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认识宏村,大概是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对宏村的印象就定格在了李慕白牵马走过村外的南湖桥那一刻,宏村太美了,而南湖桥多少次在梦中出现,四年前的清明去过,那是晴日下的江南水乡。五四,徽州飘着微雨,我来到雨中的宏村,前一日还人潮涌动的宏村,那天变得格外清静,游人稀少雨纷纷,雨中的宏村自有另一番韵味:远处青山逶迤,云海雾渺渺,近处绿水蜿蜒,粉墙黛瓦,置身于此,甘愿醉在这天地间的水墨韵趣中。</p> 宏村美,美在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鳞次栉比,马头墙翘角飞檐,高低错落。水中间小小的拱桥,仿佛一道彩虹,一弯明月,横亘在水面上。从池塘的一面看过去,房屋倒映水中,水中便有了蓝天,有了白云,有了粉墙黛瓦,波光潋滟,疏影横斜。那山,那水,那墙,那瓦,那桥,那倒影,像一副剪影,又像一副水墨画,置身其中,婉约,典雅,宁静,让人心醉神迷,仿佛来到画中。 在宏村见到最多的人,并不是宏村的人,反而是水边写生的人,三三两两,坐在柳树下,支着画板,描摹勾勒,青山碧水和湖边人家,一并纳入画面里,氤氲的雾,泅染的墨,都是水乡难忘的模样。<br> 穿过桥,沿水边涌道走到尽头,便是村庄的入口。几块方方正正的田地,难免使人产生误入桃花源的错觉,不由自主吟起《桃花源记》中那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巷里有些人家就在门口做起了生意,有卖小吃的,有卖茶叶的、有卖黄山烧饼的……小吃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毛豆腐,“舌尖上的中国”里一见倾心,毛豆腐是豆腐发酵后长了一层细细的白毛,用铲子铲起来,在油里煎了,外面焦黄,里面白嫩,上面浇上特制的蘸料,吃起来有一种外脆内绵,越吃越想吃。 世世代代的宏村人,在此柴米油盐,过着桃花源般与世无争的生活,若用丹青勾勒,它便是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若用文字白描,它又是一首清雅绝伦的诗,而那些恢宏的古建筑,便是画的点睛、诗的韵脚。<br> 走几条幽深的小巷,慢慢进入村庄的中心,青石板的路,风雨剥蚀的墙,和流水痕迹、寂寂青苔,恍然间抽离了时间,不知今日何日,只觉古意盎然,细细的眼神一次次寻过墙头街角,才恍然大悟:在《卧虎藏龙》里原来早就见过了啊。<br><br> 村中的院落,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布局紧凑,建筑精美,镶嵌在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用它饱经风雨的古朴,记录着曾经属于这里属于整个徽州的荣耀和历史。 宏村的水是活水,从山上流下来,汇成小溪,流过每家每户,汇入南湖、月沼,又欢快的朝山下流去,最后注入新安江,汇入千岛湖。 小巷青石板铺就,两边是高高的马头墙,粉白的墙面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斑斓,靠近地面的地方长满了青苔,雕刻出了岁月的痕迹。 推开虚掩着的门,步入老宅,抬眼望去,只见前厅的上方露出了一片长方形的天际,这是徽派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独特建筑格式——天井。它是敞开的、明朗的,纳水、落雪、听风、入光、生草、开花...... 大堂横梁,立柱,斗拱,环廊等都是木质结构,卯榫契合,浑然天成。更有特点的是,大堂四面无窗,中央有一天井,光线便透过天井照进室内。天井呈“口”字型,四面檐角向堂内倾斜,一旦下雨,雨水会落入堂中,取名“四水归堂”,有聚财之意。 行走在幽深的小巷,不经意间,就会走入某个大户人间的宅院,门面并不张扬,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正堂两边有环廊,穿过环廊,是一重重的院落,从空中看,檐牙高啄,勾心斗角,令人不自觉想到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只是这里的院落没有北方的四合院那么直白,宽阔,胜在布局紧凑,建筑精美,尤其是那些木刻,砖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学堂、家塾,数以百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徽商向来亦贾亦儒,贾而好儒,以商养文、以文入仕;而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也让徽商具有了以诚待人,崇尚信义的商业道德。这些,是刻在徽商骨子里的素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的走走停停看看,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消磨殆尽,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候,阴沉沉的天空中突然浮现出一缕阳光,阳光洒落到清澈的南湖湖面上,洒落到粉墙黛瓦上,洒落到远处逶迤的群山上,给这座宁静古老的山庄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br><br> 回首宏村,依旧游人如织,往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