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strong>王小骞</strong>首次在直播中,提到自己从央视辞职的原因。 我这才知道,继张泉灵、郎永淳之后,这个央视昔日“名嘴”已经离开2年。 王小骞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96年进入央视任职,担任过多档节目主持人。但真正让王小骞走红,被观众所熟知,还是2005年开播的《交换空间》。 这档装修类的经典节目,算得上很多人的“装修启蒙课”,节目邀请两组家庭,请设计师、装修团队合作,互换空间进行改造。 用有限预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修,是节目的最大看点。 节目播出后,王小骞亲和力十足,又干脆利落的主持风格,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 因为节目收视一直不错,王小骞在《交换空间》主持了十多年。2019年,46岁的王小骞承认已离开工作23年的央视。当时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她本人并未对此做太多回应。 直到最近,她才公开真正的离职原因:<strong>“为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strong> 王小骞表示,自己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因为时间不等人她必须快马加鞭,也不想等自己老了再暗暗后悔。 这一辞职理由,和说出名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的张泉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从央视辞职后,王小骞去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课,学习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还考了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的认证。 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女儿,也是在为日后的事业做铺垫。 如今的王小骞,出了书、搭建了自己的亲子专栏、还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300多万粉丝,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 想起达尔文说的:<strong>“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strong> 历史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止步。 <strong>一个人若找到一份“铁饭碗”,就只想吃老本,不再学习,停止奔跑,被抛下不过是早晚的事。</strong> 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前阵子,“新疆棉”事件爆发后,很多人才发现,曾一度在倒闭边缘的李宁,已经成了国潮品牌的“领头羊”。 谁能想到昔日“土气”代名词的李宁,如今已经变成这种风格: 这一切,还得从2017年“中国李宁”的诞生开始说起。 和传统李宁不同,“中国李宁”的设计更偏年轻化,用色大胆,主打契合时下的“国潮”风格。 此外,李宁也开始接触新型营销方式,比如社交媒体矩阵运营、限量定制款、与大明星IP的跨界营销等等。 李宁改革的成功,直接反应在了财务数据上,2020年营业收入达144.57亿元。 同时,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极大的肯定:从2015年至今,李宁股价已经从3港元左右上涨至63港元。 李宁重新崛起,但还有艾格、真维斯、美特斯邦威、达芙妮,这些曾见证青春的品牌,都在势不可挡地日渐“落寞”。 <strong>时代变化太快了,昨天还在流行的,可能今天就落伍了,谁也不知道世界明天会变成怎样。</strong> 只有从不放弃成长,懂得睁眼看路的人,才能在不确定性的世界,游刃有余。 正如毛姆在书中写道:<strong>“人的意志只有遭遇重重阻力才能磨砺出锐气。 </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一旦全无障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偿所愿,个人欲求皆触手可及,人的意志就会疲软乏力。 犹如平日里只在平地上行走,用以攀缘的肌肉就会萎缩退化。”</strong> 不懂居安思危,长期流连于舒适区,必定造成危机四伏。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3条建议,送给始终向前,不想故步自封的你: <b>1、警惕慢变量。</b> 有一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 将一只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但如果将青蛙先放入装着凉水的容器中,然后再慢慢加热,结果就不一样。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被煮死在热水中。 青蛙之所以难逃厄运,其实和没及时规避慢变量有关。<b>慢变量,顾名思义变化相对缓慢的变量。 </b>青蛙这个故事中,水温升高就是一个慢变量,对青蛙的伤害很轻微,青蛙不容易察觉,意识不到危险。 但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伤害累积到一定水平,错过关键转折点,量变引起质变,此时再补救,很可能回天乏术。 类似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特别注意识别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慢变量。 以学习为例,这是一个中性的慢变量,从正面来看,如果以终身学习者自我要求,日拱一卒,每天学习一个新概念,持续学习时长数以十年计,大概率现成长迁跃。。 相反,如果停留在舒适区,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天两天看不出能力退化,就好像青蛙察觉不到水温带来的微伤害一样,持续足够长时间,就会丧失竞争力,变成弱势人群。<b>2、不以失败为耻。</b> 1914年,IBM公司几乎破产,1921年又险遭厄运,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遭遇低谷。但是,在一次次纠错中,他们最终都战胜了暂时的困难。 有一次,IBM公司的一位高级负责人,由于工作严重失误,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他为此异常紧张,以为要被开除或者至少受到重大处分。 后来,董事长把他叫去,通知他调任,而且还有所提升。 他惊讶地问董事长,为什么没把他开除,得到的回答却是:要是我开除你,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1000万美元的学费? 这就是<b>比伦定律,指的是如果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录,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遇。</b> 宝洁公司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不成文规定: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不仅不会被表扬,反而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 对此,董事长白波这样解释:这证明在这三个月内,他什么也没做。 传言真实性我们不得认知,但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少,的确只是因为停在了舒适区。 比如说,有些年轻人毕业后,找了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收入稳定,工作相对不饱和,于是很容易放松自我要求,五年、十年后,会突然发现,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 如果这个时候出现意外失业,那么,职业生涯就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很难适应。 某种意义上说,受控的小失败不断,其实是为了规避影响显著的大失败。 人生是场马拉松,失败和错误越早犯,控制在一定范围,那么,就更有概率顺顺当当地跑到终点,而不是在中后程摔了大跟斗,再也爬不起来。 <b>3、合理冒险。</b>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在狱内服刑50多年,得到假释的机会。 布鲁克斯预感到自己很难适应监狱外的社会,于是想靠刺伤狱友犯错,避免假释。布鲁克斯此番尝试没有成功,假释出狱到指定的杂货店打工。 虽然布鲁克斯很努力想适应,但仍然无法融入社会,最终选择在居住的小旅馆内自杀,以结束这种无法融入的痛苦。主人公安迪为什么要想方设法逃狱?他的一个解释就是,不想像布鲁克斯那样。 普通人并非身在狱中,但如果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也容易陷入到与布鲁克斯类似的情境。虽然后果不会这么严重,但也足以造成很大的动荡。 有时从众,不冒险,看似没有风险,其实是最大的风险。<b>居安思危,培养合理冒险的思维习惯,才是更好的生存策略。</b>合理冒险,可以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预判并量化风险,制作风险管理清单。</b> 比如说,考虑父母亲的健康问题中的一项,糖尿病预防。 可能的损失:终身服降糖药,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医疗开支、生活质量的下降。 可能的收益:如果不得糖尿病,或者迟几年得,可以避免多少损失。 发生的概率:查看《糖尿病诊疗指南》等相关资料,了解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特征并比对。 风险信号:糖耐量测试、糖基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预防或促进的策略:饮食、运动干预预防;定期做预防性检查。 书面写下风险管理清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风险预判和分析的过程。 写完风险清单后,你可以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再来决定处理的先后顺序。 <b>(2)明确止损线,避免棋输一着全盘皆输。</b> 每个人的资源基础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每个人冒险预算是不一样的。投资100万,对某些人而言,即使全亏也不影响生活质量。对某些人而言,可能就伤筋动骨。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合理冒险的标志是:冒险是有根据的,是主体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三思而后行、控制成本的决策。 即使有资源,合理冒险者也知道并非所有的冒险都是值得的,合理冒险并非赌博。 <b>(3)习惯适度的不确定性,从小冒险开始。</b> 很多人会追求所谓的安全感,意即对100%的确定性有过强的执念。 具有100%确定性的事物,其实在生活中是很稀少的。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灰度。 生活中,小小的冒险,并不会花费多大的成本与代价,却很可能打开一个机遇之门。 最后,分享潘石屹说过的一段话:当我骑自行车时,别人说路途太远,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我没理,半道上我换成小轿车;当我开小轿车时,别人说,小伙子,再往前开就是悬崖峭壁,没路了,我没理;继续往前开,开到悬崖峭壁我换飞机了,结果我去到了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和你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