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孝感篇

赵雪

荆楚大地——湖北,位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心,山川秀丽、水网密布、沃野千里、物产丰饶,且开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div>  对我来说,更有一层心结:小时候父亲说过,他在战争时所在的老部队——第十五军从朝鲜回国后就驻扎于此。因而到湖北对于我还有不同于一般旅游的意义。但在父亲离世,我能以全身心和老伴遍游四方时,暂未将湖北排得很优先,似乎老天在给我安排一个最佳的契机……</div> 2020年10月,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美篇的《说说》栏目开设了“抗美援朝的记忆”话题,有大量的人参与讨论,一些参战人员,更多的是参战人员的亲友,通过照片和文字,充填和丰富了这段不容忘怀的历史记忆。我也将父亲的相关情况做了展示。发出后,收获了数百的赞和评论,在此十分感谢大家。其中有和我一样的十五军子弟告知并拉我加入了由上甘岭军人后代组成的微信群——永远的上甘岭。在群中,通过介绍情况,父亲的老战友魏迪仁叔叔的儿子告诉我,老人家还健在,十几年前还打听过我父亲的下落,听到我的消息后非常想与我交谈,告诉我他和我父亲的许多事情。我知道后也很激动,产生了要去看望老人家,面聆教诲的强烈愿望,促动了在春暖花开、万物萌生季节的湖北-孝感之行。 <b>1.英雄前辈</b> <font color="#167efb">  4月23日上午,经魏叔叔次子晓明的引领,在魏家见到了仰慕的魏迪仁叔叔。他们一家热情地迎接了我们。(魏晓明摄)</font> 魏家住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家属院内的一栋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普通居民楼的五楼。家中陈设较朴素,无高档家具等。魏叔叔的书房除书柜外,墙上挂着一些书法家送给他的字画。 魏叔叔已93岁高龄,但身材板正,声若洪钟。据他说,除了眼睛由于清除白内障手术没做好而几近失明,其它没什么基础病,每天都要到外面去活动,五层楼的楼梯要走几个来回。特别是听力好、思维清晰,讲话叙事顺序和逻辑性很强。<div>  魏叔叔是目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唯一的一位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离休老干部。我们到时正好遇到职业学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制作节目到魏老家中采访,于是将二者合而为一,在制作组拍摄下,魏叔叔面对我们夫妇侃侃而谈约一个半小时,精神饱满。</div> <font color="#167efb">在书房。(魏晓明摄)</font> 魏叔叔对我们的叙述主要围绕着他与我父亲“相识、相知”的战友情谊形成的过程,及分开后经历和思绪。 魏叔叔与父亲的相识始于淮海战役期间,当时他们都在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第27旅第81团,淮海战役后1949年1月在河南周口整编为第二野战军4兵团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那段时间父亲是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并在渡江战役前成为政治处宣教股的股长,魏叔叔在135团的二营任文书兼宣传员。他们都是部队的文化干部,有了工作上的衔接。文化干部的劳作并不比一线战斗人员轻松,他们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在行军和战斗的间隙来做。他们要管理和指导宣传队、进行战前战中鼓动和战后的总结庆祝活动,要向新解放区域的百姓宣传政策、安定民心,要向敌方官兵做宣传,瓦解其军心、策动投诚等。用的方法包括文艺节目、组织官兵文娱活动、演讲、喊话、出告示、印小报等,都是父亲从上级领受任务后,组织宣传股和各营的宣传干部落实执行。从渡江前开始,到南线大追歼、解放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剿匪等,他们一直这样分工合作。<div>  1950年底1951年初,15军奉令参加抗美援朝,从贵州赫章水路陆路相接到达河北邢台做入朝准备。父亲组织全团文化干部及指导员对部队进行出国作战的动员。</div> 15军在1951年2月入朝,首先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7月,魏叔叔到135团2营机枪连任指导员,黄继光就是在这时补充到了这个营6连任通讯员。三个月后魏叔叔又被调到宣教股,与父亲工作生活在一起,他俩的紧密互动和相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他总说我父亲“即是军人,也是文人”,在工作中对他帮助很大。 他们在一起并肩作战时间不算太长。1952年4月,就是15军进入包括上甘岭地区在内的三八线附近战线接防时,父亲上调到45师师部任秘书科科长,他们就又分开了。但都在不同岗位上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并成为立功受奖人员。后又随全师到朝鲜东海岸进行防登陆守备作战。<div>  1953年3月,15军选送17名政工干部回国学习深造,我父亲和魏叔叔都在其中,他俩又在一起,成了同学。他们进入的是设在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政治干部学校,一年后,该校又与第六政治干部学校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他俩虽由于职级不同,分属于不同的学员队,但可以经常见面交流。</div><div> 1955年学业结束时,这17名来自15军的学员中,我父亲留校任教,包括魏叔叔在内的其他16人全部回到了老部队(1954年15军从朝鲜回国后,驻于湖北和河南的一些地方,军部在孝感),自此天各一方。我父亲也于1958年转业至内蒙古,其后几十年由于政治运动等各种因素,双方无法通信联系,至2018年我父亲离世,他们再未谋面,至为遗憾。</div><div> 魏叔叔对我父亲始终挂怀。他形容战友情是“情深似海”,离休后曾打听到哪位战友在哪,就去会面,也曾找过我父亲未果。此次见到我们,非常兴奋,对我们讲述他与我父亲相处、相知的全过程,那种对战友的深深思念、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让儿子晓明精心地安排我们的行程,走时还送我们到车站,让我极为感动!</div> 魏叔叔还将他的回忆录《往事50年》和他的长公子晓群根据回忆录手绘的连环画册《我是一个兵》送给我。书中用语质朴、无多修饰,以讲一个一个具体故事的叙事方式反映了老人家看似平常,却多彩又辉煌的一生。 魏迪仁叔叔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壁山县(现重庆市壁山区)。幼时家中贫穷、颠沛流离。父母和哥嫂节衣缩食,才供他上了两年小学,后只能辍学去给人放牛、学木工等维生。看到日军对大后方轰炸的惨状,于是报名参军抗日,因身体瘦弱,未能参加远征军,留在重庆卫戍司令部当了一名通讯兵。抗战胜利后不愿参加内战而逃亡,后又被抓入国民党军队。1948年在河南被解放军解放后坚决留下,成为解放军的一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他加入的部队就是当时的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27旅81团,即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45师135团。他其后的人生经历也与这支英雄部队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那时起他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解放大西南、贵州剿匪,一直到抗美援朝。从战士、文书、文化教员、指导员到宣教干事,岗位数变,勇敢作战、积极工作,荣立三次三等功。<div>  他在军中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普及、政治教育、战地动员、战迹报道、协助军外来的记者和文化人的工作等,事务繁杂又必须亲力亲为。他积极学习,克服文化底子薄的劣势,优秀地完成各项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div> 135团是上甘岭战役的核心主力之一,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是志愿军中唯一全团立集体功的单位。涌现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等22名战斗英雄。而孙占元、牛保才等英雄的事迹正是魏叔叔最先向上级报告的。黄继光的事迹也是由他向来部队的军报记者麦斯讲述后,麦斯写了《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长诗后,由军报传向全军、全国。 在与魏叔叔的交谈中,自然也谈到了从上世纪末起,在网络上时起时伏的关于“黄继光唯一照片(一张模糊的遗体照)”一事。魏叔叔明确地说,当时135团的照相机就在他手上,他未拍过,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再拍到这样的照片,因而这件事不属实。他也曾向一些部门反映过。 在朝鲜战场,他经常到一线连队,与官兵同甘共苦。在第五次战役中,打过三八线以后,推进速度快,而补给线又被切断,他们经历了多日的断粮。 当时南朝鲜百姓逃离前都在地窖中藏有粮食,但官兵们坚决执行“不拿朝鲜人民一针一线”的纪律,又不能坐以待毙,开动脑筋想办法,采集野菜树叶等,使自己得以生存并保持基本行动能力。 而当后方兵站的官兵,冒着炮火和轰炸,付出巨大的劳动甚至牺牲,将国内支援的炒面和牛肉罐头送到前方,使得(一段时间内)每个战士每天可分到一个重250克的罐头时,他们感觉到在野菜里拌些炒面和罐头,吃起来真香。 多么朴实的情感,多么可爱的人!<div>  这使我联想到我在干旱、半干旱区做植物相关研究多年。有许多种耐旱植物,它们在极为干旱的不利环境中通过缩小地上部分枝叶系统减少对水分的消耗,提高现有水分利用效率,来抵抗恶劣环境,保持生存。有的还将地下根系尽可能扩展,为生长储备能量和物质。当降水来临时,它们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迅速展枝放叶、开花结果,实现生命的传承和传播。</div><div> 我们的志愿军官兵就像这些耐旱植物一样,在暂处下风、供应中断时,在以顽强的毅力忍耐的同时,不退缩、不抱怨,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而解决方案中从不包括盗抢老百姓的物资。当历尽艰难获得哪怕一点的供应改善时,他们知足、珍惜,对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后勤部队的付出感恩,并将这种感恩迅速转化为进一步打击敌人的强大动力。</div><div> 这只有我们的军队才能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无论逆境顺境均能屹立不倒并不断获胜的因素众多,但在战争物资的筹集和供应保障方面,能够灵活机动、随分随合,独立自主解决,而又严守纪律、不伤及民众,是其区别于其对手的重要特征。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一个个被分隔开的根据地、大小战斗单元直到游击队武工队,都需要自主解决供应,相互之间物质接济极少,更缺乏统一调配,但却有统一的目标、钢铁的意志和纪律,使之能够在强敌林立中得到生存与发展,获得人民的信任更犹如植物根系深扎于土壤中。而当根据地连片、部队组成大兵团时,又能及时组织相应规模供应,保证大的作战行动。如淮海战役的百万推小车的民工,进军西藏的“补给重于作战”、修通川藏、青藏公路等。抗美援朝更是全国全民动员支援志愿军,后勤部队冒着轰炸和炮火付出巨大牺牲将这些支援物资送往第一线。军事作战、政治工作、后勤保障三者密不可分,都对胜利做出了辉煌的贡献。在继承传统、讲述历史中,不应对任何一方给与有意无意的忽略。</div><div> 在当年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中,也出现过少数无良资本家以次充好,包括无消毒的急救用品药品、变质食品等,造成非战斗伤害。我父亲也是受害者,他正是在朝鲜战场吃了因掺有不洁原料、已变质的罐头导致腹泻,其后几十年间对牛肉及其制品过敏。与前线英雄和广大民众相比,凸显出这些罪人的可恶、可恨和可杀。</div> 1955年魏叔叔从第二政治学校毕业,回到原部队45师,直到1978年转业,虽职务逐级提升,但始终未离开政治宣传教育的岗位。此期间,政治运动不断、口号与方向多变,政治工作很难做。魏叔叔也是小心谨慎,不失原则、不走极端,尽自己所能维护部队稳定。对战争年代牺牲战友的亲属都给与关照,特别是对黄继光的母亲,当自己母亲一样照顾和探望,与黄家结成了50年的深厚情谊。 <font color="#167efb">与黄继光母亲在一起,前右为魏迪仁。照片引自《往事50年》</font> 最感人的还是魏叔叔对患病妻子的不离不弃。1956年,魏叔叔与张筱湖结婚。几年后妻子患了精神分裂症,魏叔叔给与了无微不至的照料。携妻到各地寻医问药,陪着她说话、运动。妻子数次走失,都在他决不放弃,和大家帮助下找回。曾有人劝他与妻子离婚,甚至有领导认为他照顾妻子会对工作带来影响,两次专门派党委委员与他谈话劝离。但他说夫妻之间的爱是命中注定的,不能躲避,人如果没有良心,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他宁可不升职,也不能放弃妻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张筱湖的病情长时间趋于稳定,直到76岁时辞世。 <font color="#167efb">照片引自李瑞的美篇《45师魏科长讲述上甘岭战役》</font> 1978年,魏叔叔离开了军队,转业到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988年在学院领导岗位上离休。在校期间和离休之后,常在各种场合宣讲革命传统,弘扬中华忠孝文化。2011年9月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湖北省道德模范。 离休后的魏叔叔,十分看重亲情、爱情、友情、战友情。了解到哪位老战友生活在哪里,不远千里万里也要去看望。他为人和善,处事达观。对90多年人生中的各种艰辛、波折淡然处之,总说自己与很多战友、亲朋相比,已是“一帆风顺”。他的三位公子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事业有成。目前他与二公子魏晓明共同生活。子、媳和孙辈们对他孝顺有加,其乐融融。 <font color="#167efb">家中墙上挂满五好文明家庭的标识。</font> 魏迪仁老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厚重的人,一个光芒照人又如父母般和蔼可亲的人。<div>  祝愿老人家及所有健在的前辈英雄们都长寿、康健、平安!</div> <b>2.王牌利剑</b>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军的前身正是父亲和魏叔叔当年所在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第十五军。因而此次孝感之行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参观空降兵军军史馆。<div>  军史馆坐落于空降兵军军部大院内,是一座四层的大楼,其中展厅有三层。目前还没有对社会开放。参观需预约批准。魏迪仁叔叔是该馆的重要联系讲解人和文物提供者,经他沟通,我们参观十分便利,得到馆方专人讲解。</div><div> 军史馆以图片、模型、文物、实物和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生动展示了十五军-空降兵军80年的辉煌历程。</div> <font color="#167efb">庄严、威武的大厅。</font> 军史馆第一、二层展示的是十五军从最初成立到1961年改编为空降军之前的历史,以战争年代、战史为核心。 <font color="#167efb">这张表简明地显示了十五军的历史沿革。</font><div><br></div> 十五军的历史最早是从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挺进敌后,在太行山区建立正太(秦赖)游击支队开始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太行、冀南和豫北发展出了多个游击支队、独立团、营等地方部队。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这些部队组成太行军区。<div>  1947年8月,在解放战争中,太行军区部队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div><div> 1949年2月,在河南周口,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div><div> 1951年2月,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入朝参战,1954年回国。</div><div> 我父亲于1945年7月在河北武安加入部队,1953年3月回国学习,同时离开十五军。参加了十五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的全部重大战役。</div> 在抗日战争中成立的各游击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战、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等多个战斗。建立和巩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是十五军从区域性地方兵团向野战正规兵团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从1947年战略反攻开始,经历了挺进豫西、解放洛阳、解放郑州、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等重大战役和军事政治行动。成为一支屡建战功的劲旅。 <font color="#167efb">这个洛阳战役中的司号兵塑像全部用子弹壳排成。</font> <font color="#167efb">渡江战役雕塑</font> 1952年2月,十五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守备。其中特别是上甘岭战役是十五军的成名之战,震惊中外,打出了军威国威,涌现出了许多特级和一级战斗英雄,形成了“上甘岭精神”,并成为以后十五军-空降兵军的军魂。 <font color="#167efb">上甘岭战役参战情况及战斗英雄名单</font> <font color="#167efb">1:1制作的仿坑道实景。参观者可以体验上甘岭坑道守卫作战的艰险。从石缝中接水、八人分吃一个苹果等感人事迹都用雕塑展现出来。</font> <font color="#167efb">用声、光、电技术手段展示上甘岭前线战斗的宏观场景</font> <font color="#167efb">朝鲜三八线上的指示牌和当时报道战事的报刊</font> <font color="#167efb">入朝时使用的武器</font> 1954年5月,十五军从朝鲜回国,重新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军部驻孝感,各师分驻于豫鄂的几个地区。1954年到1961年七年间仍以步兵军参与和平时期的国防与经济建设。 十五军最早的(正太游击支队)司令员和首任军长秦基伟将军将他1955年获中将军衔的将军服、军衔标志,所获得的勋章、纪念章,还有战争时期最喜欢的照相机等都捐给了军史馆。魏迪仁叔叔和其他很多前辈也做了这样的捐赠。这也给了我启示:父亲也留下了很多勋章等文物,军史馆可能是它们最适宜的保存地。 基于上甘岭的重大功绩,1961年,十五军被空军选中,改建为中国唯一的空降军。军史馆第四层展示的就是从那时起至今的发展经历。这一层目前禁止拍照和摄像,但展示内容和运用的展览手段也是十分丰富的。<div>  这60年间,军的名称从空降兵十五军到空降兵十五集团军,再到空降兵军。作为独一无二的特殊军种,历经数次裁军整编,不仅始终保留下来,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迭次更新换代,提升能力。从开始时单纯的伞降步兵,已发展为具有多个兵种、几十个专业的合成现代化攻击型快速反映部队,甚至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都可空降。展厅中有一面墙,是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显示空降兵军的训练和保障基地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哪个方向有事,都可在第一时间将兵力投送到任务区。</div><div> 同时,无论怎么发展、提升,上甘岭精神、黄继光精神始终不变,激励着一代代官兵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奉献。在1998年抗洪和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行动中的表现,得到上上下下的称赞证明了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有着专业技能,能够在特殊环境下守护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全的王牌利剑!</div> <font color="#167efb">“我们是蓝天的儿女,我们是大地的士兵……”空降兵军军歌</font> <font color="#167efb">感谢陪伴我们参观的魏晓明和讲解员!</font> <b>3.孝感动天</b> <p class="ql-block">  孝感地处湖北省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之东。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p> 孝感博物馆新馆位于孝感东部新区,孝感文化中心C坐。馆内共四层,展厅主要在二、三层,有四个基本陈列,分别为“孝感文明史” “窑火陶韵”“红色征程” “孝感动天”,向参观者展示孝感发展的历史脉络。 <font color="#167efb">前厅。巨型圆柱状影壁浮雕上,巨大的“孝”字凸显了城市特色。</font> 孝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活繁衍,留下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叶家庙遗址发现的氏族公共墓葬。 <font color="#167efb">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型图,直观、易懂。</font> <font color="#167efb">孝感得名之始,在公元924年,五代后唐时期。</font> “窑火陶韵”以模拟窑火及摆列成品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湖北民间窑址汉川马口窑陶器的文化内涵。展览陈列形式新颖,气氛热烈。 “红色征程”主要陈列内容为发生在孝感境内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以及孝感籍的著名革命人物。 <font color="#167efb">建国前在孝感地区从事过革命活动并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李先念、陶铸、徐海东、刘华清、郭述申。</font> <font color="#167efb">孝感籍的开国将军</font> 我们到的这天,孝感博物馆的“孝感动天”陈列未开。但这已无关宏旨,孝感作为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动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市魂。集中显示孝文化的地标性景区是——董永公园。 <font color="#167efb">公园前门。门内两侧有巨幅大字“爱心传万世 孝德铸千秋”(魏晓明摄)</font> <font color="#167efb">“二十四孝图”长廊,排列着传统二十四孝图的浮雕</font> 浮雕的第一幅即是讲舜因至孝而感天动地,“嗣尧登位”的故事。不过,二十四孝中多是因孝而感动神灵的事,在今天的语境下,其教化功能是无法期待的。更何况还有像“郭巨埋儿”这样有悖人类甚至生物本性的糟粕性内容。作为曾出现过的传统让人们了解一下还行,但真正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还需有新的东西。 <font color="#167efb">孝文化陈列馆</font>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孝文化中长久流传的核心内容。为纪念董永而设的董永祠,处于公园的中心位置,门前有董永和七仙女的塑像。 <font color="#167efb">董永祠中用连环蜡像画的形式展现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情节</font> <font color="#167efb">有七位上天下凡的仙女塑像的“瑶池仙境”</font> <font color="#167efb">立在龟背上的董永碑。</font> 新编的孝经(上)和廉经(下),用现代的用语诠释传统孝、廉道德文化。 公园中楼、亭、廊、碑与湖和绿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体验孝文化的同时,也是市民休憩的良好场所。 新整修的槐荫河(从董永故事取名)湿地公园,与高铁线路及新市区楼群交相辉映,环境优美。 忠与孝是中华传统道德观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两大重要支柱。<div>  十五军-空降兵军在80年的历程中,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信仰、忠于人民、忠于战友之情和亲情,不畏艰难、勇于牺牲,是“忠”的典范。</div><div> 我看到和听到的我们的父辈在离开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战场后,用各种方式弥补对父母的“亏欠”,并积极关照牺牲战友的父母,为我们做出榜样。在上甘岭后人群中,大家不仅照顾自己的父母,还关心和看望健在的前辈英雄、祭奠烈士、协助寻找烈士亲人,整理和宣传父辈的文物与事迹,等等。这一切又都是孝文化内涵的延伸。</div><div> 忠孝兼备的十五军-空降兵军与中国孝文化之乡相遇、相谐,使孝感这座城市熠熠生辉。军部和军史馆的存在也使孝感成为我们这些上甘岭军人后代心心相牵的又一圣地!</div> <font color="#167efb">(文中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作者夫妇拍摄)</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