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我的故乡:乐山市杨村铺煤矿。它坐落于峨眉山市龙池镇杨柳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四面青山环抱的美丽矿山。它有一个简洁的名字:杨煤。<br> 杨煤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建成投产,年产量10-15万吨。附属有矸砖厂、水泥厂。它有医院、学校、电影院等就像一个小社会。鼎盛时期矿工和家属子弟有3000-4000人。<br> 杨煤于2003年实施政策性破产转制,全矿全民所有制和大集体职工都买断工龄转变身份。<br>杨煤转制后,被民营企业“四川蓝雁集团公司”收购。更名为:峨眉山四川蓝雁杨村铺煤业有限公司。<br> 转制的“四川蓝雁杨村铺煤业有限公司”,在经营13年后,终因企业规模小、煤炭地质构造复杂等因素,于2016年12月按峨眉山市政府关闭退出政策,实施永久性关闭。<br> 杨村铺煤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奋斗历程,于2016年12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标志着杨煤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前的繁华变成了今天永久性的封井关闭 ,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br> 关闭了一个矿山,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一个绿水青山的新杨煤社区。<br> 我在1988年工作调动离开了杨煤,离开了故乡已经33年了。无论是在海南工作的10年,北京工作的3年,还是乐山工作的20年直至退休。我最为牵挂的,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杨煤。<br>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故乡是什么? 故乡就是我们年少时总想逃离的地方,是我们老年时天天想回去,可能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即使永远回不去也依旧是故乡的那个地方。<br> 杨煤就是那个点,是生我、养我,有着我童年回忆的,即使永远回不去,也依旧是故乡的那个地方。</p><p><br><b> 杨煤是我们父母辈 洒下了热血和汗水,艰苦创业的地方。<br> 杨煤是我生命的摇篮,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br> 杨煤是有着我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br> ……</b></p><p><b><br> 我记得杨煤井口闪烁的矿灯灯光。<br> 我记得回车坝排成长龙等待装煤的汽车。<br> 我记得左沟、右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br> 我记得灯光球场的篮球比赛, 冠军永远是机修车间队。<br> 我记得老鹰坡我和小伙伴下河游泳的地方。<br> 我记得 看坝坝电影时拿凳子占位的情形。</b><br> ……<br> 曾经的繁华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成为过去,但留在我心里的这些永远也不会忘记。<br> 在杨煤矿井永久关停4年后的今天(5月4日),我有幸同马犇、程振东、王艺春、闵素华、周丽、代丽萍、吴友刚、刘平,我们杨煤子弟校高中79级的九个同班同学一起踏上回乡探访之路。<br> 我离开杨煤已33年,离开时我们是青春年少、回来时我们已是头发花白的退休老年。<br> 回到杨煤,天空下着小雨,我们走在矿区小路上,听不到机器的轰鸣,看不到忙碌的人们。<br> 在左沟矿部仍然留着的几栋残垣断壁的职工宿舍,久无人居住,毫无生活的气息。地面长满了青苔,处处是荒草菁菁,一片悲凉。<br> 我们行进途中,每经过一处建筑和破败的门墙,就好像是在聆听它们在述说那过去的事情:</p></h3> <h3> 图1 ▲、杨煤矸砖厂,没有屋顶的隧道窑厂房。</h3> <h3> 图2▲、建立于70年代的矸砖厂“高烟筒”。在风雨中屹立了40多年。这是杨煤标志性的建筑。每一个杨煤人从外地乘车回家,当汽车行驶到土地关的山顶上,就能看见这个“高烟筒”。大家都会在心里说: 哦快到家了。</h3> <h3> 图3▲ 、坐落在四面青山环抱中的职工家属宿舍区。</h3> <h3> 图4▲ 、同学们在杨煤行政办公楼前合影。行政办公楼是每一个年轻人做梦都想在这里上班的地方 ,当时在办公室上班工作,是一个很有面子的事情。</h3> <h3> 图5▲、 一把铁索锁住了锈迹斑斑的采煤车间铁门,也锁住了满园的杂草。我曾经在这里做了两年的统计工作。此情此景,一声叹息!</h3> <h3> 图6▲ 、职工食堂的墙体早已发黄发黑,站在这熟悉的大门前,好像又闻到了食堂的饭菜香。怀念食堂里2两一个的大馒头,怀念那个特色名菜“蒸肘子”,那真是香啊!</h3> <h3><p> 图7▲ 、被四周树木和杂草包围的建筑“大礼堂”。大礼堂是召开全矿职工代表大会的地方,也是放映电影和举行各种文艺表演的地方。这栋承载许多回忆的“大礼堂”,就这样安详宁静的卧在四面青山之中。</p><br></h3> <h3> 图8▲、 廊桥还在,铁轨道已被杂草淹没,只有依然矗立的大煤仓,还在努力证明当时的繁忙。</h3> <h3> 图9▲ 、男浴室。墙面已脱落,门前长满杂草。当年矿工们在这里洗尽一身疲惫,再出发。</h3> <h3> 图10▲、 班前会议会址。矿工们在下井前,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在这里召开上班前的会议。主要是由车间主任、班组长安排布置工作,并讲解安全注意事项等。现在是只见会议室,不见参会人。</h3> <h3> 图11▲、 被永久封闭的矿井井口。2016年12月,杨煤矿井永久性封闭,标志着杨煤矿一个时代的终结。从此以后,我们再不见井口闪烁的矿灯,再不见繁忙进出的矿机车…..</h3> <h3> 图12▲、 这栋米黄色的建筑,是当时杨煤最好的家属宿舍楼之一。我家原来就住在第2单元4楼1号。这里记载着我的成长,我的生活。2003年杨煤政策性破产,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全部都离开了杨村铺煤矿,就把房子转卖给了别人。</h3> <h3> 图13▲、 家属区的住宿楼房,见证了矿区人的成长和离开。杨煤矿井永久关闭后,很多人没有了工作都搬走了,留下的主要是老人。估计是下雨的缘故,我没有看到一个行人,偌大的家属区显得冷冷清清。</h3> 我的母校:杨村铺煤矿子弟学校,已在2018年因建设规划需要,教学楼已经被拆除了,我没有留下学校图片,非常遗憾。<br> 我在母校完成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这里有我们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欢声笑语。<div><br>当我站在原校址前面的广场上:</div><div>“ 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的广播声音好像又在耳边响起。<br> 仿佛又看到班主任李东升老师,教语文的林锋老师,教物理的林克敬老师站在讲台上的身影。<br> 我感恩母校!<br> 我感恩母校的全体老师!<br> 感恩你们教导我成长!<div> 虽然我们现实的母校已拆除消失了,而我们心中的母校——还屹立着,将永远屹立在所有杨煤子弟校学子心中!<br><div><br></div></div></div> <h3> 结束了一天的探访,我再次回望着这片生我、养我的,有着我童年回忆的这个地方。我依然爱着这片土地,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的青春岁月全部留在了这里,杨煤美好岁月的日子,早已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永远!<br> 郑友林<br> 2021年5月4日<b></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