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育路上一盏遥远的灯 </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润泽</h3> <h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著作,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从教材处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教师计划、教师日志、劳动教育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书中,作者的辞藻谈不上多么华丽,但其描绘的教育理念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我而言,作者所描绘这种诗情画意之间,有几分世外桃源的超脱之美,像是我教育路上的一盏遥远的灯,能够指引我前行,却可望而不可即。<br><br></h1><h1><b>一、被放错领域的孩子:能够改变教师理念,难以改善教师工作现状</b></h1><div><br><h1>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书中写道,有些孩子在一年级就会出现落伍的情况,到二、三年级的时候更难跟上其他的同学,这是因为他呆在了一个与他自身能力并不匹配的领域——脑力劳动领域。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让我非常触动,我们当下所实施的教育是对孩子从小开始脑力劳动的一种考验,即使现在的中考会将体育成绩纳入到中考总分数当中,但其占比是非常小的,而在高考中,体力劳动的能力完全不被纳入到评分当中(除去考取体育相关的专业),这其实对一些并不适合该领域生活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h1><h1> 在我的实习生涯中,我曾太多次听到一线教师对自己班级后进生的抱怨,很多老师都期待着自己班级里的后进生、特殊学生能够转学到别的学校或班级中去,也常常会有老师羡慕某个班级的后进生或者特殊学生转离班级,而且一线教师常常会抱怨自己在分班时,为什么会分到这样的孩子。这是现实的,且是真实的,在脱离理论之外的现实教学管理中,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去摊上特殊的孩子。或许“摊上”这个词用的非常刺眼,但是对真正的一线教师来说,一个特殊的孩子,需要他们花费比其他孩子多数倍的精力去照顾、管理。</h1><h1> 但如果想着这些孩子本来就是被放错了领域,他们对脑力劳动可能不是非常的擅长,但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改善教师对后进生、特殊学生的看法,但事实上并不能真正的改变教师所面对的困难情况。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教育现状,就是要在每个班级之间比拼成绩,在学校之间比拼成绩,一个后进生或者特殊孩子能够让教师自身的业绩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影响教师自己的职称评比、奖金发放,从而印象教师自身的生存状况。与我个人而言,我会坚守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创造的那一个美好的观念,但很难改变当下真实的教育情况。<br></h1></div><div><br></div><h1><b>二、分层式任务训练:能够提升学生成就感,难以适应一致性的考核方式</b></h1><h1><br>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能力的学生完成整个语言的创造性作业,如写作文,而比较薄弱的学生,被要求写其中的一个片段。<br></h1><h1>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想与教育理念,正如我国古代大贤孔子所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等级的作业任务,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获得相对应的学习成就感,不会因为任务难度与自己的水平不匹配而产生较大的落差感和无力感,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但其中也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分层式任务训练除了会大大增加教师自身的工作量以外,这种因划分层次而获得的学习成就感,在一致性的考试时,往往会被打击得灰飞烟灭。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往小了看,学校的小、大考试如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都是一致性的试卷,所有的学生获得的试题是相同的。往大了看,在孩子们未来会碰到的中考、高考中,并不会因为孩子的水平不同,而给予不同水平的试卷。这种分层次的任务要求,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眼前的学习成就感,但是对孩子未来如何通过社会一致性的考核,并没有给出长远的计划。<br> 对我来说,在我的课堂中,我尝试过按照学生的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的确能够有效地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与目标,但也会出现别的小组的同学的任务与目标,该小组的同学很难真正的吸收与把握的情况。正如分层次的作业要求,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否真正有利,还需要进一步思考。</h1><div><br></div><div><br><h1><b>三、阅读提升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学生很重要,但阅读并非是万能药</b></h1></div><div><br><h1>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要让学生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够改变“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并且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注重外在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喜欢上学习,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学中所讲的提升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br></h1><h1>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我攻读师范教育之后的一个暑假,我在一个初中补习班里做兼职,虽然初中有别于小学,但我认为教育是相通的,重要的是教育本身,而非教育的知识内容。我其中一个学生叫陈彦翰,成绩在年级段的三四百名,属于倒数的位置。他对很多最基础的知识都不能很好得掌握,我主要对他进行鼓励式教学。我就给先他做一份综合试卷,再将综合试卷里的每一个知识点展开分析,然后让他单纯的背知识点,再听写,每天结束都告诉他今天他学会并且理解了哪些知识,让他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鼓励他他知道的。一个月的学习下来,150分的科学卷从开始的五六十分到九十来分,让他渐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br> 我觉得,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单纯的知识学习,不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知识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一方趋于良好,另一方很大几率能较快的得到提升。而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对学科本身,我觉得还有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有较好的的个人人格魅力,能让学生喜欢上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br> 苏霍姆林斯基期待学生们能够广泛地阅读,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当下教育现状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是否有时间真正地通过阅读来提升学习兴趣,有待考证。学生每天需要听、说、读、写各课的作业已经非常多,对学生来说,已经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再加上阅读额外的课外内容,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h1> </div><h1>————————<br>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认为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细细品读,收获颇丰,其中的大多数观点需要我在未来的学习生涯、教学生涯中慢慢消化和体会,但其中的几个观点 与我现实生活中的体会有所冲突,期待能够得到指点。<br> 与我而言,我非常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充满魅力的教学世界,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为之努力,虽然这个世界可能像教育路上一盏遥远的灯,难以到达、触摸。</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