春站,我俩寻找记忆中的6路公交站。不出所料,6路车站还在原来的方位。当然,车站的设施和布局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方便出行,晓玲在网上订购的酒店——长百四季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长百四季酒店位于我们原来熟悉的市中心的长春百货大楼——五商店处。</b></p> <p class="ql-block"><b>  酒店清静幽雅,室内宽敞舒适,卫生整洁,设施齐全,性价比较高。放置完行李,我俩小憩了一会,就开始了故地重游。</b></p> <p class="ql-block"><b>  长春——吉林省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绿化率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记得八十年代,我们在长春上学时,长春的绿化率位于全国首位。</b></p><p class="ql-block"><b> 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那时叫新京。著名的中国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都曾是长春的骄傲。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地质学院,长春光机学院等这些当年我们熟悉的学校有的早已合并,有的也早已更名。就连我们学校——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也早已并入长春光机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西校区了。</b></p> 市中心 <p class="ql-block"><b>  这是位于市中心的长春百货大楼,我们曾习惯称为“五商店”。她虽然还在原址,但早已旧貌变新颜。这里曾是我们多么熟悉的地方。只要离校到市内,“五商店”是我们必逛之处。每层楼,每个柜台,我们都要浏览,逗留。</b></p> <p class="ql-block"><b>  这款棉上衣就购于此。当时这款棉上衣,我班的女生,几乎人身一件,只是花色各异。 </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位于长春百货大楼西侧与其一路之隔的长春国际贸易中心。当年这个位置是一排小平房 ,把头的一间是一家卖工艺品的小店,当年我们经常光顾那家小店。</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我购于那家小店,至今还存留的两方真丝手帕。晓玲说她的手帕也还在。</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这两个玻璃属相小工艺品也购于那家小店。晓玲还记得:我们当时还在居于这排平房中间的一家小店吃过饺子。这里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重庆路商业街上的长春饭店,已寻觅不到踪迹。 </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当年长春饭店马路对过,有一家卖酱香豆干的店。摆在门口桌上的一大盆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经酱油浸泡过,色泽诱人的豆干,引得我们驻足购买。拿在手中的酱香豆干,颤悠悠,还冒着热气。咬一口,酱香四溢,口齿留香,至今让我俩怀念!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当年的酱香豆干。</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俩找到的与其相似的五香豆干。这种五香豆干是凉的,也比较硬,色泽也淡很多。尽管口味也可以,但口感和味道却远不及当年的酱香豆干。</b></p> 人民广场 <p class="ql-block"><b>  人民广场是圆形的,是长春市内最大的街心花园。广场中央的飞机造型纪念碑,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长春牺牲的苏联飞行员而树立的。</b></p> <p class="ql-block"><b>  在长春上学时,我们经常到人民广场闲逛。当时我班女生都在这颗奇异的树下拍过这样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来长春,由于人民广场正因为地铁施工,而被围起,停止开放。我俩本想在这颗树下再留影留念,结果进不去,只能遗憾地在外边留影。</b></p> 人民大街 <p class="ql-block"><b>  上学时,长春留给我很深印记的,还有当时的斯大林大街。斯大林大街是长春市南北走向的中心干道。那时觉得斯大林大街好长好宽,街道非常整洁,两旁不仅绿树成荫,而且绿化带给街道增加了亮丽的色彩,当时的斯大林尽显大都市风范。</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回长春,发现斯大林大街的标牌已变成人民大街。并且不觉得街道那么宽敞了,没有以前的影子了。</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在经过省委门前红色院墙处的那段人民大街时,才觅到记忆中的斯大林大街的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省委红院墙及门前段的人民大街。</b></p> <p class="ql-block"><b>  在胜利公园正门斜对面的地铁站出入口旁的地上,我发现了斯大林大街更名为人民大街的记载。</b></p> 南湖公园 <p class="ql-block"><b>  长春南湖公园是我们在长春上学期间经常游玩的地方,是我们心中一处永远抹不掉的风景和记忆。</b></p><p class="ql-block"><b> 她始建于1935年的日伪时期,称黄龙公园,解放后称为南湖公园。南湖公园是以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式生态公园。是长春市内最大的公园,为全国第二大园,仅次于颐和园。</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绿树成荫,东面湖堤垂柳,是游泳区,长春冬泳俱乐部设在这里;西北面大片树林;北面是娱乐的重点区域:荷花池、娱乐场、花圃、四亭桥、玉带桥、观荷桥、凌碧桥、船台均在此;被南湖大桥隔开的南面,是芦苇荡生态自然风光区。</b></p><p class="ql-block"><b> 在校时,每次去南湖公园,我们都是从学校后面的羊肠小路,穿过一片荒地走到南湖公园的。那时,我们总是从南湖公园4号门或3号门进入南湖公园。南湖公园四季景色分明,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我们都领略过。</b></p> <p class="ql-block"><b>  但去南湖最多的季节还是春季——丁香花盛开的时候。这就是当年,我们三个同乡在南湖公园的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总喜欢沿着湖边的小路漫步,或坐在湖边的小树林里闲聊。也总到四亭桥上转转。这是当年我在四亭桥曲廊上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尽管去过南湖公园无数次,却从未绕着湖边走过完整的一圈。因为南湖实在太大了。没想到,我和晓玲这次来南湖公园,整整逛了一下午,绕着湖边基本走了一圈。</b></p><p class="ql-block"><b> 我俩是乘6路公交车在湖滨街站下的车,从南湖的东面2号门的位置进入南湖公园的。南湖的东面我们以前从来未到过,许是天意,歪打正着,让我们弥补以前的遗憾吧!</b></p> <p class="ql-block"><b>  走过东面的游泳沙滩,沿着长堤方向从0号门上了南湖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南湖大桥凭栏北眺,远处高楼林立,岸边的垂柳已经泛绿,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游船漂浮,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微风拂面,心旷神怡!久违的南湖公园,让我心生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下了南湖大桥,绕着湖边我俩寻找以前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 那片小树林不见了,一捆捆伐下来的枯树干和树枝堆在湖边,以前那片我们曾憩身过的小树林永远存在我们记忆中了。</b></p> <p class="ql-block"><b>  一片挺拔林立的白桦林带给我俩惊喜!</b></p> <p class="ql-block"><b>  尽管此时,白桦林还只有秃禿的树干。再过段时间,等这片白桦树长出叶子,特别是到了秋季,这片白桦林的景观一定更美!</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南湖公园特有的弯弓柳,是南湖公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已经很久很久!</b></p> <p class="ql-block"><b>  尽管此时这些弯弓柳树,软软低垂的枝条刚刚抽出嫩芽,可她在最好季节里的婀娜婆娑,早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中。</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我刚入学的“十一”,闺蜜来长春看我,我俩来南湖公园游玩,在弯弓垂柳树上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彩照刚刚兴起,大多还都是黑白照片。当时我俩各带一架相机,我正给她拍照。谁会料到:现在我们仅用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处拍照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当时在人民广场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我和晓玲在这里驻足拍照好久,好想把这些弯弓柳树,再次复印在我们的记忆中。</b></p> <p class="ql-block"><b>  由曲廊相连的四亭桥驾于南湖之上。</b></p> <p class="ql-block"><b>  是南湖公园的中心地带,也是观景的最佳之处,更是当年我们流连忘返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冬季时晓玲在此处拍的立等可取的快照,我在这儿拍的照片怎么也找不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俩现在的合影。本意以四亭桥为背景,结果拍照者取了湖水为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我在船台旁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的凌碧桥、观荷桥和通往湖心岛的玉带桥。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毕业一年后的88年,我曾公出到长春水利局办事,回过一次长春。但没有回学校。办完事,我在长春滞留了一天。给在旅店新结识的,也是公出来自牡丹江的,两位带小孩的室友当向导。重游了一次南湖公园和人民广场。这是我与她们当年在南湖公园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小女孩非常可爱,与我相处得非常好。这是我和小女孩,及她妈妈的同事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张是当时我领她们去人民广场,与小女孩玩闹时,戴着她的头饰,她妈妈给我偷拍的照片。想起那时的自己,心智还似个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公园不是令人惊奇的地方,是去了就会喜欢常常去,就会深爱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南湖很大,我俩绕湖边走了近一圈,湖心岛没时间去了。尽管游兴未尽,也只能带着不舍离开了南湖公园。</b></p> 净月潭 <p class="ql-block"><b>  净月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是非常值得打卡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净月潭因形状呈弯月状而得名,与台湾日月潭互为姊妹潭。是“吉林八景”之一,被誉为“净月神秀”。</b></p> <p class="ql-block"><b>  净月潭是喧嚣都市中的一块净土。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起伏的群山绵延成纵横的山谷,将一潭形似弯月的碧水三面环绕其中,另一面则为人工修建的堤坝。</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山清水秀,桃花映衬的水面超美。</b></p> <p class="ql-block"><b>  微风拂过,一潭碧水,泛着涟漪。</b></p> <p class="ql-block"><b>  阳光照射下的水面,波光粼粼。</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空气清新,</b></p> <p class="ql-block"><b>  是一处呈现自然生态的天然大氧吧。</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山水相依,犹如一幅风情画卷呈现我们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碧松净月塔楼。</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游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水库大坝。</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坐在这里,一边小憩一边赏景。</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放水塔。</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通往森林浴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刚刚新建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景区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虬枝。</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净月女神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净月潭非常大,面积相当于六个澳门。</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设有观光车,</b></p> <p class="ql-block"><b>  共享单车、</b></p> <p class="ql-block"><b>  双人自行车。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极大的方便了游客游玩。</b></p> <p class="ql-block"><b>  半天的时间,我们只去了几个主要景点,还有好多景点没有去上。</b></p> <p class="ql-block"><b>  从净月潭出来,我和晓玲准备去学校。临时起意想去农博园看看,半路下了车。</b></p><p class="ql-block"><b> 下车后询问去农博园的路时,才得知农博园没开放。便去路旁的“惠斯勒小镇”转了一圈。</b></p><p class="ql-block"><b> “惠斯勒小镇”是万科在此开发的楼盘。之后边乘车去往学校。</b></p> 校园 <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学校是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位于长春市卫星路19号。当时是国家建材局直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部(省)级重点中等专科学校。</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当年在校门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的晓玲。</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班的毕业纪念照。</b></p> <p class="ql-block"><b>  2000年我们学校并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2年长春光机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正式为长春理工大学西校区。</b></p><p class="ql-block"><b> 卫星路的变化太大了。下车后,本想走着去学校,顺便看看以前的卫星路。结果,面目全非,走了一段路,我俩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只好放弃看看卫星路景致的想法,打车直奔学校。直到出租车开到长春理工大学西校区的东头上,从学校围墙的栅栏处,一眼看到原来的教学楼时,我和晓玲对视了一眼,知道学校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校门,往右一拐,就是我们当初的教学楼。现在教学楼已经变为长春理工大学的外语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教室后墙上的诗句,我至今还能记住开头的两句:仿佛在人生旅途的中途,我才将自己走过的道路回顾……</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毕业答辩时的留念!记不得是哪位同学拍的照了。在此,真诚地道声迟到的“谢谢!”</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入学时贴在登记表上的照片。那时怎会想到: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含着泪我们一读再读。</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贴在入学登记表上晓玲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曾在这里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当年的授课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容像过电影一样,一个个在我脑海里闪现。</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除了学习,我们的娱乐活动非常少。有时周末,我们会在教室举办舞会,或在教学楼最顶层的电教室看场电影或录像。</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当年在学校获得的奖品。扉页上是我班支书的笔迹,可惜他已英年早逝。</b></p><p class="ql-block"><b> 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也英年早逝了。他数学非常好,我一有不会的数学题就问他,他总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可每次数学考试,他都没有我成绩好。世事不公啊!</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在教室,举办毕业座谈会上的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校门正对着的这栋高楼,就是我们在校时,就闻听计划要建的主楼。</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主楼往西走,与教学楼对称的是我们原来的实验楼。此刻,当年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面容浮现在眼前。实验楼现已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昔日实验楼门前的月亮门、</b></p> <p class="ql-block"><b>  长廊,这些景观已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校门左侧的收发室,我们曾经常光顾这里,查找是否有自己的信件。我们在校三年期间,所有的信件包裹,都是从这里接收。现在门卫已改在校门右侧,左侧的这个当年的收发室已经闲置。</b></p> <p class="ql-block"><b>  这排我们熟悉的平房还在,当时学校的小卖店也设在这里,我们的零食和学习用品都从这里购买。当时,穿着蓝布大褂工装的杨妈妈总是面带笑容,慈爱地询问我们买点什么?</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实验楼后的操场,现在是羽毛球场。当年这里曾是我们冬季上体育课时的滑冰场。我和晓玲都惋惜当年没有把滑冰学会。</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的食堂,已经废弃。忘不了当年的早餐:每天都是油条,致使我许多年都不吃油条。忘不了当年,能买上8角钱一份熘肉段的窃喜!买饭时的长队一直要排到门口,几位卖饭师傅的面容既清晰又模糊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忘不了那位个头不高,对学生总是不苟言笑的卖饭老师傅。他卖给学生饭时,不是多给半根油条,就是少收点或多找点饭票。当时学生都喜欢到他卖饭的窗口排队。</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新建的食堂。</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的礼堂。学校的开学典礼,文艺汇演都在这里举行。</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礼堂现已改为大学生活动中心。此时我班文艺委员和书记的二重唱仿佛又在我耳边想起。</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水房和浴池就设在这里,每天我们就是从这里打开水。</b></p> <p class="ql-block"><b>  在原来水房的南侧,是新建的浴池。在此又增设了一个水房。</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学校主楼后面新建的篮球场,替代了宿舍楼前原来泥土地面的简易篮球场。新的篮球场铺设的是水泥地面,怎么跑也不会带起灰尘了。</b></p><p class="ql-block"><b> 篮球场北侧的高楼是新建的法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我们当年的宿舍,右侧楼是女生宿舍,左侧楼是男生宿舍。</b></p><p class="ql-block"><b> 这扇进出宿舍的门,我们每天不知要走多少次。就是从这扇门,我们开始了校园生活;也是从这扇门,我们流着惜别的泪水,与同学们分别,永远告别了校园生活;也是这扇门,让我又想起了我那次感冒发高烧。</b><b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同学们刚下晚自习,都来看我。班长不知从哪儿借了辆自行车,</b><b>用自行车推着我,和支书还有我的同乡们,一起送我到光机学院看病。走出不远,晓玲让我回头,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回头一看:夜幕中,这扇门前,黑压压地站满了同学,他们正目送着我们。那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宿舍还都是木头窗户,从东到西直通的大走廊只有一个公共洗漱台,洗漱台两边各有一个长长的水槽,水槽上方是一排水龙头。洗漱台上方扯着几条晒衣绳,我们洗的衣服寝室晾晒不下,就晾晒在这里。洗漱台后面就是对称的两个大大的卫生间。</b></p> <p class="ql-block"><b>  每间寝室都有十二张床位。我们班十一名女生,除了长春本地一名外,其余全部住在一间。我住在靠窗东侧的上铺。有段时间,外班的2名女生,也住进我们寝室。十二张床全满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曾插住我们寝室的外班生,她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小妹妹。我俩正在我的铺上看影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我、小明、晓玲在晓玲床上的留影。当年的我有点“婴儿肥”噢!</b></p> <p class="ql-block"><b>  桌子上堆满了我们的餐具。身后就是我和晓玲的床。晓玲住我下铺。</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寝室,承载了我们多少欢声笑语,多少回忆:乃霞和小明那开心的笑声;冬艳盘腿端坐在上铺上,声情并茂的讲述;张姐的煤油炉做菜飘出的香味;丁姐看某篇文章后的感言;明妹在地上踱来踱去哼唱着歌;尹红一边对着挂在上铺护栏上的镜子整妆容;一边和明妹逗着趣;在蚊帐中不出声响的继红;我探身低头,晓玲起身仰头,伸手互换杂志……一幕幕掠过我的脑海……</b><b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物是人非,尹红早已不在了!</b></p><p class="ql-block"><b> 脑海里,离校时的场景依然那么清晰,却已经触不可及。</b></p><p class="ql-block"><b> 晓玲问我要不要进去看看,我摇了摇头。我知道寝室一定早已变成了公寓式,不会再是原来的模样了。属于我们美好的曾经,全部都已回不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小卖店后面是员工住宅楼。</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在宿舍楼前的员工住宅楼。是我们离校后建的。现在住宅楼和宿舍楼已用一堵墙隔开。原来校卫生所就设在旧住宅楼的一楼。</b></p> <p class="ql-block"><b>  这两栋楼是当年新建的宿舍,我们在新宿舍住了不到一个多学期。当时这两栋宿舍每间寝室是八张床位,并且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我班女生住两间,我们三位同乡及外班的两位女生,住在靠北且把东山的一间。由于是新房且是把东山的北屋,冬天室内非常冷。好在只住了一冬,我们就毕业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当年在新寝室的留影。我的瓷娃娃小叶子,和继红的塑胶小和尚一休,也伴着我们的青春,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开运动会时,我们几位女生和班主任张老师的合影。当年学校的操场非常简陋,泥土地面,周边还有丛生的杂草。每当开运动会时,为了减少尘土的飞扬,都要洒水后再用白石灰粉划上跑道。</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现在的操场,早已旧貌变新颜:塑胶地面,规整的跑道,没有一点裸露的土地,再也不会尘土飞扬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学校的西门。当时我们外出时,大多走这个门。记得有一次我们去逛庙会,回来时已经没有公交车了,我们是走回学校的。当时校门已经关了。我们只好从这扇门跳进了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过去这么多年,我早已忘记这件事。巧的是,我俩这次在逛街时竟从般若寺门前经过,让我又想起了在校时逛的就是这座寺庙。</b></p> <p class="ql-block"><b>  这排建在校外西门旁,临街的几间平房还没有拆除,但已经闲置。当年靠西门边第一家是制衣店,我班女生经常到这家制衣店做服装。记得女店主是一位身材匀称,相貌姣好,四十岁以里的少妇。她非常有耐心,对我们的挑剔总是有求必应,及时改制。</b></p> <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学校后面,当年通往南湖公园的小路,现在已经被堵死。当年这里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荒地,小路还是一条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也没有这堵院墙。而今,围墙外已是高楼林立。</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去时,校园里的樱花开得正旺。我们在校时,校园里还没有樱花。</b></p> <p class="ql-block"><b>  可一到秋季,食堂通往教学楼的小道旁,以及校门旁边的空地处,就会盛开一大片的格桑花。细长的花茎举起一朵朵白色、浅粉色、粉色的格桑花,向着蓝天,争奇斗艳。我至今还记得晓玲描写校园格桑花的作文,被可老师当做范文读给我们听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只要我一看到一片片盛开的格桑花,就会想起当年校园里的格桑花。</b></p> <p class="ql-block"><b>  无论时光如何变化,母校、老师、 同窗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温暖和记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可重游千万遍,也再回不到当年。此时,“忽有古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冬。”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曾无数次走过的校园,再走一次,恍如昨日。当年开阔的校园里建筑屈指可数。而今,往日的校园早已改变了模样,校园里已经没有了开阔带。原来的楼间和开阔地带又建起了许多栋高楼。</b></p> <p class="ql-block"><b>  这张照片,是放寒假回家,在闺蜜家拍的。那时,正值青春的我,笑得如此灿烂。</b></p><p class="ql-block"><b> 感叹花开依旧,人已不同。终归是时过境迁,许多故事都将被岁月送走,送远!</b></p><p class="ql-block"><b> 都说人生最忆是青春,青春最美在校园。而我们总是在时过境迁后,表达对她的无限怀念。再回首,道不尽多少往事。而青春再无回程,人生只有终点。</b></p><p class="ql-block"><b> 最后,留存心底的,就是那些前尘记忆………或深或浅;还有那些遗憾和温暖——或浓,或淡。</b></p><p class="ql-block"><b> 只能用文字,默默写下美好的回忆,纪念那逝去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回忆的碎片点点滴滴。34年,随着岁月的变迁,很多东西都在变化。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青春和今天仿佛就是一夜之隔。青春的时光是那么匆匆,我们还没来得及领略她的风景,就懵懵懂懂地度过了她。在建校三年最好的年华,最灿烂的日子,可惜那时并不知道珍惜。如今,三年的校园生活,在我的生命中已成为永远抹不去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难忘的是从前的人和事,但其实我们真正留恋的,可能是那段时光里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上学期间,我们进行了两次生产实习和一次毕业实习。</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当年在大连生产实习时我和晓玲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在山东毕业实习期间,孙老师领我们小组成员登泰山前,在山下岱庙处的留影。</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山东实习的工厂地处党家庄。党家庄居住的大多是回族。实习期间,我班的生活委员每天尽心尽力为我们安排伙食。他把买来的生猪蹄,付给饭店加工费,委托饭店烹制。我们则只负责尽情地享用。</b></p><p class="ql-block"><b> 记得当时的猪蹄只要贰角钱一斤,而今年春节期间,猪蹄每斤已涨到三十多元。回想起这些,真诚地感谢当年生活委员为我们的付出!</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半夜11点开始登山,走走停停,一直登了4个多小时,才登上山顶。当时,如果没有同学们的鼓励、陪伴和帮助,我是如何也登不上泰山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毕业实习结束后,我们在天津游玩时,在海河边的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小组部分成员在北京游玩时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在南京游玩时,我和晓玲在中山陵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nbsp; 2017年,我班在龙宇同学的倾情赞助下,在营口鲅鱼圈成功举办了同学会,圆了同学们分别三十载的重逢梦。</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全体到会同学的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没料到同学会后不到一年,一名在国外工作的男同学就因公殉职了。三年后,另一位男同学也因病离开了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班女同学的合影。唯独少尹红一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赴同学会的我们四位同乡,下高铁在站台上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夕阳中,我和晓玲走出了校门,离开了学校。心意沉沉,一丝惆怅滋生心底,别情依依!</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在校时发生的一切,都变成了亲切的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乘坐学校对面的轻轨3号线,</b></p> <p class="ql-block"><b>  转地铁1号线,</b></p> <p class="ql-block"><b>  回到了下榻的酒店。</b></p> 怀念美好 <p class="ql-block"><b>  写这篇美篇时,那些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在校发生的一切,以及与建校有关的人和事,像过电影一样,一桩桩、一件件,又浮现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89年我去广西柳州开会,准备顺路到武汉玩两天。那时正赶上学生放暑假,票非常难买。在北京中转时,只买到了站票。车厢人很多,过道里挤满了人,我靠的座位上,是两个年青的学生。闲聊时得知他们家在河南新乡,在长春建校上学,放暑假正回家。得知我是他们的学姐。他俩急忙往座里挤了挤,给我让出座位。因为校友,让我的旅途不仅因有了座位而舒适,并且有了旅伴。那时起,我才知道河南省有个新乡。此后,有段时期电视里总播放新飞冰箱的广告。一听到这个广告,我就会想到新乡,想起给我让座的校友。</b></p><p class="ql-block"><b> 91年我和同事到哈尔滨水泥厂办事。接待我们的时任厂办主任,是长春建校高我三届的校友。他全程招待了我们,吃饭、住宿、返程票均做了安排。让我非常感动!</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我和同事在哈尔滨火车站的留影。</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96年我参加国家建材局,在重庆举办的年会,游玩时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会议结束后,我们结伴游三峡。这是在船上的留影。</b></p><p class="ql-block"><b> 再看到这些照片,我就会想起在重庆遇见建校校友的暖心事。</b></p> <p class="ql-block"><b>  那次去重庆参加年会,厂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寻找一家广告公司。我厂之前在该广告公司办理了一项广告业务,费用支付后,可收据却迟迟没有寄来,财务无法冲账。广告公司的人又联系不上了。报到后,与与会者闲聊时得知,闲聊的对象时任哈尔滨水泥厂调度室主任,竟是长春建校的校友。得知我要寻找广告公司,他和先前就相识的鞍钢水泥厂的一位同行,一起主动陪我寻找那家广告公司。而且全程的出租车费用,他主动承担,不让我支付。为此,我们错过了拍集体照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96年新建的北京西站刚刚落成投运。当时,我们几位参加会议的辽宁同行,相约在北京中转时乘同一列火车去重庆。这是当年我在北京西站的留影。 </b></p> <p class="ql-block"><b>  “舒展幸福的目光,回顾走过的道路,往昔发生的一切,都同样美好幸福。”正如歌德的这首诗所写一样。 </b></p><p class="ql-block"><b> 每每想起那些沿途的风景和遇到的校友,就会感到那些暖一直都在!记住别人的好,温暖自己的心。</b></p> 长江路 <p class="ql-block"><b>  上学时印象深的还有长江路商业街。那时的长江路,一家商铺挨着一家商铺。当时,熏兔是长春的特产。商铺门前卖熏兔和其它熟食的食品亭也是一家挨着一家。当年长江路商业街的繁华留给了我太深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长江路上的时光照相馆、北燕照相馆,我们都光顾过。每次回家给亲朋好友带食品,也是从这里的商店购买。已记不得是从哪家商店买的酒心巧克力,让我至今难忘。各色好看的糖纸包裹着半球形的大块巧克力,用金色的丝绳系拢。糖纸上标有酒的名称:茅台、西凤、竹叶青、五粮液等等,全是名酒。剥开糖纸,巧克力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咬一口,一股琼浆涌入口中。玉液的醇香与巧克力特有的甜香交汇在一起,那种美味让我至今难忘。</b></p><p class="ql-block"><b> 那些糖纸我曾一并放在我收藏多年的糖纸收藏书里。可惜的是,有一天,我才发现,我积攒多年的,那么多我喜欢的,不同图案,不同颜色,不同纸质的糖纸,随着那两本糖纸收藏书不见了。</b></p><p class="ql-block"><b>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块糖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能积攒那么多花花绿绿,各种图案、各种纸质的糖纸,是多么不易啊!凝聚我多年心血的糖纸,积攒和交换糖纸曾带给我多少快乐的时光。我的心爱的糖纸啊!不明原因地无影无踪了。</b></p><p class="ql-block"><b> 以后,尽管我吃过我姐和我妹,从欧洲和美国带回来的多种名牌巧克力,可我还是觉得比不上当年我在长春买的酒心巧克力好吃。</b></p><p class="ql-block"><b> 所以,这次去长春,我计划一定要到长江路买熏兔和酒心巧克力。了却我这么多年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b> 这张以前的长江路照片来自网上。</b></p> <p class="ql-block"><b>  想到过长江路的多种变化,就是没想到长江路的变迁。真的令我大失所望啊!长江路已面目全非,没有一点当年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 这是现在的长江路没有重建的一段。</b></p><p class="ql-block"><b> 没想到曾经那么繁华的商业街,变得如此萧条。</b></p><p class="ql-block"><b> 熏兔和酒心巧克力也只能永远留存在记忆中……</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刚刚新建起的长江路商业街。摊位门店大多数空置,开业的门店寥寥无几。不知以后长江路会不会再恢复原来的繁华!</b></p> 胜利公园 <p class="ql-block"><b>  胜利公园,我们当年经常路过的地方。却从未进去过,这次路过,我俩进去转了一圈。</b></p> <p class="ql-block"><b>  从正门进入公园后,小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b></p> <p class="ql-block"><b>  胜利公园虽然不大,却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公园。由于胜利公园地处市中心,距火车站、省委和省政府较近,所以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b></p><p class="ql-block"><b> 以前去过的伪满皇宫,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有逛过的二马路、四马路、五马路等均没有去。一是时间的关系,二是没有特别想重游的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和晓玲在老长春面馆就餐。这家小店很有怀旧的情调。看!背包、军用水壶、电话机、相机、矿灯等这些老物件,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所熟悉的。</b></p><p class="ql-block"><b> 它家的老坛酸菜面口味非常地道,让人回味。</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长春的特色小吃——炒粉。虽然也很好吃,但总觉得比不上吉林市的煎粉。</b></p><p class="ql-block"><b> 有年初冬,我们到吉林市生产实习,吃过吉林市的特色小吃——煎粉。冒着热气的煎粉,金黄滑软,看着就令人食指大动。将煎粉盛在一个小碟中,放上芝麻、酱油、醋、香菜、蒜末和辣椒油调料。大冷的天,吃上一口,顿觉温暖。外焦内软,香滑的口感让我回味无穷,至今记忆犹新,甚是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傍晚,华灯初上,</b></p> <p class="ql-block"><b>  深蓝色的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月。</b></p> <p class="ql-block"><b>  街道两旁,人行路上的樱花开得正盛。浅粉色的一簇簇花朵绽满枝头。不由令人驻足观赏。</b></p> <p class="ql-block"><b> 和晓玲在长春的街头走一走,喔哦! </b></p> <p class="ql-block"><b>  此刻,赵雷的歌曲——成都,在我耳边想起:“和你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喔哦………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b></p><p class="ql-block"><b> 长春,带不走的,只有你!</b></p> <p class="ql-block"><b>  我和晓玲在长春的三天,天公作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b></p><p class="ql-block"><b> 树已吐绿,</b></p> <p class="ql-block"><b>  花正含苞绽放。</b></p> <p class="ql-block"><b>  三天的故地重游,是一次怀旧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吃得可口,</b></p> <p class="ql-block"><b>  住的舒适,</b></p> <p class="ql-block"><b>  行的悠闲。</b></p> <p class="ql-block"><b>  感谢晓玲的全程付出:订票、订酒店、出行导航。让我享受了一次真正身心放松的温故之旅,了却了多年回校、回长春的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列车驶离了长春站。</b></p><p class="ql-block"><b> “……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昨天在记忆里生根发芽……滴滴嗒嗒的秒针,却留不住一个黄昏……那一句再见,有太多的放不下……”</b></p><p class="ql-block"><b> 高进的那首略带伤感的“怀念青春”,随着列车驶离站台的渐行渐远,在我耳边想起……</b></p><p class="ql-block"><b> 长春,带不走的,只有你!</b></p> <p class="ql-block"><b>  在《光阴的故事》这首歌中,回首青春,回顾过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