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川西纪行之三 多彩的民俗

建安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我们的系列美篇《川西之行》之二—心灵的故乡是一个月前发出的,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篇刚刚做好,余下的几篇也将陆续发出,希望大家喜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说川西的自然景观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那么那里的的人文景观则是仙山神阁、钟灵毓秀。阿坝州是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的藏族基本上属于嘉绒藏族,历史上嘉绒曾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民族,195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认定中被国家认定为藏族,成为藏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嘉绒的语言、文字、建筑、服饰都与其他藏族有不少区别。甘孜州则属康巴藏区,康巴藏人也有许多特点。康巴汉子粗犷彪悍,嘉绒少女婀娜多姿,整个川西,犹如一座巨大的、生动鲜活的人文博物馆。</span></p> <p>甘堡藏寨是嘉绒藏区第一大寨,也是一个千年古寨。寨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背负绵绵青山,面临千古沱水,景色秀美。</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在400多年前,甘堡藏寨就已是百户规模的大寨,甘堡甲穹由此声名远扬(藏语意为:百户大寨)。</span></p> <p>进入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转经筒围绕着的精美白塔。</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寨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格萨尔王彩绘。</span></p> <p>嘉绒藏寨的民居至今使用着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工艺建造,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一户人家一幢寨楼,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头砌成,门窗、楼板是木头的。三四层不等,一般底层是仓库和牲口圈,二层是客堂、厨房,三层是居室,顶层是经堂,房顶上常常有几个尖尖的小塔,上面插着旗子或经幡,墙体都被涂成白色,门窗房檐涂成红色,远远看去,红白相间,错落有致,宛如童话世界。</p> <p>这里的房屋全为石头建筑,却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甘堡藏寨居于坡地,无山石可采,故多取杂古脑河中的石头加工为建筑房屋所需的长方形条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寨中的所有男性几乎都是石匠,砌石墙对他们来说,更是拿手好戏,无需垂墨吊线,只凭经验和目力,如同信手拈来,而砌出的石墙平整笔直,棱角分明。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建造的房屋绝对堪称上乘之作。</span></p> <p>屯兵文化</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唐蕃战争期间,甘堡地区因地形优势成为军事要塞。吐蕃大军胜利后,部分留驻士兵与土著居民比邻而居,世代繁衍,融合形成今天嘉绒藏族的先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推行土司制,该地区受杂古土司统领。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废土司制实行改土归流,该地区分化为5个屯4个土司,史称“五屯四土”,甘堡为五屯之一。在清政府实行屯兵制度的200多年中,五屯3000兵户曾多次奉命出征西藏、宁波等地,参加反击廓尔喀侵藏和英军入侵的战斗。其间,甘堡屯官兵因屡立战功而多次受到清王朝的嘉奖。如今桑氏守备衙主体建筑仍然保存完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是“博巴森根”的故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我国沿海烧杀抢掠,屯兵们在宁波与英军浴血奋战,500屯兵壮烈牲牲,幸存的屯兵将牺牲者的辫子带回家乡埋葬,设“辫子坟”供后人祭祀,并把作战的经历编成锅庄,叫做《博巴森根》流传至今。</span></p> <p>博巴森根,是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008年6月,“博巴森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来时正好赶上寨子中的一场婚礼,院子中身着嘉绒藏族服饰的人们喜气洋洋,欢声笑语,屋内一些老人围成一个圆圈,载歌载舞。虽然没有话语交流,但能充分感受到人们心中的安宁、幸福和快乐。</span></p> <p>原以为这个漂亮的姑娘是新娘,后来得知她是一位伴娘。伴娘如此,新娘的模样可想而知,可惜我们无缘一见。</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甘堡藏寨损毁大部。2009年3月,由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甘堡藏寨重建,历时二年有余,如今千年古藏寨基本全面恢复原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卓克基的西索村(西索民居)也是一处闻名遐迩的藏寨。西索村建在梭磨河畔,依山傍水,景色秀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索民居是土司历史时期的卓克基老街,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时下居民多为其后代,居民中连续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索民居始建于清朝中叶,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寨”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整个村子房屋连接起来。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伸,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睱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里有一座寺庙—丹达轮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四臂观音等菩萨。寺内现存壁画在整个藏区都非常罕见。丹达轮寺是土司时期差人、境内商人和民间手工艺者朝拜的寺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锅庄广场位于西索民居中央,约有1000平方米,是当地群众跳锅庄举行节庆活动的地点。嘉绒藏族具有形式多样、特色浓郁的娱乐方式。每当节日或婚嫁时,人们都会聚集在此煨桑烟、撒龙达、品咂酒、跳锅庄,锅庄是全民族的艺术形式,也是嘉绒人心灵沟通和情感的纽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我们居住的藏家小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span>房屋建筑艺术独特,窗框和大门都很讲究,运用雕刻、绘画、上彩等技术,装璜精美,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极具审美价值。女主人的热情款待,更是让人难以忘怀。</p> <p>客厅和餐厅</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里还有许多具有嘉绒藏族文化特色的景点,如酿酒坊、民间编制房、唐卡绘画阁等,还有嘉绒织绣专业合作社,卡瓦艺术采风基地等,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span></p> <p>与西索村隔河相望,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堡,这就是著名的卓克基土司官寨。</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司制度是自元朝开始对边远少数民族实行一种以夷制夷的管理政策,设置了“宣慰司、宣抚司”等,它标志着嘉绒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是当地土著民,“司”是官吏职位。土司为一方最高统帅者,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当地百姓的生死大权,同时向当时的朝廷承担朝贡和纳赋的义务。职位为世袭制。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及家人的住所,也是土司的衙门。土司有自己的地方武装组织,既为地方治安使用,也为中央王朝所调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土司,系清朝乾隆十三年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后授封的,乾隆十四年给“长官司”印信,西索长官司为川西著名的嘉绒十八土司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是藏语的音译,意为顶尖、至高无上,这个地名除了本身的含义之外还有“藏龙卧虎之地”的说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286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灜在原址上进行重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马尔康境内的四位土司,分别是“梭磨土司、卓克基土司、松岗土司、党坝土司”,四土官寨均建在地势险要之处,居高临下,气势非凡,各具特色。而卓克基官寨以风格独特,设计精巧,功能完善,保存完整而位居四土司官寨之首,闻名于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官寨总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仿汉式四合院,北部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廂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63间房,分别由围墙、高碉、照壁、牢房官寨主体建筑构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木、石、粘土是藏族传统建筑的三大元素。官寨主体由四组高大的石木楼层组合而成,沒有用一颗铁钉,实木榫头穿斗衔接而成。通过石墙、回廊、花窗等典型的建筑特点,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土司官寨融入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精华,被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军长征期间最有特色的建筑”,“古有郿屋,今有官寨”是毛泽东同志对官寨的赞誉。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曾是索观瀛土司接待汉地政府官员和客商的地方。靠外的窗户呈外小内大的形状,可以起到防御作用。靠内的花窗既有汉式式样,也有藏式的吉祥结图案起装饰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宗教信仰。</span></p> <p>土司议政厅,专供土司和各地头人商议重大事宜、研究制定重大决策的场所。其座位等级排列严格,首位土司,厅内两侧的左上位是第一大头人,右上位是第二大头人,以此类推,排完为止。</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司套房,由客厅、卧室、储藏室、经堂组成。这间是迎接达官贵人、解决重大事情及进行决定、决策的客厅,第二间为主卧室,第三间储藏各类金银珠宝,客厅右侧的耳房为小经堂,供土司每天早晚诵经拜佛专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供佛大殿,俗称经堂,是土司和家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经堂内帷幔低垂,神灯长明,烟雾缭绕,金礕辉煌,在此供奉的佛像有释迦牟尼、宗喀巴、莲花生大师等,四周绘有各类佛教故事的壁画,经堂外有68个经桶组成的转经回廊,号称“藏区第一家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些年曾看过小说《尘埃落定》,书中主人公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藏族土司制度从繁荣走向消亡的必然过程,鲜活地刻画了末世前尘中充满血腥荒蛮的英雄主义时代里的人性百态⋯⋯存在于数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就这样一步步分崩离析,最终归于尘埃。小说“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作者阿来也因此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得知卓克基土司官寨是《尘埃落定》的故事原型和外景拍摄地时,惊㤞而又激动。这里每个角落都保留了一段历史,每一间屋子都讲述着故事。在这里既有历史悲怆感,又唤起内心的共鸣,给人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众多的碉楼,是川西民俗的又一突出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碉,在2000多年前秦汉之际盛行于川西北高原。《后汉书•西南夷传》所载的“居山依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之“邛笼”指的就是碉楼。而今,它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的部分地区,精美绝伦的碉楼藏寨群,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碉的建筑年代为唐代至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碉楼的材料有石砌、石夯、或两者结合的。外观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四角碉最为常见。碉楼高度从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以上。它的功能很多,传说最初是用来伏魔的,后来大多与战事密切相关,所以从功能上可分战碉、官碉、家碉和界碉,有一种修建在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又被叫做“风水碉”。</span></p> <p>松岗直波碉楼,位于马尔康县松岗镇直波村。</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碉,位于河谷一级平地上,平面外呈八角型,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通高43米,共13层。这座碉楼是中国最高的八角碉楼,已倾斜2.3米,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碉,位于河谷二级台地上,建筑形制同于南碉,通高33.5米,共11层。南北两座碉楼,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这些碉楼集嘉绒藏族建筑高超艺术一身,高大雄伟,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技术精湛,极为牢固,系八角碉楼中的杰作。在历经数次大地震后,仍然巍耸于大地。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冲刷后,古碉变得更古朴、浑厚。</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远观碉楼如蓄势待飞的箭一般,近看有如擎天一柱。古时有着极高的军事价值,易守难攻,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说碉底下有地下通道,用以容纳老弱病残者,为防敌人久围不攻,碉内藏有大批粮食,并还有暗沟引水入洞,而年青力壮者则在碉内外与敌作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乾隆皇帝攻打大小金川时,就因无法攻破这种碉楼而龙颜大怒,后征集四土地区的土人到北京专修这种碉楼,以供八旗兵演练攻防,最后在“四土”土司帮助下,讨平了大小金川之乱。现北京香山还保留着仿制的碉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狼烟散尽,碉楼依旧,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站在它的脚下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沙场的血腥,更有那坚而不摧的神奇。</span></p> <p>松岗土司官寨 位于马尔康县松岗镇松岗村,梭磨河南岸的山梁上。</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记载,松岗土司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最初的官寨建在盘果梁子上,从唐贞观八年开始,在险峭的盘果山上巍然矗立了600多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宋保佑二年(公元1254年),松岗第四代土司日郎木甲时,将官寨搬迁到了现在的松岗梁子上。第十六代土司苍旺扎尔甲执政期间,仿照布达拉宫的式样,大兴土木,把两边的碉楼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巨大,气势磅礴的新官寨,自称“布达拉宫第二”,或“小布达拉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整个松岗梁子的房屋建筑顺坡而起,富丽堂皇,紧紧相系,密密盖住了整片山,行人熙熙攘攘,宛若一个城镇,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为“四土之最”。可惜如此美丽、宏伟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令人扼腕痛惜,今日所见残存的双碉全赖于其坚固才幸免于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柯盘天街由土司官寨遗址、2座官碉、37幢民居和川王庙组成。松岗土司为吸引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商家修建了住所和商铺,经过长年经营,逐渐形成了嘉绒地区规模较大、较繁华的市场,许多嘉绒地区的土司、头人都来此做生意。</span></p><p>因集市在半山上,时常笼罩在迷雾中,取第一代土司柯盘之名为“柯盘天街”。</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松岗天街供奉的寺庙是一座川主庙,里面供奉的是与都江堰二王庙一样的川主菩萨,这也是最好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体现与象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松岗直波村中还有一座著名的寺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文寺(罗吾楞寺),罗吾楞意为“讲经的宝地”,是莲花生大师25位弟子之一的毗卢遮那大师于公元8世纪来到松岗弘传佛法时修建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属宁玛派寺庙。是原嘉绒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两座寺庙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素有美人谷之称的丹巴县,也有中国最美的藏寨。丹巴的寨子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一般都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几十户人家,一栋栋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小楼掩映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中,周围是碧绿的田野,清澈的溪流,与远处皑皑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画卷。2005年,丹巴藏寨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中国最美六大古村镇之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路藏寨,在甘孜丹巴县东北部,海拔2100米,只有3600多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路”意为“人神向往的好地方”,是“中国乃至世界石砌建筑和设防民居的奇迹”,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是四川唯一入选“中国景观村落”的一个寨子。</span></p> <p>白色的藏房依起伏的山势迤丽而建,灰色的碉楼,如时光的雕塑巍然屹立。青山不老,藏寨犹存,碉楼依旧。</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达山顶,藏寨风光一览无余,远山清秀,红黄相间的叶子掩映着白色的藏式房屋,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碉楼错落其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路藏寨安详宁静,古朴自然,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到春天,整个寨子掩映在盛开的梨花中,宛如仙境。</span></p> <p>来到阿坝,不能不提到羌族。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阿坝便是国内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在理县的桃坪乡,就有一个著名的羌寨—桃坪羌寨。</p><p><br></p> <p>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时期。整个寨子由一所所民居和数座碉楼连为一体,组成一个建筑群,形成一座碉楼式的城堡民居,里面设有完善的地下水网和四通八达的地上、空中通道,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于羌族的起源,让人很感兴趣又很困惑。有人说,相传党项羌人在西夏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在逃亡中选择了这里,那么桃坪羌寨的羌族后人有可能就是西夏人的后裔。还有说法是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夏王朝盛极一时与迅疾衰败,遗迹的泯失,史料的阙如,有关羌人兴废存亡的一切,都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活在四川西部高山峽谷地带的藏羌民族,被人喻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他们有着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他们垒石为室的民居建筑,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那些承受了数百年风雨和多次强烈的地震考验,依然顽强矗立着的碉楼,为藏羌古老建筑技艺的精湛做出了形象有力的注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伟壮观的古羌民居建筑,体现出浓厚的羌民族风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杨家大院 这是桃坪羌寨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房尾,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房屋内有迷宫、地下水网及羌族火塘等特色,有六层楼,七十二道门,体现出羌族的建筑艺术。《南行记》、《走进西部》、《杀生》、《九里香》等几部影视作品都是在这里拍摄取景的。我们游览时,又有一个摄影组进来拍摄外景了。</span></p> <p>这位就是杨家大院的后人,至今一直在守护着祖上的产业。</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古诗词道出了羌族文化的源远流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羌绣,是羌族传统的刺绣工艺,几乎羌族的每个女子都精于羌绣。那古朴的传统技法,精巧奇妙的细致构图和绮丽纯美的传统色彩,让人深深着迷和念念不忘。2008年6月,羌绣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塘还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藏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其民居建筑独具魅力,形成一种崇尚凝重、沉稳的民居风格。这些建筑,大多建立在高耸云天的悬崖峭壁上,有“悬天藏寨”之称,是一种凝固的文化元素,也是研究藏民族建筑史的“活化石”。</span></p> <p>修卡悬空藏寨,展翼在湛蓝天宇,孤悬于百丈危崖,俯瞰滔滔杜柯河,修卡藏寨情照远,临危岩累石成居所,凌空悬天,旧时危关现为胜景,临日月,俯首杜水缘似长。</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定是甘孜州的首府。一曲《康定情歌》使溜溜跑马山和康定城闻名于世,动人的传说使人们对唯美浪漫爱情完美向往和赞美。</span></p> <p>康定古时又称“打箭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途经雅安,曾遣一名“郭达”将军到今天的康定一带为军队造箭。据说郭达一天造箭数千支,当地百姓惊奇不己,将其供为神灵供奉,并称此地为“打箭炉”。</span></p> <p>也有说法,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p> <p>在古代,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叫做“茶马互市”,这条穿越横断山脉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让原来的荒滩变成了城市。</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一纸王命,改变了它的命运,使后来康定变成了西陲重镇。</span></p> <p>康定城内,茶马古道“茶送东来”的群雕像群,单体雕塑41个,10处场景,雕像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再现了康定文化和古道历史。</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定著名的情歌广场和溜溜城,远眺折多山,近望跑马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动人心魄的歌声始终萦绕在康定的上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巴汉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歌善舞的嘉绒姑娘。</span></p> <p>羌寨、藏寨、官寨、碉楼,彪悍的康巴汉子,窈窕的嘉绒女子⋯⋯ 川西的民俗,与自然风光一样令人着迷,我们此行所见到的远非川西民俗中的全部,但足以使我们感到震撼,终生难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