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大院看晋商文化

超乎

<p class="ql-block">  到了山西,不得不去看看那些晋商大院。山西大院之多、之大、之豪华大气、之保存完好,那是独步天下,而且凝聚着自明清以来几百年独特的晋商文化。</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院整体建筑由高大的围墙与外界隔离,具有严谨的封闭性与防御性,大院内部以四合院为单元,院院相连,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院的内部建筑多是单面坡屋顶,后墙高耸,整个屋顶从后向前倾斜,有防风沙,流雨水的作用,这与山西少雨有关,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含义。在内部细节上,大院将木雕、石雕、砖雕融于一院,以书法、绘画、诗文点缀,用人物、兽禽、花木装饰,将传统工艺之美与传统文化之美运用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院排得上号的有十几处,其中以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因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名声鹊起,才成为众多大院中的佼佼者,其实也不尽然。乔家大院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门洞上方正中嵌青石一块,上书“古风”二字,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 在中堂”是乔氏家族第三代掌家人乔致庸所起的堂名,乔家大院只是俗称。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有十字口东北角一座楼房院,就是现在的老院。到乔致庸当家后,乔家进入鼎盛时期,为光大门庭,他在老院隔街西侧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盖了一座楼房院,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到了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景仪、乔景俨兄弟为了自身安危,花了不少银两,买下了乔家四座院子中间的街巷占用权,把巷口堵了,东面修建大门,又扩建了两外跨院,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乔映霞、乔映奎又购买地皮,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至此,乔家大院历五代,跨越近200年建成了现在的规模。因乔致庸一生信奉中庸之道,故取名“在中堂”,“在”即坚守,“在中”就是坚守中庸之道。</p> <p class="ql-block">  “在中堂”主院是北方常见的四合院,主楼为二层建筑,上层是绣楼,女儿出嫁前二年都住在绣楼,不能下楼。主楼装饰十分华丽,雕梁画栋,木雕随处可见,相当精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照壁文字《省分箴》出自《全宋文·卷二八一》,由乔家女婿,著名书法家赵铁山所书。整组砖雕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工艺于一炉,是一座典型的集书法、雕刻于一体的砖雕艺术精品。《省分箴》的“省”是反省,“分”是分寸,“箴”是文体,大概意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出于自然,引而劝诫人们要遵从自然规律,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这样才有好的结局和归宿。这座照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晋商文化的精髓,自省、自律、进取,是晋商的成功之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乔家大院拍摄时,巩俐所饰演的四姨太颂莲居住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难经过山西,乔致庸捐了10万两白银(有说20万两)帮慈禧解了燃眉之急,慈禧一行人曾到过乔家(此说不可靠)。后慈禧回京后问乔致庸要什么封赏,乔致庸只要了四个字,就是悬挂在门洞上方的“福种琅环”四个字,慈禧感念乔家忠诚,送了二具九龙灯,此灯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十分珍贵,全国至今没有找到第三具。</p> <p class="ql-block">九龙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走进王家大院前,我们先把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做个比较,这样更能让我们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在规模上,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乔家大院总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二者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第二,在历史传承上,王家起于明,兴于清康乾,乔家起于乾隆,兴于清同治、光绪,二者相差一百多年。因此王家大院历史更悠久。</p><p class="ql-block"> 第三,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王家由农及商,由商及官,后来的经商对象主要是朝廷,所以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而乔家没有人入朝为官,经商对象主要在民间,鼎盛时汇通天下,商号遍布全国,所以乔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更实用,更接近民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南门进入王家大院的红门堡(老宅),立马被它的气势所震撼。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宽大的城墙上,怎么也想不到这是民宅的围墙,还以为是边关要塞呢。</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红门堡呈“王”字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个单独的小院,只是不知道里面住的可是王氏后人?</p> <p class="ql-block">王家祠堂包括孝义坊与里面的孝义祠。</p> <p class="ql-block">走在红门堡主干道上,历史的苍桑感油然而生,脚下的鹅卵石印着达官贵人高马轿车的轮印,也有走夫贩卒的脚印,两旁大院的围墙记录了这里曾经的主人由盛到衰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石狮、门二边的石刻对联及门楣的精美木雕,无一不在诉说这深宅大院里的主人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桥连接着老宅和新宅。</p> <p class="ql-block">从东门进入高家崖,也即新宅。高家崖建筑群由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年间,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依山就势,层楼叠院,装饰上以砖、木、石三雕为主,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敦厚宅是老大王汝聪的主院,门楼高大端壮。</p> <p class="ql-block">门对面的巨幅砖雕照壁,壁心镶嵌了一幅釆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狮子滚绣球石雕。</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是主人接待宾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凝瑞是老二王汝成的主院,因他是弟弟,所以门楼要比哥哥的低,但他官至三品,比哥哥官大,所以他的主院比哥哥的大。</p> <p class="ql-block">窑洞冬暖夏凉,是主人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窗户上的木雕非常精细。</p> <p class="ql-block">这是厢房外墙上贴的石雕,两边厢房各四幅,左边四幅是训导儿子的,右边四幅是训导媳妇的,图案都是成语故事。文革中,住在这里的村民用泥糊住这些石雕,这才得以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养正书塾顾名思义就是小孩子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一说乔王二家的归宿,乔家因抗日战争爆发,举家逃难,生意也没法做了,以致败落。王家却因后辈子孙沉缅于做官享乐,无心经商,到清道光年间逐渐败落。从中可以看出,乔家是民商,植根于民间,根深叶茂,不是战争就不会轻易败落。王家后来成了官商,靠山一倒,如果找不到新的靠山,很快就会败落。晋商成功之路可以各不相同,但诚信、自律、进取,是晋商成功的不二之选,也是晋商文化之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