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品十三花”是陕西东府宴席大菜一绝,素有“大荔满汉全席”之称。品和碗不同,品指比碗大,比汤盆小的容器,用于盛汤菜。“九品十三花”是九道热菜十三碟凉菜,融合了四方汉人的素食,四方胡人的荤食,四方夷人的海食。所以到了大荔不吃“九品十三花”,可以说是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焦长顺和钱正魁是这次“插队五十三年,同庆七十生日”活动的组织者,五月九日中午将安排大家在大荔县最正宗的地方品尝“九品十三花”。这顿饭是集体生日宴,意义不一般。为了这一顿能吃好,他俩忙活了好长时间,最后订在朝邑一饭庄,这地界离下午要去游览的丰图义仓不远,正好顺路。</p><p class="ql-block"> 我跟长顺说,去人民大会堂吃国宴还有不满意的,说量太少没吃饱。现在老同学整天东游西逛,隔三差五要聚会,嘴刁的很。“九品十三花”,吃的是名气,仪式感强,有几个菜经看不经尝。到时候有人说两句闲话你俩也不必在意,反正同学之间是不打不骂不热闹。真正要注意的是食材新鲜,干净卫生。</p> <p class="ql-block"> “九品十三花"的十三道凉菜。</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穿红衣者是焦长顺,穿蓝衣者是钱正魁,大荔行的两位组织者,一对“双色球”。这张照片是2021年三月去山东水泊梁山时和校友一起拍的。</p> <p class="ql-block"> “九品十三花”的九道热菜。</p> <p class="ql-block"> 大荔的“九品十三花"相传是两宜镇高明村一户农民儿子结婚,却因日子清贫,为摆席发愁。村里有位擅长烹调的农妇得知后,提议用自家生产的各种蔬菜和家禽做原料,后制作出十三道凉菜和九碗热菜。客人吃了赞不绝口,便问这有什么说法,农妇急中生智,说这叫“九碗十三花”。“九碗”代表长长久久,“十三花”代表娶了像鲜花一样美的媳妇。</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荔有名的酒楼把高明原生态的“九碗十三花”引进县城,让食客品尝到具有农村大众特色而又不失大雅的美味,后经不断追求和挖掘,将黄土旱塬饮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大荔籍的工友告诉我,这席菜火起来,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他是土生土长的同州娃,从小就没听说过什么“九品十三花”。</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有150名同学插队落户在高明,热爱生活写过《壮行的饺子》,描述过吃麸皮小葱馅饺子的事;孙卓写过《曹家洼插队二三事》,叙述过男生偷吃油泼面的事,没见谁写过"九品十三花”。当年下乡没吃过,这次重返第二故乡,许多人也可能是第一次吃,长顺和正魁这个安排有创意,有内涵,品尝过后定会让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高明版的"九品十三花”凉菜。</p> <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上讲 “九品十三花”距今己有600年的历史,最正宗的是大荔县朝邑镇永恒十三花,和民间传说有点不一样,百度将菜品的历史拉长了几百年。钱正魁下乡被招出来,就在大荔县饮食公司工作,在什么地方品尝“九品十三花”最合适,让只吃一次的老同学能记一辈子呢?钱正魁反复排比,这个点就是最后精心选定的。</p><p class="ql-block"> 都说大荔人粗犷豪放,但他们制作的“九品十三花”十分精细。上菜也非常讲究,先上九盘茶点,四盘干果,四盘水果,中间一盘甜点。茶点摆出四方形,称之为“四季来财”,“事事如意”,甜点上必须点上红点,寓意喜星高照,步步高升。然后上十三个凉菜,四个荤菜,四个海菜,四个素菜,中间一个正主子。十三道凉菜与之前的九盘茶点拼成的图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四方形。</p><p class="ql-block"> 九个热菜都是大荔的名菜,洪福齐天,柜中缘,烩金门,升官图,酸汤小酥肉,银耳粥,生氽丸子,酸辣肚丝,蜜汁轱辘。“九品十三花"荤素搭配,汤菜较多,也被称为大荔水席。 同州是大荔的旧称。相传当年慈禧太后西奔长安,途经同州府,品尝了“九品十三花”后,赞誉到,“民间享如此美味,同州水席最养人。”</p> <p class="ql-block"> 看看“九品十三花”席面是不是四四方方,时下中间立个蛋是什么意思?到时你问问服务员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上干校时去过大荔,八十年代还坐单位的“北京130”去大荔拉过西瓜。那时没口福,也不知道有“九品十三花”,所以没吃过。</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在渭南红星化工厂工作过的学哥王长安、常希明、任保林一行十余人结伴大荔游,21日中午专门到县城“一家春酒楼”品尝“九品十三花”。这家酒楼是他们上网搜到的,自称正宗地道。</p><p class="ql-block"> 保林兄和我同在凤县插队,都是好吃善品之人。1970年7月,我俩步行100多里路,翻越黑熊岭、柴关岭到留坝张良庙去玩。中午又步行五里路到枣木栏公共食堂品尝陕南饭,三角钱一盘蒜苔炒肉,五分钱一碗菜豆腐,四两粮票一角钱一钵大米饭。我俩共花了八两粮票六角钱,吃的很过瘾。</p><p class="ql-block"> 再说保林兄前年大荔游,当时他看完介绍后发微信在群里说,“九品十三花”起源于西周,发展于秦汉,成熟于盛唐,保留于市肆,延续于民间,距今己有二千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好家伙!比百度所说的六百年,又拉长了一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19年8月20日,老校友们渭南大荔游时在大荔火车站留影。</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8月21日中午品尝“九品十三花”的“一家春酒楼”门面。</p> <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就像最想收到的快递总是最晚到。保林兄一行进门坐好。菜是一道接一道上来,看得眼花缭乱,却没吃出心花怒放,色和形都不缺,总觉得没有想像中的香。这可能都是天花乱坠的广告惹得祸吧!</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保林兄当天在“一家春"拍的“九品十三花”实时照片。</p><p class="ql-block"> 下图也是8月21日动筷子前的实景照片,请各位看仔细了,下节还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 “九品十三花”的主食有手工花卷,千层锅盔夹绿辣子,燕麦面皮和野菜窝窝头等。</p><p class="ql-block"> 大家吃得差不多时,主食端上来了。 服务员告诉他们,最后这个椒叶花卷是一定要吃的,你若不吃说明主人招待不合你意。为了不拂主人之意,他们每人只是掰下一小块,其余的打包带走了。品尝了“九品十三花”,大家总的评价是:形大于实,可能这是第一次尝,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吃。</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和保林兄品尝陕南小吃,一个人花了三角钱就大呼很过瘾。现在一个人掏30元,甚至300元,都不一定吃的满意。现代吃货的思路是好吃你就多吃点,不好吃多少也要吃一点。</p><p class="ql-block">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但愿这次焦长顺和钱正魁挑选的食府能让老同学们吃得满意。</p> <p class="ql-block"> 再看一眼方方正正的十三花吧!愿这次水席办的隆重有情谊,提前祝共同过七十岁生日的老同学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搭磨推碾,这样的场景回去也看不到了。请往下欣赏《同学会》吧!看看同学们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铺路石,任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却夯实了自身的基础,拓展了蜿蜒前行的人生道路……历史肯定不会重蹈履辙,“知青"也不会被历史遗忘,这一名词将永远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下面汇集了68级几个班同学对大荔行的期盼和祝愿,请浏览。我们用青春谱写过无数赞歌,在人生路上留下了无数光辉瞬间!让我们一同回忆青年时代的自己,分享老同学青春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2l年4月22日,666班学哥徐进等人在沪参加全国知青人活动留影。</p> <p class="ql-block"> 大荔范家行》(造势篇)发表后,几天里阅读人数达1496人。学哥“山居秋鸣"说:“首次看到21中68级同学在大荔的下乡经历,感慨!赞叹!”校友蓉蓉说:“阅读了美篇,使我重温到深深的同学情,也非常感谢组织这次活动的同学。再次为你们点赞!”</p><p class="ql-block"> “栀子花”是68级的老同学,1969年我串队到彬县,曾去过他们生产队。在上篇留评中她说:“虽然我不在大荔下乡,而是在彬县北极计家,这次我也报名参加了大荔同学返乡之行。主要是想找寻一下两地不同的乡土人情,虽然对大荔下乡同学所处地理不甚熟悉,但独一无二的符号《西安市二十一中》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祝愿这次大荔之行圆满,感谢活动组织者的辛勤劳作,谢谢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湖北荆州美友“白尊红”对(造势篇)中关于知青恋情的描写十分感兴趣,特留诗:“青葱岁月雅静好,妙龄同窗重逢妙。一生一世爱前行,共享富贵永相邀。”西安美友"深秋枫叶”也赞道:“同学情,下乡情,亲上亲。”</p><p class="ql-block"> 这次大荔行,组织者之一钱正魁和翟美燕是两口子,在上图681班集体照中就有他俩的身影。岁月如丝,共同的插队生活编织了密密的情网;岁月如钩,朦胧的细语会钓起沉入心底的青涩。</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大荔的队伍中一大亮色,就是有十几对知青夫妻结伴同行,他们将在简陋的土屋前回忆青年时代的自己,分享青葱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青春,像素颜质朴,楚楚可人,无需刻意打扮,一样迷人,一样可爱。682班这次要去十几位同学,他们己用青春谱写过无数战歌,这次“花甲青年”将在不忘初心的路上,续写新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群主铁民说:“我们班到大荔下乡的人不少。我虽然下到彬县,但一直想去大荔看看,这次如愿以偿,感到很幸运也很期待。去看看同一教室同窗下乡的地方,去品尝一下‘九品十三花’,去参观一下清代的丰图义仓。预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683班4月30日这张聚会的照片上期发过了,可惜把其中一位同学名字写错了。补上名字容易,补上过去太难,同学之间的那些爱情、亲情与友情,即些磨难,悲恼与痛苦,现在都成了传说。当时觉得有些事太过平淡,现在回忆起来又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这次三班包括在彬县插队的同学也要去大荔看看,在时光的隧道里,将自己心底的抽屉打开。远去的传说,当年互相交替穿插着精彩与枯燥的情节,实地体验后应该是,特别庄严,特别温暖,特别伤感……</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界上,走过,就有痕迹,来过,就是证明!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出色,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精彩!上图是684班在高明葫芦庄一起插队的同学合影,另有一位队友己驾鹤西去,未能在照片中留下身影。</p><p class="ql-block"> 将步入七十岁的同学都懂的,过好自己,照颂好身边的人,就是本事;热爱生活,不断提升自己,就是目标;健康第一,开开心心度余年,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冯建军说:“老知青,己成为湮没在尘世中的历史名词;下乡地,也成了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回去看看,故乡富裕了,我们就更高兴了。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685班同学聚会合影,个个显得那么年轻。时间是一把刀,可以是雕刻刀,也可以是杀猪刀,到底是什么刀,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p><p class="ql-block"> 朱阿丽是很懂生活的一位群主,健身跳舞,上老年大学听课,还爱追剧,业余生活很充实。在她带领下,五班同学也重视过好生命里的每一天,将每个最平凡日子开成花。五班几位同学这次参加活动,将留下芳香让老同学们无限回想。</p> <p class="ql-block"> 王明莉是686班群主,善于把大家拢在一起,班群活动不显山不露水,平稳踏实。这张合影是2017年底拍的,那时明莉还一头乌发,相隔四年,今年三月我们相逢在洪城,她头发己全白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一次历练,从鲜衣怒马到银碗盛雪,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就像李宗盛在歌里唱的:"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你别催,走远的,我不追。”</p><p class="ql-block"> 王明莉在大荔高明插队,队友大都是一个班的,期盼下一次有机会,大家再来一趟《大荔高明行》。</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687班在大荔插队的15名同学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返回第二故乡时照的,时间是2018年9月26日,拍摄地点是丰图义仓闫敬铭塑像前。</p><p class="ql-block"> 我同七班同学交往不多,能认出的就是何建武,他长了个圆圆的月亮脸,一脸佛相。何建武在校群中是位活跃分子,经常在同学圈活动中露面,所以我记住了他。</p><p class="ql-block"> 巧的是这次“插队五十三年,同庆七十生日”活动,除第一站是范家不是高明外,后面的行程参观丰图义仓,游同州湖都和七班四年前路线一样。看来不忘初心,在重走来时路上,老同学们都是心心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玉兔”是689班群的联络人,上图是今年4月她和同在大荔高明公社插队同学的合影。这次活动不巧与“玉兔”江南游日期撞车了!“欲赴江南天涯远,烟雨家人聚。广寒宫外,藤缠玉树,月圆有期。”</p><p class="ql-block"> “玉兔”去江南寻找桂花树了,但九班董玉玲和谢树泰以及在其它地方下乡的两位同学还会如期赴大荔。有美友诗曰“风雨飘摇五十载,情谊伴晨昏,一路同窗得挚醇,不负晚来春。”</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届这一群体值得人们尊敬更在于,他们有过盲从,更有过思考。在共和国灰暗时代,老三届是受极端意识形象毒害最深的一代,也是知识结构有缺陷的一代。但他们勤奋好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很多成员成为改革开放的积极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6810班最新一次班群合影,这其中有日内瓦国际发明大会金奖获得者,有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安市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获得反映了老同学的实力和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 6810班群主任俊明在评点校友文章时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感受到,知青下乡虽苦,但让人回味无穷!尘封的琐事串起来的时候,就是生活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节前听说要聚会,彻夜无眠难入睡,浮想联翩插队事,历历在目总不退。”</p><p class="ql-block"> “潇朗容光寻旧影,迷离尘梦涌心扉,叨叨难尽离别意,重返范家干一杯。”</p><p class="ql-block"> 离大荔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有人真的睡不着了,五十三年前情景多频次浮现。前几天663班学姐周翠婷等在彬县下乡的人,特意到老校址菊花园“人人居”聚会,席间谈的最多的就是范家之行。上图就是聚会时合影,八人中除一名男士外,其余七个人都要去。</p><p class="ql-block"> 正如保林兄诗言:“一别乡情五十年,铅洗年华雪顶颜。往事如烟挥不去,几丝苦难几丝甜。”</p><p class="ql-block"> 《大荔范家行》(寻味篇)后,紧接着就是(归乡篇),将在“插队五十三年,同庆七十生日”活动后推出,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1/05/07)</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1中老校友在丰图义仓闫敬铭塑像前漫步。</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大荔同州湖,也是《大荔范家行》将去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