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做孩子(儿童)很久了,但依然可以走近儿童,认识发现儿童,理解儿童,发展成就儿童。”这是王维审老师的理念,是《儿童立场》的理念,也是我阅读本书后最大的感触收获。</p><p class="ql-block"> 走近儿童,需要我们放下为人师为人父母的身段架子,就像我们常说的把自己蹲成蘑菇,蹲下身来,平等真诚的和儿童相处。</p> <p class="ql-block">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强调“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的愚蠢和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而认识和发现儿童需要回到原来的意义和本质上去,所谓原初的意义和本质,就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质。我们常说,儿童的天性就是“游戏”,是“不停地好奇”,“不停地探索”,是“心大梦想多”。这也正像成老师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学习方式”,“儿童就是自由者,探索者,游戏者,因而他们应当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却是“儿童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可被开发者,他们的天职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训练,是需要无限度保护或是无限度管制的。”试想,有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怎能不导致很多儿童出现问题?就像我们所遇到的班级中的小A、小B、小C,就像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中的颜子悠……如果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就不会制造出很多“全民焦虑”下的“儿童焦虑”。</p> <p class="ql-block"> 就像美国戴维.埃尔金德博士所说:“如今的孩子被迫而毫无准备地成了压力的牺牲品……儿童的忙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日历忙碌,一种是钟表忙碌……这样,儿童在忙碌中造成了童年恐慌,最终童年消逝。”也记得很久之前读过的那本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至今记忆犹新。“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同样,我们毁掉的也不是我们做憎恶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每个人都深深地热爱着童年,可我们正在毁掉儿童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成老师在书中说我们对儿童很熟悉,因为我们曾经是儿童,曾经有过自己的童年生活,但是成年人,包括老师,常常忘掉自己的儿童生活,常常忘掉自己是从儿童走过来的,我们似乎对儿童很熟悉,其实又非常陌生,姑且把这个叫做熟悉的陌生,或者陌生的熟悉。文中“鲜奶油蛋糕”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和触动。如果故事中的母亲不了解儿童的天性,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绝对做不出如此温婉得体的处理,可能会简单粗暴的对孩子进行批评。看来“儿童学问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一门真学问,一门深学问,一门最难做的学问。”要想研究这门学问,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 当然,在站稳立场,重新认识发现儿童之后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解放儿童天性,解开那些束缚儿童的过早过高过多过急的绳索,保护儿童异想天开的天性和创新的欲望,避免“期望太切”和“揠苗助长”。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做一个小孩,“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尤其是作为父母师长,一定不能忘了自己曾经的童年体验,应当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正视、觉察、反思进而改进如今不当的教育行为。</p><p class="ql-block"> 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小孩的队伍里去体验而后才能为小孩除苦造福。”换言之,我们要有童心,怀有童心去走近儿童的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进而帮助发展儿童。做童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以一双不老的童眼,一颗不老的童心,看见儿童,发现儿童,成为儿童,成长儿童之时,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是美的,教育也会是更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