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与家的记忆

如日中天

<h1>  一爿小店,一番经历,能留给几代人重复愁念的记忆,因为这其中隐藏着一段段经商艰辛和无常变故的故事,论赚钱正如俗话所说“小店养三口”、说艰辛又如“开店容易守店难”,等等,这就是自古以来民间人对乡下代销店经营状况的辟括。我小时候也亲历了父母开店及关店的经历,虽经岁月的礳砺,但仍让我无法忘却……</h1><h3><br></h3><h3></h3> <h1><b>   门店印记</b></h1><h1> 小店开办:1962年5月。</h1><h1> 小店地址:白革上宅厅里,65年初迁址于本家三间头轩间。</h1><h1> 小店停办:1967年10月。</h1><h1> 经商范围:日常生活用品、副食品及猪肉,类似城里的百货店及食品商店(以上均系父母聊述得知)。</h1><h1> 等我到了4岁时,对小店的模样有了一些朦胧的印象,那就是:长长的柜台横向摆着,大大的算盘放在柜台上,高高的货柜竖在离柜台有点宽度的地方,并摆满了许许多多的店货,柜台旁边摆着一个大肉墩,左右两侧放了几张长条櫈子……</h1><h3><br></h3> <h1><b>  代销之道</b></h1><h1> 六十年代初期,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加之受计划经济条件的影响,造成物资相当匮乏,货源渠道有限、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要凭票或者购货证购买。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绒面布(毛巾)、油盐酱醋、香烟烟丝、猪肉等等都是定量供应的。当时全村仅我家一爿小店,小店虽小,但经营种类有点多,生活日用品、副食品等综合兼卖,这与我父母的进销有道、经营有方分不开。其一,善于采购店货,不赊货资,故得到了桐琴供销社、西陈供销社的认可和支持,当挑货老伯去进货时,基本能满足供给;其二,讲究公道销货,不迈称量,故得到全村人的相信和好评;其三,追求薄利多销,综合经营,既经销百货,又经营副食,同时还销售鲜肉,故方便了村里人的需求。由于营销有方,小店生意红红火火,让全家人很有幸福感,也是白革村的首富户。</h1> <h1><b> 小店变故</b></h1><h1> 66年5月,“文革”来了,整个供销行业遭到严重破坏,并被批判为“走修正主义路线”,从此,货源得不到保障和供给,小店也由此遭受了较大影响,经营状况逐渐变差,生意也变得冷清,不过,小店收入仍能供家人正常开支,家庭的小确幸也还依有。</h1><h1>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67年7月的一天早上,家里发生了天塌般的大事,母亲因劳作不慎,从二楼跌落至地,导致生命垂危,为了母亲的抢救治疗,父亲只得将小店托付给朋友照看。在安排好家事后,父亲一门心思在金华医院照顾母亲,遗憾的是:母亲因伤势过重,无法治愈,并造成瘫痪。原有的小店从此彻底关闭。小店的关闭虽与“文革”的形势有一定关系,但关键与母亲的终身瘫痪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是家庭的操持者,又是个很有前瞻和远见的商人,说她是个伟大的母亲一点都不夸张。而父亲是个纯朴善良、守持顾家和初心如磐的好男人。</h1><h1> 现父母虽都已过世,但往事的记忆仍依然犹新,当年父母经营小店时操把过的肉刀、钱桶、算盘、秤杆等都还留着,虽时光匆匆而过,但有两个时间可以精准确定,一是小店经营期从62年5月起至67年10月止,共5年5个月;二是小店的上述遗留物从62年5月起用并保存至今,已长达半个多世纪。</h1><h1> 常思常想,今随心随忆以小店与家记忆为题,表自已感思悟想之心,回忆父母之辈从当年的“首富户”到“首穷户”的落变过程,从中怀惴父母的苦难与伟大,激励自辈感恩父母,珍惜当下,并以知足常乐之心过好生活的每一天。</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