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七章 垦荒种橡胶</p><p class="ql-block">知青碎片(7——1)</p><p class="ql-block">一 挖梯田</p><p class="ql-block">1.规划</p><p class="ql-block">清芭的时候,我看到一男一女的二人组合在山坡上忙碌,男扛测量仪,女扛竹签,竹签大约一米长,手指粗。</p> <p class="ql-block">只见男的将测量仪置于山坡,一番神操作后指挥扛着竹签,脚穿蚂蝗袜的女子到前方的某个位置将竹签插在地上,随后,女子顺山坡平行向前,根据男子的手势再将竹签插于地上。</p><p class="ql-block">如此反复,到一定距离后男子扛起测量仪前往女子所在地点,继续重复前面的操作,渐渐的走向远去,然后消失山坡拐弯处,潇洒,神秘。</p> <p class="ql-block">不知所以的我还以为他们是搞地质勘探的,好不羡慕。于是问先于我们到达的老知青,她们在干什么?答曰:规划。</p><p class="ql-block">茫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规划是什么东东,等到梯田开挖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规划。</p> <p class="ql-block">原来橡胶树有合理的空间生存需求,必须按照有序的行距与间距进行定植,才能保证橡胶树的茁壮成长,达到高产稳产的产胶要求。</p><p class="ql-block">规划人员就是根据橡胶种植所需的行距需求,用水平测量仪在山坡上勾划出一条条等高的平行线路,而每隔一段距离插入一根根竹签,就是挖梯田时的外沿水平线,这样挖出来的梯田,就像一条条平行整齐腰带,饶山而行。</p> <p class="ql-block">版纳的山上以红土为主,梯田挖成后那一条条红色的彩带层层叠叠的围绕山坡上,通向无限的远方,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种植橡胶的梯田开挖是一门科学,不可随意为之。</p> <p class="ql-block">2.挖梯田</p><p class="ql-block">挖梯田,也有人称之为挖带,这称呼非常形象,因为站在高处看挖好了的梯田就像一条条长长的飘带,在山坡上逶迤盘伸,犹如翩翩起舞少女一般,丰姿绰约,魅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梯田好看,可挖梯田是一个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工具只是一把锄头,要在山坡上挖出梯田来没有取巧的余地,只能硬拼体力。</p><p class="ql-block">挖梯田基本上都是在经过砍芭、烧芭、清芭后的山坡上进行,烧坝以后满山炭灰,黑乎乎的,表层土壤可作为种植橡胶树的肥料。</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魔鬼般的管理丝毫不考虑年轻知青稚嫩的身体,几乎每天天不亮操场上就会响起瞿瞿的哨子声(或者铛铛的敲钟声),然后,听见一声大吼:“起床了……”。</p><p class="ql-block">睡梦中被惊醒的知青们急急忙忙起床穿衣、刷牙洗脸。须臾,厨房又传来铛铛铛的敲钟声,那是开饭的钟声,知青从房间鱼贯而出,一个个抬着统一发给的搪瓷碗前去打饭。</p> <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打饭还会出现小的插曲,炊事员手心里不顺的时候,手一抖,勺子里原来的四两饭立马变成三两五,于是有的知青便骂了起来。那个时候的老九连更本没有菜吃,连腌菜萝卜干都是奢望,三口两口把饭吞下肚去,那催命般的哨音又响了起来,“出工了…”又是一声高吼。</p> <p class="ql-block">知青们匆匆忙忙套上充满酸臭味的劳动衣服,动作慢的知青无奈的看一眼咽不下去的光饭,扛起锄头急忙出门。</p><p class="ql-block">来到山上,众知青可没有一个怂的,三三两两散开后抡起锄头猛干。</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学雷锋,学大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的扎根在大多数知青的心头,化身为百折不饶,无坚不摧的大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淋成为知青生存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精神食粮,不缺的就是响彻云霄的革命口号。</p> <p class="ql-block">挖梯田一般要求带面宽在二点五米以上,梯田平面稍稍有的倾斜,里面低一些,外沿稍高,便于积水,橡胶树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的山坡吃土都在一米左右,碰到陡峭的山坡,吃土会达到一人多高,劳动强度极大。</p><p class="ql-block">挖梯田、挖穴一般在雨季到来前完成,雨季开始便要进行定植工作。</p> <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领导们总是挖空心思想出各种目标,什么“大战一星期”,“血战三礼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在“一颗红心,扎根边疆”的革命精神鼓励下,知青们斗志昂扬,热血沸腾。</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坡上,只见一个个精神抖擞的知青高高的举起锄头,这个时候锄头与人之间融为一体,一个完美的弧形曲线在头顶上方到稍稍停留,然后奋力向下,砰的一声,锄头深深的切入土内,锄头微微一抬,使劲向身后一拉,山坡上穿出哗啦啦的声音,紧接着,锄头再次高高举起,锄头上带有少量的泥土掉落在头顶,背脊。</p> <p class="ql-block">埋头苦干的知青来不及擦一下,继续下一个弧形,下挖,后拉,一连串的动作无限次的重复。不到半个小时,脚下便有了梯田的雏形,心里头喜滋滋的很有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经过不断的,连续的高强度劳作,骄阳下的知青汗流浃背,衣服被一次又一次的被汗水浸透,一次又一次的被烈日晒干,到了下午,衣服后背已经泛出白色的汗渍,那是知青体内无数汗珠被晒干后的盐花,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在炎炎夏日下高强度的不停息劳作,酷热难耐,不少男知青干脆光着膀子,只穿一条短裤,十天半月下来,浑身上下被晒得黑不溜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大约98年前后第一次返回第二故乡的时候,来到九连是看到熟悉的老工人,与她们打招呼的时候一片茫然,问我是谁啊,我告知她们姓名,惊讶,说“怎么是你啊,原来又黑又瘦,现在又白又胖,根本认不出来了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