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2007年5月,唐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宣布,将在40公顷地震遗址上建设地震遗址纪念公园。</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位于唐山市岳各庄路北侧,占地40万平方米。公园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原有的铁轨为纵轴,以正在建设的纪念大道为横轴,划分为遗址区、水区、碎石广场区和树林区四个区。</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充分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这一宗旨。</p> <p class="ql-block">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位于遗址公园东西主轴线纪念大道的北侧。整个纪念墙长度为三百多米,由五面大理石纪念墙组成,上面镌刻24万地震罹难者名单和纪念碑文。每面墙厚度为1.5米,平均高9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因为每个名字,都是一块墓碑。目前,纪念墙登记数字为247234。</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好多人而言,这里是精神寄托之地。很多外地人来到唐山,会专程到纪念墙前注目触摸。</span></p> <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利用旧厂房改造成规则纯粹的长立方体地震科普馆。</p> <p class="ql-block">在水区的设计中,通过水面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表达逝者与现实人之间的距离。并运用一片巨大的水池,与天空及中间的人造空间形成一个强烈的主题,即大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树林的设计则是用树表现生命和一种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抗震救灾主题雕塑</p><p class="ql-block">纪念水池内建设一组长70米、宽20米、高11米的大型雕塑,雕塑采用石材和青铜质地,用写实的雕塑语言,描写当时唐山人民期盼救援、奋力自救的生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存者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相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曲悲歌。</p> <p class="ql-block">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建于1959年,现保存的遗迹是其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从北向南依次为5吨转炉2座,5吨电炉2座,修理、预热钢水包工地,机车主车架片造型工地。地震时,厂房处于宏观震中,烈度为11度,3跨厂房除部分中间立柱扭曲、倾斜外,四周墙柱全部倒塌,屋架落地。当时有夜班炼钢工人及辅助生产人员20人,11人震亡,3人重伤,40余台设备震毁或受损。厂房南侧的砖砌烟筒,原高35米,地震时断成三截,其余两节烟囱被直接嵌入现存的烟囱内,成套筒式结构,内外共有三层。</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博物馆纪念展厅和科普展厅,总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地震纪念展厅位于地下一层,于2009年建成,主要展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览空间,观众能身临其境的感受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惨烈情景,与唐山人民共同经历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的悲壮历程,深刻体会“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凝铸与升华,同时也为唐山由毁灭到重生,建成一座全国最坚固、最安全的生态城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飞速迈进而振奋鼓舞。</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凌晨,整个华北大地在震动。持续时间约12秒的里氏7.8级地震,让唐山这个百年工业重镇瞬间变成废墟,9<span style="font-size: 18px;">7%的地面建筑毁坏。</span>24.2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4000多名孩子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人民币。那一刻,唐山大地震成为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地震后的唐山</p> <p class="ql-block">震后的天津</p> <p class="ql-block">在展区一隅,设计者特意为普通市民留下了展示个人、家庭相关物件的空间,又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让所有唐山人难忘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蜜蜂牌缝纫机由市民李桂珍捐赠。地震来临时,家人都在睡觉,李桂珍在剧烈摇晃中被惊醒,睁开眼睛才发现,房顶已经重重地压下来了……”所幸的是,家中炕沿周围呈三角状摆放的自行车、缝纫机和座钟三件物品顶住了大半个房顶,刚好为正在炕上睡觉的家人撑开了空间,炕上5口人最终成功脱险。还有市民张立萌捐赠的大衣柜,市民张先生捐赠的箱子……这些不起眼的已被毁坏物件却都是唐山人的救命恩人。</p> <p class="ql-block">灾难发生后,曾有外国官员“断言”:唐山这座城市,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言论10天后就被推翻。</p> <p class="ql-block">“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的碑文,清晰地记录了这座城市震后的重建节点。</p> <p class="ql-block">震后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唐山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悲壮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如今,走在唐山街头,已经很难看到4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迹。震后残垣已被鳞次栉比的新家园取代,那曾经被悲伤掩映的一张张笑脸,正在这座城市重新绽放......</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p><p class="ql-block">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p><p class="ql-block">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佑唐山,凤凰涅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