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文化小品 <p class="ql-block"> 在难得的假日,我抓住春天的尾巴,回到了久违的兰溪老城南门步行街—“天下江南”景区,在粉墙黛瓦、古朴青石、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中静观,顿觉亲切而美好,眼前的景象,一切宛如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睛。而我也仿佛穿越了时光来到了远古。</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静静矗立着的数方石碑及一个硕大的石罗盘。注视着它们,恰如和历史对话。其中石碑“天下江南”为董诰在清乾隆五十六年所书,其字遒劲、雄健,铁划银钩。董诰,字蔗林,浙江富阳人,尚书邦达子。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因大臣子,改二甲第一。后他官至户部尚书,善书画。</p><p class="ql-block"> 而与之相邻的是“钟灵毓秀”碑,落款者是王蕴章。王蕴章(1884-1942),江苏省金匮(今无锡市)人。字莼农,号西神,别号窈九生、红鹅生,别署二泉亭长、鹊脑词人、西神残客等,室名菊影楼、篁冷轩、秋云平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举人,相继任上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编辑,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通诗词,工书法,善欧楷,精铁线篆,观其书法,端庄严谨,学者之气跃然而出。</p><p class="ql-block"> 如今,“天下江南”与“钟灵毓秀”并列而竖于景区之内,可谓是天造地设之绝配。两块石碑,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二百多年来兰溪的衰落与兴盛。</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还有一块祥云缭绕蝙蝠,中间篆体“福”字,下有山水碑刻。此碑连坐,高达184厘米,宽74厘米,落款宝月山人,细看还有一方印,印的主人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赵之琛。此人生活于嘉道年间,书画篆刻各著于当世。这个“福”字碑,整体设计新颖独特,四个蝙蝠灵动逼真,栩栩如生。行人大多解释为天赐五福,而我却认为有非同寻常的含义,云可诠释为云天、中为福字、下为山水,可理解为“天福山”,而凑巧的是此石碑存在于兰溪天福山社区之内。这究竟是天意还是妙合,怎不能使人遐想无限,思绪绵绵于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还有清代的大学者俞樾撰写的王阳明心语,正文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横批是“知行合一”。俞樾,道光三十年进士,号曲园。擅长篆隶书,而此碑就显示出其书法风格,篆隶相杂,别出心裁,使人有耳目为之一新之感。苏州寒山寺碑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其杰作。王阳明先生为一代心学大师,据史记载曾两次来兰溪问道于易学名宿章懋。至于那时的他们在会晤而又说些何许的经典心语,那是留于史学家去考证、文学家去编译而流传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而那一硕大的石罗盘,直径有160厘米,重达千斤。中线与南北两极相对,中间有黑白阴阳鱼,递次为八卦、星宿、十二生肖,最外面是二十四节气。民谚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它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农耕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朴实、善良、坚强、智慧的象征。它可以测日光、定四时、分节气,准确把握农业生产时间,是古人生存之法宝。</p> <p class="ql-block"> 更有那“状元及第”碑,古时最高规格的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康熙兰溪县志》称:“儒林鸿业科第之盛,一邑之胜也”。自隋始制科举,直至清光绪废止,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取选共1269人,其中登进士者219人,尤以宋、明最盛。宋代,金华府进士为583人,兰溪人有114名,占19.61%。明代,66人,占29.60%。成化十一乙未科,金华府举进士6名,兰溪占3名,弘治三年庚戌科金华府共有进士4名,全为兰溪籍,占浙江省总数49名的8.16%。清代21人,兰溪占23%。宋明清三代兰溪籍进士题名皆为婺州之最。“古人知识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在这样的厚重、深邃、睿智的“状元及第”碑前,路过此处的莘莘学子无不想与之亲近,或照相、或合影、或思之以希冀。而这些历经千百年的依旧清晰可见的文物,更多承载和讲述着史海沉钩和背后源远流长的励志故事。生活在千年历史的兰溪,文化就是这个座城市活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当前,兰溪正在努力打造“天下江南”四A级景区,向四海游客展示兰溪古城一千三百多年的悠悠历史与“天下江南”景色。我在婉约、古朴、清秀、安全的兰溪等你。未来的故事,你我共同讲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