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是大脑的需求,别的部位似乎还可以撑一撑,大脑却撑不住了,于是人就睡着了。那大脑为什么要睡觉?<br> 人类大脑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到目前还没研究透。为了说明的方便一些,这里用电脑来打比方,当然这有点本末倒置,人脑复杂得多也先进得多,但是人类自己却仿制不出来,因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虽然是自己的大脑,却不是人造产品,是大自然的杰作。<br> 大脑相当于电脑的CPU+硬盘+内存。电脑中能耗大户就是这几个了,同样,安静状态下,同质量的脑组织的耗氧量是肌肉组织的二十倍。也是能耗大户,不然怎么能体现出它的重要呢。<br> 人在清醒时,大脑不断存取着各种数据,并进行运算、比较、逻辑、推导,再进行存取等等。所以简单的日常生活就会产生巨量的数据,而且麻烦的是这些数据是随机存放在各个功能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增多,碎片化、无序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寻找的时间增加、存取速度减慢,甚至读取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大脑碎片整理。<br> 电脑磁盘的碎片整理时,“每当其他程序写磁盘后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必须重新启动。为避免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重新启动太频繁,一定要在整理磁盘碎片时关闭其他程序。”。大脑也一样,在进行数据碎片整理时,也不能进行大量数据的运行,于是我们睡觉,尽量关闭程序运行,以减少数据产生及存取。<br> 在我们睡觉时,大脑正忙着干活,有科学为证:睡眠和活跃的精神活动下,脑组织代谢率几乎没有差异。大脑在干啥呢?它在忙着整理数据,将其归类,编索引,存档,逻辑化等等,当然也会清理掉一些垃圾文件,以及一些长时间未访问的数据。一番整理后,读取数据的速度又被优化了,大脑运行速度增快,滴,你打败了全世界80%的大脑,请继续保持。<br> 大脑整理的速度并不是线性的,也会在某段时间高效闷头搬运存放移位,有时它们(是一群脑细胞、脑神经)会翻翻手中正在搬的宗卷,然后相互聊聊天,说说笑话,讲讲故事。这种笑话、故事大家都不会当真,说过听过就算了,谁也不会拿支笔记下来,所以多数的梦,人类并不知道。当然人类突然醒过来(大脑高层碰巧路过听到了),或者故事讲得过于惊悚造成高层恐慌,就会被记录下来,也就能回忆起来。不过这种数据在执行整理的那群脑细胞和脑神经而言是个尴尬的事,工作时说笑话被领导听到了,内心巴不得领导早点忘掉这件事,所以悄悄地扔掉这些数据,因而梦的具体内容特别容易遗忘,都被它们扔了。<br> 人类大脑按照使用阶段大致可分为新生期、成长期(快速成长期和缓慢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末期(报废期),对应的年龄大约为人类的新生儿、婴幼儿至青年阶段、中年、老年、痴呆。其对应关系只具参考意义,并非绝对对应。<br> 新生大脑的功能区开放得比较少,随着时间推移,在快速成长期会开垦出大量的荒地;档案分类不合理,无逻辑、无序化严重;而且操作系统也有很多BUG,需要不断修订,重写。所以婴幼儿单次接受的数据量比较小,碎片化严重,档案分类不科学,搬运路线未优化,所以需要用更多的时间(睡觉)来整理,也会丢失更多的数据。<br> 婴幼儿期的大部分数据丢失、或者残缺、或者逻辑上失去联系,少部分储存在错误的分类中,存储信息不完整,成年后,偶然翻阅到这种信息就会产生似曾相识(有场景描述,场景的其他信息丢失),潜意识,下意识(有结论,但产生结论的根据、逻辑、事件等因子丢失)。<br> 至成熟期,大脑荒地大片开垦,足以应付日常使用,档案分类合理,操作系统经多年运行、修改已经稳定。<br> 至衰退期,大脑磁盘坏道开始增多,于是信息开始成片消失。而且脑细胞和脑神经干了这数十年的活,早已厌倦,对数据整理和归类,逻辑索引等有点职业疲倦,虚应差事,很多需要处理的新数据便随便扔角落里,或者干脆当垃圾清理,造成老年人近事遗忘,而对以前整理归类建立逻辑索引的远事却唠叨不休。<br> 老年人因大脑磁盘坏道增多,已经内存减少,所以需要运行磁盘整理的间期缩短,因为需要整理的数据减少,每次运行磁盘整理的时间缩短,当然考虑到CPU老化,数据总线带宽减少,单位量的数据处理时间要大于年轻全盛时期。<br><br> 大脑在外界或内在刺激下会有一定的兴奋度,随着刺激的程度,兴奋度相应的升降。一段时间的兴奋度点连接起来,便是兴奋度线,此线并不是固定数值(水平线),它是一个不规则的波浪线,高高低低的峰顶与深深浅浅的波谷组合体。<br> 兴奋度曲线极易受到干扰,如情绪的波动,言语、事物的刺激等等,而使曲线发生改变,因此严格地来说,同一个人每天的兴奋度曲线并不一致。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年龄阶段,兴奋度曲线的走势也迥异。<br> 婴幼儿阶段,兴奋度曲线直上直下,表现为突然吵闹,突然入睡(吃着饭就睡着了)。<br> 成年阶段,兴奋度曲线趋于光滑、宽大,好比成年人的情绪相对稳定。<br></h3> <h3> 老年阶段,兴奋度曲线平均值下降,波形峰值最大幅度并未明显衰减,曲线正向波形宽带缩减,预示兴奋最大强度未减而兴奋持续时间缩短。<br> 兴奋度低,大脑并不一定会运行磁盘整理(入睡),只有兴奋度低于睡眠阈值时,才会进入睡眠状态。一天中的睡眠阈值也是波动的,并不恒定。将一段时间的阈值数连接起来就成了阈值曲线。<br> 阈值曲线波动幅度及波宽相对于兴奋度曲线稳重许多,它是受长期的生活节律、社会因素、天文因素(日出、阴雨)等等缓慢形成的,就像生物钟。<br> 新生期的大脑阈值曲线随母胎影响,与环境常发生冲突,比如晚上阈值低(清醒),白天阈值高(睡觉)。随着离开母胎处于外界现实的生活中,逐渐改变,与大多数人曲线走向类似,这便是成熟期。<br> 成熟期的阈值曲线在现实(自然的及非自然的社会和个体的)的不断修正下,完美贴合与现实。比如白天阈值低,中午稍高,下午降低,后半夜最高。于是我们上午精神抖擞,午间小憩,下午恢复活力,晚上酣睡。<br> 进入衰退期后,阈值曲线因为生活规律的改变而改变,曲线趋于平缓,当兴奋度降低时就会跌到阈值下,造成睡眠(明明看着电视就睡着了)。<br> 综上所述,自然得出失眠就是兴奋度曲线始终高于睡眠阈值曲线,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广义的失眠包括睡眠时间短,相邻两次入睡间隔期长等等。<br> 失眠的危害性比大家认为的要严重。睡眠是用于大脑对数据碎片的归类、整理、索引、逻辑、综合等等,睡眠不足会造成数据碎片遗失、存档、归类、索引、逻辑错误,每次的数据碎片的整理都是一个大工程,相当于买了几大箱书回来,把新书翻阅一下,编个码,把书架整理一下,旧书丢一些出去,某本新书因什么关联摆在某本旧书边上等等,等等。相信开工时书房间一片狼藉,这时若来了客人不得不抽身去招待,招待完了回来,有很多工作又需要重头开始做。所以我们需要深睡眠,像需要一个不受打扰的休息天来整理书房一样,用一个不受打扰的深睡眠状态来整理大脑的数据碎片。这也就解释了多段浅睡眠不足以弥补一个深睡眠。<br> 日间睡眠阈值较低,所以日间睡眠以浅睡眠为主,易醒,不踏实感,所以通宵夜班后,次日睡一个白天效果并不好,不足以弥补夜间缺失深睡眠的损失。环球旅行造成的时差困境也来自于此,睡眠阈值曲线并未立刻修改,就算在当地的夜晚睡着了,因未进入深睡眠状态,导致人体感觉疲惫。所以倒时差,并不是按当地的时间作息,而是要把自己的睡眠阈值曲线给调整过来,这,需要时间。<br> 分析过睡眠与失眠,接下来谈谈如何干预睡眠或者干预失眠。干预原理很简单,兴奋度曲线高于睡眠阈值曲线便是醒,低于睡眠阈值曲线便是睡,如同炒股的高抛低吸。一般某个事情用炒股的原理来比方,肯定是不妙的,因为散户没几个是盈利的。<br> 一般的睡眠干涉着手于调节兴奋度,这个比较简单,响应速度快,容易见效。清晨家长掀掉孩子的被子并揪着他的耳朵大声呼唤起床,用寒冷、疼痛、声响、不安全感来刺激,使孩子兴奋度骤升,超过睡眠阈值,于是他醒了。<br> 夜晚,关灯,堵耳,减少外界刺激的传入;数小羊,让大脑获得信息单调化、封闭化、循环化;或者直接粗暴来一颗安眠药,阻断外界向大脑的信息传输,于是兴奋度下降,低于睡眠阈值后,就睡着了。<br> 经常的干预兴奋度,会使兴奋的反应度降低,尤其是间隔过近的同向干预,比如持续的光照,持续的噪音,大脑相应兴奋度变化幅度逐渐下降,最终低于睡眠阈值,进入睡眠状态。<br> 对于兴奋度的长久干涉在另方面导致睡眠阈值曲线的变化,比如长时间使用安眠药来阻挡外界传导刺激引起睡眠阈值降低,阈值降低后需要更大的努力去达到阈值,比如更大剂量的安眠药,更强效的安眠药。(对于更换安眠药后效果会在一段时间内好一些的现象,是机体对药物的抗药性引起的,而非睡眠阈值曲线改变。)<br> 想要甜放点盐,这是做甜品的一个秘诀,睡眠也可以借鉴一下,想要睡先兴奋:比如运动(处理大量的身体体位数据),比如看书(处理大量的知识数据,尤其是看平时不太接触的专业书,大量的不熟悉的数据处理更为棘手,更混乱,于是更容易疲劳)。喝咖啡有助于入睡?很多年轻人有这种体念。被动的兴奋有到新的工作环境、去旅游等等,数据处理量太大,于是睡得很好(不考虑时差、择床等等理想的状态下)<br> 除了调节兴奋度,还可以对睡眠阈值进行调节。这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像调节生物钟,通过按时运动(比如上班,干活的那种上班),比如日照(潜艇或者密闭的环境里需要定时开启灯光并模拟自然日照的时间相关强弱度)……等等,使睡眠阈值曲线缓慢符合我们给予它的“现实”。<br> 有人曾试验过达芬奇睡眠法:每四小时睡20分钟,一天24小时总睡眠时间2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执行,他并没有崩溃,而是适应了新的作息规律。在两个月后放弃了,因为晚上醒着实在是太无聊,被社会节奏和自然界节奏给“矫正”了。<br> 睡眠并不是什么也不干纯粹浪费时间,相反,它非常重要,甚至高于部分清醒的时候。清醒时是把把数据信息不分青红皂白地扒拉进来,只扒拉进数据信息而不处理的是垃圾填埋场,不是档案馆。只有通过睡眠才能讲数据进行判别、分类、归档、建立索引、逻辑联系等等工作,这些数据信息才是有效的。所以要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喔,凡事去压榨睡眠时间挪用于学习的,纯属于本末倒置,得不偿失。<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