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岁月之四十·尾声

大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之后,气候、环境都好了,但是许多新的困难摆到了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就是住的问题。拖家带口哪里是栖身之地?有的挤进父母的屋子里,两张床中间拉上一个布帘。有个战友家里房子小,母亲的床之外再安不下一张床,无奈之下在屋顶和坡形房顶瓦片之间,用五合板搭出可以放一张床的空间,每天晚上早上顺着梯子爬上爬下。搭建时我和几个战友都去帮忙。只是这个小空间夏天非常热冬天非常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位战友单位分给了六楼的一间小屋,没有厕所,方便要到楼下的公共厕所。我每次去玩,不太敢喝水,等到想小便了也就是要告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实在没有办法的只好夫妇两人各自回父母家暂住。若是像有的家能找到一间修干道时在人行道上搭的临时房,就很令人羡慕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回来后,弟弟搬到封起的晾台上睡,腾给我们三口一间小屋。房间太小只能放一张一人半宽的床,每晚临睡前要在床边用两个方凳搭上一块铺板。这样一直住到1987年单位给分了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好在战友们有当年住帐篷、土坯房、地窝子的经历打底,再大的困难也都能咬牙坚持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战友们回城后一切从零开始。不但工作是陌生的,周边的人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是陌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喝过肖尔布拉克碱水河水的人,经历过挫折和苦难的磨练,特别珍惜眼前的一切。很多人开始在工作之余上电大、夜大,抓紧充电。在新的岗位上,大家不怕吃苦,不计较得失,因为和在兵团的苦与失相比,这都不算什么。很快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成绩,扎下根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兵团战友中有六人成为第九届和第十届的市政协委员。左起画家曲学霭,红星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志光,青岛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徐淑霱,画家、青岛画院院长赵建成,本人。另外还有全军八百米跑纪录保持者、海牛足球队的体能教练孙传胜,拍照时他正随海牛队外出比赛。颐中集团星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好诚成为第十一届市政协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市政协委员对我们个人来说不是荣誉称号,只是一种职责。但是对于只有两千多名回青工作的青海兵团的知青来说,这个超乎寻常的比例却是战友们的光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次开政协会时,都有记者要采访报道,题目都想好了:当年携手屯垦戍边 今朝同堂参政议政。为了避嫌我都制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兵团战友组建的艺术团活跃在青岛的各项文艺活动中。纪念赴青海五十周年时王沛东策划编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半世纪昆仑·大海》,王钧提议并担任编委会主任,由我和李硕、贺中原、祝杰编辑了分为文字集和照片集的纪念文集《曾经昆仑》。把演出光盘和文集捐赠给中国知青博物馆后,馆长刘树新给我来电话说:你们青海兵团从人数上说是全国最小的兵团,但是你们的演出和文集是全国兵团中最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城后我于1997年回过一次格尔木。2007年退下来后七年中接连又回去五次,平均一年半一次,和当年休探亲假的频率差不多。青岛知青还组织了三次百人以上的回访团。2014年兵团合唱团应邀参加格尔木建制六十周年庆典,演唱了王沛东作词王金令作曲的组歌《柴达木之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欣喜地看到格尔木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年的三万多人发展到三十多万人,是青藏高原上排在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托拉海的三个连队,由青海东部山区乐都县移民组成了新乐村,村委会就设在我们十一连。新乐村现有五百多户,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他们主要种植枸杞,我问过一位正在地里劳作的移民,他们家三口人一年种枸杞收入二十万元。格尔木市还拨款两千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新乐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他们大都在格尔木市区买了有集中供暖的房子,天一上冻村里留下几个看门的,其他人都回城区过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令人想不到的是托拉海地区经过多年的飞机灭蚊,夏季已经几乎没有蚊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的格库公路和格库铁路,都从新乐村的前方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的老连队今天的新乐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些留在格尔木的战友,他们把一生献给了柴达木,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李和印担任青海瀚海集团董事长、是全国劳动模范,石忠洲担任格尔木市法院院长。丁元录战友办起鹏程实业公司,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的老同学林莉担任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她爱人马国禄是济南知青,担任格尔木市水利局局长。他们都一直到退休后才回来。李和印和石忠洲在退休回青岛之前,筹资在格尔木建了山东知青林,竖起了代表山东八个城市知青的大型石雕,时任青海省委书记题了词。凡是回访格尔木的知青都要去瞻仰、拍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对济南知青张树森夫妇,退休后又返回了格尔木,租地试种草莓、葡萄、冬枣取得成功,让格尔木人民第一次吃上了最新鲜的山东水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留在格尔木的战友是值得我们敬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城四十年了,战友们心里始终关心着格尔木。希望我们曾经为之奉献过的那片土地硕果累累,祝愿格尔木的人民幸福安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