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家里的院子中间放着一块五边形的大青石,平整光滑,有一张小桌面大小,这就是我家的一件重要的生活用具——捶布石。它是过去用于家庭布料洗涤后在上面舒张的工具。在过去被 褥或衣裤布料多用农家自织的粗棉布,洗涤后发脆,所以用面糊浆,浆洗后又发硬,然后就折叠放在捶布石上,用木制棒捶捶打舒张至绵软舒适后使用。听母亲说这块儿捶布石是父亲从外面专门运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块石头,是我小时候写作业的家庭课桌。每每放学后把作业铺在上面,双腿跪在石头旁把作业写完,然后和小伙伴们围绕着捶布石做游戏,在它的周围留下了很多的童年趣事儿。</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左邻右舍的大婶、大嫂们,掖下夹着布匹、拿着棒槌到我家捶布。于是,“梆梆”的捶布声从院子里飞出,声音会在村庄的上空传得很远很远……那声音,交织在鸡鸭牛羊的呜叫声里,仿佛在演奏农家祥和欢乐的交响曲,让人陶醉和欣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物质匮乏、布票、粮票流行的时期。庄稼人很少买到精细的布料,农村妇女做得床单、被面,都是通过手工纺棉织布做成的粗布;织布的线是经过印染浆洗过的,用织布机织出五颜六色的图案,十分精美漂亮。为了使织出的布面更加柔软板整,就需要揉洗、捶布了。</p><p class="ql-block"> 捶布之前,大婶大嫂们会把半湿半干的粗布叠得方方正正,然后放在捶布石上,用棒槌一遍遍敲打。目的就是让浆洗过的布面更平展、柔软和舒贴。然后就是“挣布”。所谓挣布,就是两人先把捶好的布匹展开,各执一头,向反方向拉拽,和拔河游戏一样,不同的是要两人同时拉,同时松,直到布匹平展不显绉折才算“收工”。挣布的任务必须由两个人完成。母亲心境好,古道热肠。每当看到大婶大嫂来我家捶布,事先她会丢下句话:“需帮忙,叫我一声!”母亲虽不识字,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为人处事却深谙“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一边干家务,一边与人家拉家常,有说有笑,拉近了邻里关系,邻里更加亲近、融洽、和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识字,一生平凡,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六人抚养成人。虽然在物质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但她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看到了这块捶布石我不禁想起了母亲。</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都在为一家人的生计而不知疲倦地忙碌操劳。母亲勤俭持家,常受到左邻右舍的夸奖。 </p><p class="ql-block"> 捶布石是母亲的宝贝疙瘩,母亲十分珍爱。</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乐善好施,在庄儿上落得好名声和好人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家境不好,生活十分困难,但是尽管她在家人的吃穿用等方面比较节俭,但对亲戚、邻居很大方;每逢亲友来家串门,总是热情接待,每逢有客人来了,家里白面紧缺,她会拿着面瓢到邻家去借;左邻右舍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有求必应;只要能帮忙的决不推辞。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你想着人家,人家也想着你。”是母亲的教诲,把善的种子深植于我们幼小的心灵里。 母亲一生平凡,但平凡中又很伟大,她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岁月轮回。捶布石,作为乡愁的物件,见证了我的少年时光。老家院子里那“梆梆”的捶布声,也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捶布石的坚韧、慈母的善良却永驻我心!</p><p class="ql-block"> 于保才 2020年7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