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后小记</b></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自己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阅读就是那一汪清泉。</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寒假期间,张武校长向教师们推荐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细细展开品读,方觉其中精妙;缓缓合书思考,更觉意犹未尽。</div><div><br></div><div>书中思想非一日便能领悟,非一文便可道尽,现择取其中几处印象深刻的观点分享。</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一)</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师者,德服人、情动人。</b></font></h1> <font color="#ff8a00">所谓“柔”就是不先“晓之以理”,而是先“动之以情”。 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的迂回战,“情”中所包含的“理”有更强的教育作用。我认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应该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 </font> 道理每个老师都会给孩子讲得很透彻,可为什么达到的效果不尽相同呢?<div><br></div><div>这就在于有没有把握好“情”。“理”,人人都懂,可“情”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你心扉紧闭,那么再好再正确的道理也无法到达他们内心,所以在“晓之以理”之前,更应该“动之以情”。 </div><div><br></div><div>有一次我批评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当我严厉的跟他就事论事、阐明道理的时候他无动于衷,甚至眼睛里还有着藏不住的叛逆,可是当我沉下心来关心他,站在他的角度和他喃喃低语、动之以情时,他竟然哭了。此时的泪水就是他知错的证据,这时再讲道理循循善诱,方能事半功倍。</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二)</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师者,勤洞察、善引导。</font></b></h1> <font color="#ff8a00">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font>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长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完美的人,而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帮助引导孩子把长处发光发亮,找到日后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div><br></div><div>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班里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是作文写得很棒;有的孩子字乱得一塌糊涂,但是对数字很敏感;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但是情商却很高……</div> 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可替代的一面,教育不是为了把他们变成别人,而是帮他们找到更好的自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三)</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师者,心爱生、践于行。</font></b></h1> <font color="#ff8a00">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font> 假如想让学生喜欢上老师,那么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喜欢。即使内心无法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也应该表现出喜欢他们的“样子”。我越来越明白,对学生的喜爱不应该仅仅存于心底。 对照于老师的做法,我也梳理了自己平日的行为: <div>讲课时,我会多注视那些在角落的孩子,会在教室来回指导,而不是只和第一排互动; </div><div>提问时,我会优先请那些平时羞于举手的孩子先回答; </div><div> 对学困生我会分批用心辅导… </div><div><br></div><div>我们应该学习通过言行举止更好地表达对他们的喜欢,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与关注。</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四)</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师者,记初心,存童心。</b></font></h1> <font color="#ff8a00">老师不要太像老师。那么,不太像老师的一面像谁?像儿童呀!我们应具有儿童的天真、稚气、善良、活泼、好奇,乃至于“调皮”,甚至有时候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一句话,我们身上要有点儿孩子气。</font><br> 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传统印象中大概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上纲上线…不可否认,对于年轻老师来说,一个端庄可信的老师会加强说服力,更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但是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一直是一副不苟言笑的居高临下态度也大可不必。<div><br></div><div>我刚到学校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大多对我有敌意,都在观察我这个年轻的老师。后来有的学生会和其他学生说,感觉张老师有些不一样,会和学生开玩笑,会愿意和学生交朋友,慢慢的,我在他们心里也通过了“试用期”,他们逐渐接纳了我。他们有时也会调侃我,说张老师就像个小孩,会和他们撒娇、会吐槽他们…可是这些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教育工作更容易开展,他们也越来越懂事。 </div> 我一直认为,当老师的要“笨一点”,学生才会聪明,如果老师把什么都说了、什么都做了,哪里还有学生发挥的空间?孩子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br><br> 老师不要太像老师,像朋友;课堂不要太像上课,像闯关。我们师生是并肩作战的合作者,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蜕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五)</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师者,终身学习,砥砺前行</b></font></h1> 通过阅读,我心中的于老师有三个特点:对生活有童心、对工作有初心、对孩子有真心。<br><br><font color="#ff8a00"><b>对生活有童心</b></font>: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于老师的幽默率真,像个顽童,正如于老师所说,真正的老师是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样的老师更有亲和力,能够获得学生的喜欢。<div><br><b><font color="#ff8a00">对工作有初心</font></b>:读完才知道这本书是于老师在医院的病床上写的,但书中字字珠玑,都是正能量。这是因为于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保持初心。<br><br><font color="#ff8a00"><b>对孩子有真心</b></font>:师生相处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技巧,最后都绕不开一个“真”,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带着这种真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寻梦,前行</font></b></h1> 在书中不断学习、慢慢构建出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样,遇见更从容的教育、更丰盈的自己。<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撑一支阅读的篙,向教育更真处漫溯...教育路上,始终提醒自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