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一)圆明园2021.4.21

壳妈

<p class="ql-block">这是第四次进京,第一次1987年五一结婚旅游,第二次是1998年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跟团一起来的,第三次是送女儿上大学,匆匆来匆匆去,这次退休了,有时间了,想再逛一逛北京的大街小巷,正好女儿在北京工作,于是趁着春暖花开,来个北京自由行!</p> <p class="ql-block">4月20号早晨7点55我们坐着高铁G472号从莱西出发,经过4个小时40多分钟到达北京南站,因为是工作日,我们没让女儿来接,打了个出租直接到了她家。</p> <p class="ql-block">下午没事我们出来转转,地铁站离的很近,我们研究了一下北京地铁线路,发现从黄庄出行很方便,先选了比较近的北京大学东门站体验体验。</p> <p class="ql-block">出了地铁,原想能不能进北大校园参观一下,结果发现疫情期间学校管理很严,进出都要刷卡,没卡的进不去,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关村大街往北走不远,就看到清华大学的西门,再往北走就到了圆明园的东门了。</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离圆明园这么近,第二天就先到圆明园玩吧。</p> <p class="ql-block">没进圆明园之前,我对圆明园的印象就是断壁残垣。进了圆明园才发现和想象中的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是清朝大型皇家园林,虽然园林中的建筑被英法联军损毁殆尽,但山形水系、园林格局还在,经过重新修复和建造,园中曲院风荷,小桥流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繁花盛开,春光无限。圆明园有三个园区——绮春园(万春园)、长春园、圆明园,共占地5200多亩,其中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水域面积约为2100多亩。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大小,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大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是雍正法号。</p><p class="ql-block">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被称为“夏宫”。</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并入了万春园。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后嘉庆、道光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缮拓建。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称为“万园之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打卡南门绮春园入口</p> <p class="ql-block">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p> <p class="ql-block">鉴碧亭是嘉庆年间修建的,但是在1860年的圆明园大劫难时,被英法联军焚毁。</p><p class="ql-block">现在见到的鉴碧亭,是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后,在1992年从新修葺的。整个亭子坐落在一个湖中小岛上,四面环水,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可以品鉴优美的景色,这也是鉴碧亭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这座残桥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p> <p class="ql-block">碧桃</p> <p class="ql-block">舍心桥</p> <p class="ql-block">神同步的母子俩</p> <p class="ql-block">和福海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园明三园的中心有一个圆明园中最大的湖——福海,又称东湖。整个湖区,湖光山色,优美如仙境。福海和海中的蓬岛瑶台都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仙境。福海之名是由于它象征神话中的东海,按照徐福渡海求仙的寓意,取名福海。“蓬岛瑶台”则是象征东海神山。这是一个以神话立意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福海东岸经过圆澄渊榭、望瀛洲、先得月、平湖秋月、藏密楼到达西洋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全部景观占地仅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它地处东北角,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大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景区是一处欧式园林,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1688-1766年)和法国人蒋友仁( 1715-1774年)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大殿。主楼三层,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复原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现在只能看到断壁残垣,荒草满园,心里沉甸甸的。</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p><p class="ql-block">十二兽首被英法联军掳走,到现在为止只寻回7个,还有5个不知下落。</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复原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复原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遗址是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主要有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复原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观水法——位于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后边的石柱是远瀛观的遗址,远瀛观是乾隆皇帝宠爱的容妃(香妃)生活和娱乐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来修建的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在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最西端,有一座万花阵迷宫,它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从迷宫入口到中心亭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米,但因为路线回环往复,极难走出。</p><p class="ql-block">每逢中秋之夜,皇帝端坐于“万花阵”中心的圆亭,宫女们手持黄花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可得到皇帝的赏赐,因此这座迷宫也称“黄花阵”。</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全景复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牡丹开放,正是盛花期。姚黄魏紫,玉白豆绿,争奇斗艳。青国色天香,花海绵延。</p> <p class="ql-block">碧桃</p> <p class="ql-block">黄刺玫</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上午9点进园到下午4点出园,走走停停在园区逗留了7个小时,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部分景点,圆明园园区太大,景点太多,没有规划好线路,漏掉了很多景点,绮春园和长春园看的比较多,圆明园几乎没看。</p> <p class="ql-block">在心情矛盾中游完圆明园,一边是花红柳绿,美景当前,一边是断壁残垣,沉重历史。</p><p class="ql-block">历史的云烟已经消散,西洋楼前的断壁残垣,已成为一种标志,提醒着人们以史为鉴,以此为镜,毋忘国耻,奋发图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