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世界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

小马尾(WXP)

<p class="ql-block">去西藏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大美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还可以身临其境在众多神秘而深厚的人文景观中认知、了解、体验、感悟宗教和文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是此次西藏行阿里大北线查缺补漏且非常值得期待的打卡之地。2019年走阿里大北线因路况等一些原因从类乌齐走唐蕃古道与德格印经院失之交臂遗憾错过。这次(2020年5~6月)我们再走阿里大北线到类乌齐后走川藏北线(国道317)。经昌都出藏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一站就是德格。</p> <p class="ql-block">德格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最高点海拔6168米;最低点海拔2980米,全县相对高度3188米,平均海拔4235米。</p><p class="ql-block">由于德格县地处狭长的山谷中,地理环境所至其街道都十分狭窄。</p> <p class="ql-block">德格被人们称之为康巴的敦煌,民族文化的走廊,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首。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十分独特、丰厚藏文化积淀的高原圣地。</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它的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p><p class="ql-block">2020年,德格县印经院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且版本良好、印刷考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下午到达德格参观印经院,却因途中在即将到达德格之时遇到封路(因修路)延误了三个多小时,参观被迫改为第二天上午。</p><p class="ql-block">清晨来印经院转经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由于四川已进入雨季,很多路况信息已显示因泥石流、塌方而断路(如去马尔康已断路)。从安全考虑我们决定尽快出山区以防不测。因时间紧要赶路,致使整个印经院的参观走马观花略显匆忙😓</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用现代语言来说是出版社、印刷厂的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根据德格印经院的版藏目录,它的藏书之丰在我国藏族地区各印经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经典、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丛书或专著200多部,其中还有一些珍本、孤本。</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院收藏的《印度佛教源流》,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早已失传,国际上的科研工作者和佛教徒也得求助于它。《汉地宗教源流》一书,也是研究汉地佛教和考查历史上汉、藏关系的珍贵材料。有300年历史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亦为世界所仅有。</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是经过4代土司,历时30年,建造完成的一座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三楼一底的传统藏式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前广场驻足</p> <p class="ql-block">朋友抓拍印经院大门前磕长头的情景,碰巧我的背影也收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跨入印经院的大门,就是印经院内狭长的天井。在此想拍张建筑的正面全景成为不可能😓!因为与相对高大的建筑之间基本就可视为零距离。真可谓距离产生美,可距离没了😡有点儿小遗憾!</p> <p class="ql-block">院内大门旁高大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拜访经堂。</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现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历代高僧和历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别安置在大、小经堂之内。</p> <p class="ql-block">这些塑像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雕塑背后是精美的大型壁画。</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浏览继续……</p> <p class="ql-block">身后就是印经院内狭长的天井,整座建筑前空间狭窄几乎没有院子。</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院内建筑按功能划分:印刷区、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藏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廊檐</p> <p class="ql-block">绚烂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质朴而奇美</p> <p class="ql-block">壁画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内和大、小经堂外部墙壁上方。</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进门廊道左右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也绘制有少量壁画。壁画总面积大约为950平方米,其中有95%壁画为古壁画。印经院也是早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浏览经堂后上二楼,来到德格印经院最为华彩之一的印刷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刻雕版印刷中心,被人们誉为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由于气候原因,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至今仍采用唐宋以来的雕版印刷术。目前传统的手工印刷工艺大体可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p> <p class="ql-block">又可细分为十余道工序:裁纸、泡纸、兑墨、研磨、兑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p> <p class="ql-block">无人工作的场景略显冷清。因怕下雨要赶路时间紧没有等到十点钟观看印刷现场工作进行时的场景,留下深深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印刷区放置的印刷模板。</p> <p class="ql-block">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这种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p> <p class="ql-block">有幸在网上看到关于介绍德格印经院印刷现场工作场面的视频,这些视频为更多的认识了解印经院,提供了更详实的补充。同时也弥补了我们没看现场印刷的一些遗憾,作视频截图一起分享这些精彩生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置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p> <p class="ql-block">印刷后晾晒的精美画作。</p> <p class="ql-block">通风良好的晾经楼</p> <p class="ql-block">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p> <p class="ql-block">书页晾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p> <p class="ql-block">院内清洗经版一角。</p> <p class="ql-block">印版使用后要进行清洗。</p> <p class="ql-block">前来朝拜书版的人们,都会喝一些清洗印版后的原液,如此虔诚!令人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清洗印版的工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清洗干净后在平台晾晒的印版。</p> <p class="ql-block">印版晾干涂上酥油后,将重新存放置藏版库房中。</p> <p class="ql-block">穿过光线昏暗狭窄且很陡的楼梯通道,来到德格印经院最为华彩之另一处藏经版库拜访参观。经版库房里占据主殿二、三、四层的六、七个大小房间,为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且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截止目前,院藏印版总量已达29万余块,主要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藏经版库中,各种印版依照门类整整齐齐有序地存放在库架上。</p> <p class="ql-block">目前印经院存放着20多万块印版中,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这些印版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印版内容涉及经文、史籍、画版,它们被誉为是藏族文化的长城、文化的史诗和文化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印版使藏文典籍行销青海、西藏、甘肃、云南、四川、北京、南京等地,为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印藏文典籍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国家将印经院定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拨巨款进行维修和管理。</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一代代人的精心维护,才使印经院没有因为岁月的更替而成为废墟,而是成为墨香远飘、藏文化传承的一面旗帜。(照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有了声名显赫的印经院,德格在藏族文化史中才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且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通道玻璃橱窗中收藏展示的画板。</p> <p class="ql-block">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p> <p class="ql-block">当你了解印版复杂严苛的制作过程,你必定会和我一样被深深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印版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三道工序。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加工后的坯板运往印经院,经检验合格后入库。</p> <p class="ql-block">在胚板上雕刻也十分讲究。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p> <p class="ql-block">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刻版工都是师徒相传,经过严格考核和训练,不仅刀法娴熟,而且要有很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p><p class="ql-block">网上这张照片令我动容。雅幼的脸庞,专注的神情,深深的定格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经版刻好后,被成批放到酥油锅中熬煮、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叫“苏巴”的植物根煮水清洗,晾干后才入库。这样制成的经版,坚实耐用,不易变形或虫蛀。</p> <p class="ql-block">印刷颜料的加工制作。研磨朱砂</p> <p class="ql-block">最后游览屋顶平台,这里一般有藏传佛教寺院的特点和精华所在。站在屋顶平台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周围一切景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金色的经幢,庄严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镏金铜制法轮和两侧栩栩如生的镏金孔雀,都具有浓厚的、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藏区看到过唯一的孔雀金顶。</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满目依山而建具有德格特色漂亮的藏式民居。</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还有一座外观精美四个翘起檐角各立一只神鸟的金顶小屋,庄严而神秘。由于疫情期间我们没有走近过多的打扰。</p> <p class="ql-block">平台远处一景:西藏传统砌筑方式——打阿嘎。阿嘎打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到我们所知道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许多传统藏式建筑中,都大量使用了阿嘎土,处处可看到打阿嘎留下的杰作。2002年首次自驾西藏,在布达拉宫第一次看到打阿嘎就被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二十几个年轻人唱着欢快的歌曲随着节奏统一整齐的律动,那欢歌笑语感人至深的劳动场景至今难以忘怀。打阿嘎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乐观心态和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2013年,这种独具高原特色的人文景观被西藏自治区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阿嘎成为了藏民族古老建筑工艺中传承至今的创举,且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藏式建筑的平台、地坪很多地方都使用阿嘎土。打阿嘎的表面平整光滑。</p> <p class="ql-block">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路程后,早已随着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历史步伐而寿终正寝了。而作为传承藏族文化的印经院,至今依然屹立在德格县城。</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积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印经院的存在不仅仅在于以印版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人们感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重要和力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德格印经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