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小油灯

<p class="ql-block">贰零贰零伍壹叁</p><p class="ql-block">母亲窗台摆花盘</p><p class="ql-block">红花秀清康乃馨</p><p class="ql-block">母亲赏花笑吟吟</p> <p class="ql-block">母亲60岁</p> <p class="ql-block">  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都见过肉墩子,都知道腌猪肉,我们小时候,母亲家里没有冰柜,冬天杀一口大猪二百多斤,杀上一只羊,猪肉卖上一多半,只留下三块猪肉和猪头蹄,父亲在院子里用黄土泥加上大燃(庄稼的碎柴)拌上水和起,底下铺上胡麻柴,把猪肉、羊肉、猪头、猪蹄子、都摞在一起,放在柴禾上面,肉的上面再放很厚的一层胡麻柴,然后把和起的泥用腻铲子摸成一个半圆球,一晚上就冻结实了,那是冬天储存肉最好的办法,母亲说今天过冬至了,要吃点肉,老人们留下的话“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父亲去院里用一根3公分粗的铁棍把肉墩子转边撬动,把肉墩子翻起来,肉很新鲜,上面长着白粼粼的雪毛,我们高兴的看着父亲取出来一块肉抱回家,然后又把肉墩子翻过去把肉扣住,和点泥把底边边摸好。</p><p class="ql-block"> 母亲准备给炖肉了,我们香的嘴里都要流口水了,母亲知道娃娃们不爱吃肥肉,她使劲用菜刀掏这块肉里边的瘦肉(我们叫红肉),父亲说:“看你把一块肉切的七零八落,一点肥肉不吃,有多少红肉了?”母亲才不管这些,她还要把仅有的一块骨头掏出来炖上,锅里的肥肉呲呲冒油,用铁铲翻几遍,成金黄色,然后把红肉放进去,翻炒几下,放点蒜沫沫,倒点醋,这个味道真香,在放上花椒面、干姜面、和一朵大料花、葱花,翻炒好了,倒上开水,哇嘟哇嘟翻滚着,母亲盖上锅盖,拿上和面盆去外屋陶瓷瓮里挖了两碗糕面,今天是吃炖猪肉蘸素糕,我和弟弟妹妹在照满太阳的炕上一边玩,一边看母亲做饭,心里美滋滋的,姐妹三个趴在窗户仅有的两块玻璃上,热气把玻璃罩上一层雾,我们在玻璃上乱画,快乐的笑声围绕在这个温馨的窑洞里,过了大约一个多小时,饭熟了,母亲给我们姐妹三人碗里挑上瘦肉,给父亲碗里挑上肥肉,每个人碗里夹上一块素糕,我们相互露出开心的笑脸,香的大口大口吃开了……</p><p class="ql-block"> 过完年剩下的猪肉就可以腌了,母亲曾经用过几种方法腌猪肉,第一种,把猪肉切成四两到半斤的小块,把每块猪肉四周擦上白白的盐粒,然后放在一个小的坛子里,一层肉,撒一层盐,用力按结实,不能有空缝隙,腌好了放在阴凉处,等过节吃,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开窗户放儿女,民间还有个说道,三月三把窗户缝划开,把窗户开一下,把儿女放进来,祈求生儿育女的传统思想,过去三十六眼窗格,糊的麻纸,过年糊窗户把窗户的缝子都糊严实了,如果风大,家里会很冷的,老人们说“针尖大的窟窿船头大的风。”</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四月初八,奶奶庙上把香插,还是祈求生儿育女的,五月端午纪念屈原先生要做黄米凉糕,中午吃包子,包子里土豆猪肉韭菜馅很香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就是把猪肉小块煮八分熟,在用油炸一下,然后放凉了,再一块一块放在坛子里,最后把猪油凉凉倒进去,把肉灌注,这种方法腌的肉好吃,那种用盐腌的肉太咸了,就是洗上几遍,包包子也很咸,中午吃了包子你下午使劲喝水吧,这就是庄户人家的生活,用油灌注的那种能放到过年,村里人说:“人家好光景,腌猪肉能吃到年对年”。其实就是舍不得吃!还有一种是把肉切成薄片在铁锅里炒出油来,把肉和油舀在小坛子里,里面放几颗大料或者小茴香,盖好口子,放在最凉的通风处,这些方法都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出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村人家家都有了冰柜,冰柜里的猪肉、羊肉、鸡肉也是满满的,说实话,冰柜里放的肉根本没有肉墩子放的肉新鲜,二零二零年全国都脱贫了,农村人都过上有吃有喝有穿的幸福生活。母亲逢人就说,我们有老公家,有习近平,我们现在活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上六年级在大队中心校住校,班里入红卫兵,班主任赵嘉荣老师让我和刘维玉填写申请书,我们高兴的写好递交上去,结果我没有入选,有同学说我骂同学谁了,我气的哭了一下午,晚上开始呕吐,第二天上午开始吐黄水,赵老师派学生去家里叫我母亲,母亲吓得连衣服也没换,穿着大棉鞋,干农活的脏衣服一边哭一边东一脚西一脚慌里慌张的走了八里多地,来到曹家沟中心校女生寝室,我那会个子顶多一米二,又瘦又小,母亲看见我软软的团在寝室的炕上睡的,赵老师和母亲说因为入红卫兵落选气的病了,赵嘉云老师对母亲说这个娃娃气性这么大,下次再申请入选,正好今天是星期五,要母亲领我回家休息,等好了星期一再去上学,那时的冬天很冷,母亲领着我步行八里地回到家里,一进门,父亲给做的蒸宽莜面(饸烙压的宽条)炖猪肉山药汤汤熟了,父亲知道我爱吃莜面,母亲哭红了眼,看见我吃的很香,父亲看看母亲说:“不咋、不咋!吃上一顿宽莜面条条泡肉汤汤,就好了!”母亲长出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娃娃在母亲的眼里不管多大都是娃娃,一九八三年我结婚了,在婆家过得年,正月初三通班车,母亲每天十二点多听班车停住没,看我回来没?过年有点好吃的都在那留得,这就是母爱,孩子在她身边她就放心,出嫁了她不放心,怕在婆家受气,怕在婆家住的不习惯;怕婆家的饭不合口味。</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三十八岁的母亲当上了姥姥,都说隔代更亲!一点也不假,母亲照顾我坐月子,除了娃娃吃奶,都是母亲搂着娃娃睡觉,母亲就是这样伟大!扶养了一代又一代,照顾了一代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68岁的母亲抱着六个月的小重外甥甥</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母亲当上了老姥姥,外甥姑娘的娃娃她还是亲的不行,就喜欢家里的亲人和她在一起,每次回到母亲家,母亲第一句就问你们能住几天,如果说住一天她就不高兴。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母亲就想让亲人们和她一起住的,叨拉家常话!和她一起唱歌,今天刚吃了饭,她就想着明天给你吃什么,走时总要给你拿点什么稀罕的食物,干豆角丝,摘门门花,地皮菜等。</p><p class="ql-block"> 农历四月十二日,是母亲七十八岁生日,我们永远祝福母亲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安度晚年吧!</p> <p class="ql-block">78岁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刚过国庆节,疫情又来了,母亲高血压头晕的天旋地转,我们在城里都是高风险小区回不去,只好叫了120救护车,母亲在县医院住了半个月,头晕减轻了,等她出院回家了,我们还是不能回去,三个月不能行走,疫情解封了才回去看望母亲,母亲不停地唠叨她的病,“我身上软的,只要行走半个头还是晕的。眼睛就像没睡醒难受的。”</p><p class="ql-block"> 过了年正月初三又叫上中医大夫来家里扎针喝中药,输液,一共十天,这些病还是没有减轻,又过了一个月再次住县中医科继续输液喝中药九天,老妈说还是没有减轻,这个病好顽固啊!后来上网查新冠后遗症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病症,所以岁数大基础病多的老年人更是难以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母亲吃饭很香,晚上睡觉喝安定片,安定片就是母亲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放在枕头边和她作伴,大夫安顿母亲说:“好好吃饭休息,把该喝的药按时喝上,调节好心情,只能让时间来减退这种病症吧!”🙏🙏🙏</p><p class="ql-block"> 昨天打电话,母亲说:“我走路晕的,腿软的,咋呀,就这样等死的呀?”我安慰母亲:“再去医院做个核磁,看看脑子里有什么毛病。”</p><p class="ql-block"> 我上网查,新冠后遗症可多这样的病历,包括中年人也有这样头晕,身上没劲的病,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又有基础病,所以恢复期需要更长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那几年高血压输一个星期液体头晕就消失了,这次咋也看不好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我祈祷你一定要好起来,我给你去网上买个你喜欢的铜嚓,你每天想拍就拍,让弟弟拉上二胡,《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一起娱乐,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张俊清(小油灯),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松树梁村人,高中文化。爱好写作,清水河县作家协会会员,呼市作家协会会员。昭君诗社会员,作品散见于《清河创客》《今日头条》《中国阴山作家网》《华人头条内蒙古频道》,现居住呼和浩特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