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陬邑(今曲阜东南)贵族家庭。父亲生前是鲁国大夫,3岁时父亲去世,于是家境衰落贫苦。年轻时,他做过委吏(记账)和乘田(管畜牧),中年以后聚众讲学,从事教育事业。54岁前曾担任过中都宰,司空(主管建设的官员),司寇(主管刑法的官员)等。54岁辞官周游列国,68岁时返回鲁国专事教育和著述。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去世,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在孔子学说中,最能反映他政治观点的是“仁”和“礼”。但“仁”的执行要以礼规范。“礼”即西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他宣称“吾从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呼”。他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等。</p><p class="ql-block">孔子思想学说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国家持久统一,都与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一定关系。多少年来,人们对孔子及其学说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认识上不可避免受到时代的局限,但他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至理名言,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人类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因他而形成的“三孔”,也成为世上罕见的名胜古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三孔”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孔庙</p><p class="ql-block">孔庙建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茅屋三间”辟立为庙,成立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汉高祖刘邦开启了帝王亲临祭孔的的先河,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20次亲临曲阜祭孔。现孔庙基本上是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形成的,主体建筑前后共九进院,周围有围墙角楼。规模宏大的孔庙,堪称孔子“中庸”“礼秩”的思想在建筑史上的体现。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称之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清乾隆1748年到孔庙书写。有人夸奖子贡的功绩,子贡听后说,我与老师不可比拟,老师好比万仞宫墙,我只是小院的一堵小墙。“万仞宫墙”成孔子思想学术的像征。</p> <p class="ql-block">壁水桥</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典故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意即孔子思想像金钟和玉振一样悦耳远扬。</p> <p class="ql-block">孔子手植桧柏树</p> <p class="ql-block">龙盘柏桧</p> <p class="ql-block">杏坛——为纪念孔子设教讲学建设。宋代建台基,金代台上建亭。亭内有金代著名书法家党怀英“杏坛”碑以及清乾隆“杏坛赞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杏坛赞碑”。</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喻天上奎星)——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珍藏历代帝王的经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朱元璋碑——孔庙最大的碑。因未到过曲阜,碑建在十三亭外。</p> <p class="ql-block">十三亭(下)。分别建于金、元、明、清。13亭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57块碑。碑文是帝王修庙、祭庙、告庙之内容。</p><p class="ql-block">此照片借用。</p> <p class="ql-block">部分十三亭</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它是祭祀孔子中心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宽广的大殿露台为祭孔礼拜表演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乾隆书,意即前世今生未有的伟人。</p><p class="ql-block">浮雕水磨大龙石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祥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华丽程度,与北京皇宫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如大成殿浮雕水磨石龙柱,就是北京皇宫所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万世师表”康熙书,“斯文在兹”乾隆书。</p> <p class="ql-block">二,孔林</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孔林(墓地)只有一亩左右,到汉代发展到100余亩,清代发展至3000余亩。现孔林墓葬已有10万多座,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堪称墓葬博物馆。它对研究中国墓葬史和古代丧葬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孔林也是孔子提倡“孝”道、孝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孔林墓葬树木繁多。明代李东阳曾诗贊孔林: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p> <p class="ql-block">至圣坊——孔林最南端的建筑。建于明弘治年间,是一座作为标记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石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造型稳重,雕刻精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石雕牌坊精品。</p> <p class="ql-block">古树道</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坊——始建年代不详,但金代已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p> <p class="ql-block">如同帝王的神道</p> <p class="ql-block">享殿——孔林的主体建筑,主要用于重大祭祀活动时摆放供品。創建于明宏治七年(1494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子贡手植桧树,现已成木化石。</p><p class="ql-block">孔子逝世后,弟子守孝三年。唯独子贡一直住此守陵。</p> <p class="ql-block">孔伋墓——孔伋,孔子的孙子,开创了子思学派。孔伋是孔、孟之间最重要纽带。著述《中庸》,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孔氏家族和儒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墓碑,宋代立。</p> <p class="ql-block">孔鲤墓。——孔子的儿子,亡于孔子前。侍奉母亲有功。</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七日去世后即葬于此。</p><p class="ql-block">孔子墓前有石碑两块,前为明代立,字为“大成至圣文宣墓”;后为元代立,字为“宣圣墓”。</p> <p class="ql-block">孔林林区面积3000余亩,各类树木4万多株。文物级古树就有9000多株。</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巡幸曲阜时,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做向导。在孔子墓前,康熙指着一棵槲(音胡)树问,这树如何称呼。孔尚任十分机警,回荅说曲阜当地俗称橡子树。康熙听后笑着说,你就直说是槲树吧,不要因为朕是胡人,就把树的名称也变了。</p> <p class="ql-block">乾隆一公主墓。墓前建筑有皇家气派,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三,孔府</p><p class="ql-block">孔子去世后,故宅被改为庙宇,子孙们大都附庙而居,故称庙宅。</p><p class="ql-block">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到曲阜祭孔时,孔子九代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后十三代孙孔霸被授爵关内侯,食禄800户,赏赐金200斤,宅一处。从那时开始,孔府孔庙开始分开。以后各朝,孔府不断扩建,至明清时已具当今规模。孔子的嫡孙(历代老大)被称衍生公。衍圣公自明代起官居一品,居百官之首,地位非常显赫,其府弟建筑按明代百官宅弟营建。孔府就是衍圣公的居宅。</p><p class="ql-block">孔府现存楼房厅堂480余间,其中古建筑1.274万平米。</p><p class="ql-block">孔府基本上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建,一次性而成,面积200余亩。</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圣府”二字,传严嵩书。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弟,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纪昀书。</p> <p class="ql-block">重光门——仪门,屏门,起屏障作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明早期建筑,是现存最早,式样最古朴之建筑。</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明早期建设)——孔府内客厅,是主人接待至亲、近支族人和举行家宴及婚丧仪式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照片为借用。</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室内建设。因孔府正进行大规模修善,游人不得进入,其照片皆借用之。</p> <p class="ql-block">大堂。——衍圣公迎圣旨、接待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前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二堂(明早期建设)——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宣示典章礼仪处。</p><p class="ql-block">三堂(明早期建设)——衍圣公处理家庭纠纷和仆役处。</p><p class="ql-block">此为三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衍圣公学诗学礼、会客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后堂楼内景</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始建</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院大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