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著名党史人物——李木庵

清凉山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编者按】2020年4月15日,桂阳县人民政府网刊登了县史志办编写的纪念文章《桂阳著名党史人物----李木庵》,现转载如下:</span><br></h1><div><br></div>李 木 庵(1884—1959)<br><br>李木庵,男,汉族,1884年2月18日出生于桂阳东镇乡排楼村(今属正和乡)一个殷实家庭。清末秀才,后又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京师国子监、京师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出任广州地方检察厅检察长、福建闽侯县知事和福建督军署秘书。<br><br>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与进攻南京战役。1927年4月,蒋介石密令第十七军军长曹万顺将李木庵“就地处决”。曹与李交谊甚厚,拒令资李远遁。后李木庵隐居上海、苏州一带,通过内线与周恩来联系,周恩来称赞李木庵是个党性很强、工作不错的好同志。<br><br>1931年,李木庵回家省亲,与侄儿李定国筹建农民武装,事泄,潜走南京。1935年春,奉调西安,任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委员和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总务部长,积极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和群众抗日救亡工作,对推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力促蒋介石团结抗日,起过积极作用。<br><br>1937年,奉命回桂阳开展抗日工作,在桂阳东镇乡开办抗日自卫干部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40余名。1939年,在县城创办桂阳战时中学。是年冬,县政府向国民党中央密告李木庵是“共党首要”。蒋介石电令密杀具报,其密令为李亚明获悉后,告知李木庵,随后李木庵离县潜赴延安。在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1941年被选为怀安诗社社长,被誉为延安诗坛“十老”之一。<br><br>1946年冬,国民党军进犯延安,李木庵随中共中央机关先后转移至陕西绥德、山西临县,最后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任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与谢觉哉一道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土地改革法规》和《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等法律文件。<br><br>新中国成立后,李木庵任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刑事法规委员会主任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参与组建全国各级司法机关和开展司法改革工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刑法草案》和审定《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婚姻法》等重要法规。1959年,在北京病逝后,最高人民法院挽联云:“法律家,文学家,群推长者;为革命,为人民,功在国家。”1989年,李木庵被收入《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br><br> <h1><b>桂阳县旅游:李木庵故居遗址</b></h1><div><b><br></b></div><div>李木庵故居遗址位于桂阳县正和镇新屋村三组(八栋),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遗址。<br><br>2017年4月12日,李木庵故居遗址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保护范围:以故居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0米处。<br><br>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米处。<br><b><br></b></div><div>新屋村(Xinwu Cun):<br><br>因地势平坦,集沙垚、月峰两条小溪汇合于此,一年四季溪水不断。村域位于正和镇东边。东与保和下树冈相邻,南与保和尖安门相接,西与本镇阳山村相接壤,北与保和乡小埠村毗邻。距镇政府7公里,由一组、二组、三组、四组4个自然村组成新屋村,全村210户,918人,总面积5平方公里。<br><br>村域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收入为主,农业总产值68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年产稻谷7400吨,人均产粮800千克,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180头,劳务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年收入50万元。村级卫生室一所,从业人员一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8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33户49人,五保户待遇8户8人,村级办公场所面积70平方米。通组公路5公里,供电普及100%,固定电话用户1户,移动电话用户150户,电信户1户,自来水入户70户。耕地面积774亩,林地面积2940亩。<br><br>新屋村与新芦村、阳山村、官溪村 、和谐村、西水社区、正和村、全义村、联合村、极乐村、朝阳村相邻。<br></div> <h1><br></h1><div><br></div><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