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系统排列导师赵阿贞,二十年以来每周一个城市,带领一期工作坊(家庭/组织),积累大量的个案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过无数的企业和家庭,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分享着,将修行的体悟和心得汇聚成文,以微博形式发布。很多人,已经养成每日跟随微博,一起成长的习惯。以下内容,来自贞师的原创微博。</p> <p class="ql-block"> 大龄未婚,或对亲密关系恐惧,或是带着内心的愿望寻找伴侣,渴望寻找到对的人,却忘记成为对的人。每当做了判断,就开始看不清真相。关系是否长久与爱无关,而是受原生家庭未解决问题的牵连,对母亲的爱,是爱伴侣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不了婚姻,或无法接受伴侣,往往都不接受父母。接受父母的给予,才能把能量传递到工作领域中。爱的初始移动,是朝向母亲的,然后朝向伴侣,这样的关系中,不在期待别人的给予,自己需要的自己去创造,只有这样爱才会流动。</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活在无法掌控的对抗里,也可以理解为无理要求,骨子里充满傲慢和不屑,更不懂什么是谦卑。有勇气接受真实的自己,并能将瑕疵说出来调侃时,就已经开始接受自己,开始接受来自母亲的好,愿意自己去弥补身上的不足,是成长蜕变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不能向源头臣服,向自己的母亲鞠躬,一生傲慢,只会生活在对抗之中,也是对自己孩子最大的诅咒,伤害的只是自己。臣服命运,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什么时候都不晚,凡事从接纳开始,接纳母亲过往经历的一切,是接受自己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生活从来不易,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爱与陪伴,理解与支持。努力做好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父母的孩子等等角色,且每一种角色都竭尽全力。 </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伟大的,同时母亲也是凡人,也会有所有凡人的瑕疵。母爱的过度神圣化,会让孩子无法看到完整的妈,并对母爱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失望。颂扬伟大很容易,颂扬卑微却很难。看到和接受人的卑微,才能够把更深沉的爱,回馈给母亲。</p> <p class="ql-block"> 窦文涛圆桌派,有一期谈母女关系。讨论到女儿到了一定的年龄,似乎会开始像母亲,便是母女关系和解之时。接受母亲就是在接受自己,并愿意延续生命,爱自己才能得到尊重和爱。宿命给予的宽恕力,一定发生在降临的那刻,提前知晓也是枉然。</p> <p class="ql-block"> 系统排列,在企业/组织方面的应用,着重企业里面的关系。人际关系成功,企业就会成功,初始的关系源自母亲。那些事业成功的人,通常与母亲的关系和谐,对待周遭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友善柔和的。</p> <p class="ql-block"> 某个小孩父亲酗酒,母亲担心孩子长大之后,千万不要变得跟丈夫一样。这样小孩会更想变得和父亲一样,因为对父亲的忠诚,因为母亲的期待。允许小孩模仿自己的父母,才有机会从魔咒里超越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 很多女性都以某某妈妈自诩,职业标签排序最后,甚至干脆为零。全职妈妈的付出值得尊重,却不值得骄傲,什么时代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感。伸手向伴侣拿钱,就不再是平等的伴侣关系,而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p> <p class="ql-block"> 机场候机,观察到一个小孩子,将报刊架上的杂志丢了一地。每狠狠丢地上一本,就回头看一眼母亲,而母亲眼神空洞像丢了魂,没有任何反应。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企图唤醒家长的麻木空心,内心渴望触碰到活生生的母亲,能看见自己的存在。 </p> <p class="ql-block"> 在关系里没有对错,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着自己的功课和无奈。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一点觉察,少一点执着,想要得到妈妈的认可,可曾去认可过母亲,在别人不爱的那一刻,完全可以去爱自己。</p> <p class="ql-block">练习:和金钱关系</p><p class="ql-block"> 通过练习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然后轮流分享过程中和金钱(妈妈)的粘连纠缠。</p><p class="ql-block"> 如:“我和金钱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可有可无。”</p><p class="ql-block"> 更换成:“我和妈妈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可有可无。”</p><p class="ql-block"> 是的,甚是精准。 </p> <p class="ql-block"> 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每个人抬头都能看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被照亮,却不必属于谁。那种感觉像极了妈妈,从不会让人失望,只是有人在渴望着更大更亮的月亮,也有人只想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p> <p class="ql-block"> 渴望完美的伴侣,是在找寻找从未有过的完美父母,下意识希望得到无条件的照顾,不用付出就能够得到想要的,像妈妈照顾婴儿一样,专注、融合、共生,你我不分。疗愈从人格分化开始,接受父母是父母,而我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我还是我。</p> <p class="ql-block"> 打开心门,无条件接受父母原本的样子,父母赋予的生命本身就至高无上,这是敞开自己的唯一路径。爱妈妈的人,脸上散发的光芒是遮不住的,会活在平静、淡定、喜悦中,绝少埋怨,鲜有不满,没有太多话需要澄清,更不必去解释,内心是一片宁静而有力量的海。</p> <p class="ql-block"> 孩子进入青春期,是相对依赖又渐渐独立的阶段。必须做个“坏妈妈”,让孩子顺利从原爱中撤离,在不断体验到的挫折中,发展出对现实的感受。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好妈妈,会让孩子活在幻想中,无法完成分离的功课,形成独立的人格。</p> <p class="ql-block">妈妈,谢谢您给我生命,给了我深深的爱。</p><p class="ql-block">带着所获得的一切,勇敢地行走在道途上。</p><p class="ql-block">不断地敞开自己,迎接成熟、完整、幸福的来临。</p><p class="ql-block">继续为生命服务,为自己、也为更多人的生命服务。</p> <p class="ql-block">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能如此生活的人,皆是家里有光。休假在家,整理着四季衣物,洗洗晒晒的光阴里,收藏万物的日常,母亲常说被子里有阳光味儿,是不是就是家的味道。依窗晒冬阳,喝咖啡,淡看外界。 </p> <p class="ql-block"> 拒绝父亲的人,身上总会缺少阳刚之气。那些没有女人味的人,往往是拒绝母亲的结果。越是排斥什么,什么就会变得强而有力,任由痛苦掌控和摆布自己。一旦接受和接纳不想看见的一切,内在就会改变,向不爱的部分敞开自己,疗愈就会发生。 </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良知,表现在爱的能力上,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爱的人,需要审视与母亲的关系。父亲的良知,在理智和判断力上显现,通常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边界。成熟的人,同时拥有这两种良知,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p> <p class="ql-block"> 母亲突然离世后,亚纪子意识到从未以看待一个“女人”的方式看待过母亲。于是不再带着负面情绪去看,体谅了母亲,也放过了自己,虽然和母亲阴阳两隔,爱的巨大力量却从未停歇过。即使(母亲)角色缺失,仍然能够被引领,当释怀真正到来时,生活里一切都好起来了。--《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p> <p class="ql-block"> 事情与期望会有偏差,能让自己舒服的,只有认真和简单。能够安静地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和自己喜欢的在一起。自我价值就是做自己,是获得幸福的基础,首先只有独立,才能找到平等而非依赖的伴侣关系。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妻子和母亲。 </p> <p class="ql-block"> 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存在要求的问题,关键是能否共同成为这样的人。女人的强大和心量来自孩子,做母亲并不意味着要失去自己,而且必须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规矩约束着家庭的每一个人。 </p> <p class="ql-block"> 一生傲慢,会一直生活在对抗之中,是自卑的防御,深怕别人看不起,总是要端出个架子。形成于孩子早期的关系模式,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需要勇气面对全部的伤痛,带着谦卑的姿态接纳母亲,放下拯救的欲望,做回孩子的角色。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暴躁,带给小孩永远的恐惧。母亲的忧郁,带给孩子永远的无助。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反应出关系中爱的错位。拥有好的伴侣,才会是好的父母,这样孩子才能够真正做回孩子,获得安全感。 </p> <p class="ql-block"> 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先给自己设定个期限,一个月,还是一百天。做妻子的,无论老公说什么,都回应“你说得对”。做母亲的,甭管儿女怎么说,都说“嗯,好”。然后静静观察,带着包容看着家人,允许对方犯错误,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心甘情愿地走回来。 </p> <p class="ql-block"> 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人一生的情感模式。唯有接纳自己的母亲,臣服于命运才会接近生命的自由。成长中感觉缺少爱,就会特别在乎爱,渴望得到更多的爱。真爱却是从自己流向对方的,而不是从对方流向自己。 </p> <p class="ql-block"> 在母亲那里没有要到爱,会反过来在孩子这里要爱,一种爱的「反向流动」现象,会让孩子不堪重负。爱不仅是态度,更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的强化。让爱回归秩序,向下流动,到该抵达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 母亲独立,孩子才能独立,孩子一旦能够分离,就会非常出色。分离意味着人格独立,可以为自己做些事情,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做为母亲,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场,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离场。 </p> <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与转发,转载时请标明文章出处与原创作者。</b></p><p class="ql-block"> 赵阿贞老师有着坚实的心理学背景,专职从事做家族系统排列已经20年,尤其是对精神分裂、自闭症和重症疾病,有着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这里,摘录微博的部分花絮和语录,希望更多人能从老师的言行、智慧中有着满满的收获与感触。</p><p class="ql-block">微信公众号:</p><p class="ql-block">心理师赵阿贞(Azhenzhao)</p><p class="ql-block">个人微信:(zhaoazhen002)</p><p class="ql-block">新浪微博:赵阿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圆满之家,欢迎回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