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创人:王国胜 谢章明 柳良英 汪志鹏</p> <h5><br></h5><h5> 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h5><h5> 作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h5><h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积极引导全体师生学党史、寻初心,中共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党总支组织“从百名英烈回望百年党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编印校本教材,分批推介百名党史人物英烈谱,把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凝结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出来,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让党史英烈熠熠生辉,让党员干部见贤思齐,让莘莘学子自觉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真信笃行。</h5><p class="ql-block"><br></p> <h5>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经历了血雨腥风的28年。28年中,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几度沉浮,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共同为我们绘就了一副壮美如虹,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 尽善尽美唯解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尽美 (1898-1925)</b></h5> <h5>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诸城市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王尽美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作为代表参与中共一大会议,1922年7月中下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h5><h5> 在终日的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结核病,1925年8月19日,他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留下了庄重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h5><h5>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如海,铮铮乔有看沧桑。”王尽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党为国为人民,尽善尽美尽年华。</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 李大钊的工资去哪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大钊 (1889-1927)</b></h5><h5>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h5><h5> 1920年前后,北京大学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总会给李大钊一沓借条,所发的工资,扣除借款后所剩无几,以至于他的夫人赵纫兰时常为一家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担心。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李大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难道他当时挣得太少了,但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h5><h5> 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时,工资120元,后来,他又担任了政治学系的教授,每月的工资增加到160元,再加上在其他学校的兼职,每个月的收入在260元到300元之间,这在当时可是属于高收入阶层了。</h5><h5> 李大钊的工资这么高,为什么发工资的时候,却给他“借条”呢?其实李大钊的工资,大部分用到了革命活动中。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后,他拿出80元作为活动的经费,后来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也是李大钊帮助筹措资金解决了经费困难。</h5><h5> 除此之外,李大钊乐善好施,常常救济别人,即使手里没钱他也会写个条子,让人去北大的会计室领钱。</h5><h5> 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晨报》《京报》《东方时报》等纷纷报道,“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之生活费”、李宅“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也甚破烂”。</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3. 击碎旧世界的惊雷</b><br></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太雷 (1898-1927)</b></h5><h5> 张太雷 ,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h5><h5> 1920年6月,家境贫寒的张太雷从北洋大学法律系毕业,可是承载着家庭希望的他抛弃了原本可以“升官发财”的前程,甚至连毕业证都没有领取,便加入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太雷。立下誓言,愿化作惊雷震碎旧世界,冲散阴霾,改造旧社会。</h5><h5> 或许真的是“太雷”这个名字暗示的作用,张太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在共产国际发声的第一人,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创建者和领导者,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27年12月12日,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牺牲,年仅29岁,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政治局委员。</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4. 为国捐躯的“官二代”</b><br></h5> <h5><b>陈延年 (1898-1927)</b><b style="color: inherit;"> 陈乔年</b><b>(1902-1928)</b></h5><h5> 去时少年身,归兮英雄魂;山河亦无恙,巍巍葬忠魂。</h5><h5> 陈延年,系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陈独秀长子。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屈,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h5><h5> 陈乔年,陈独秀次子。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革命烈士。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26岁。</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5. 一片丹心为工农</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亦农 (1902-1928)</b></h5><h5> 罗亦农, 湖南省湘潭县人,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h5><h5> 罗亦农原名叫“罗善扬”,改名“亦农”是为了表明他服务工人、农民的决心。举世闻名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都是他叱咤风云的舞台。1928年,年仅26岁的他在上海被捕,后牺牲于龙华,他是中国共产党牺牲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h5><h5> 在给妻子的遗书中,他写到:“学我之所学,以慰我。”在狱中给党中央的遗言里,他说:“勉励在外同志继续奋斗”,壮志未酬,令人扼腕。而今,历史的接力棒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6. 为革命,碎玉沉珠,堪称女中英豪</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满姑 (1898—1928)</b></h5><h5> 贺满姑,湖南桑植人,贺龙的胞妹,湘鄂西工农革命军最早的军事干部和妇女干部之一。</h5><h5> 在湖南桑植县澧源镇北二街澧水岸边,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亭,亭上上方写着“贺满姑烈士纪念亭”,亭中立有石碑,上载贺满姑烈士生平事迹,两侧对联:“求真理,离子别夫,勇斗人间妖孽;为革命,碎玉沉珠,堪称女中英豪。”</h5><h5> 1928年8月,贺满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遭到反动党袭击,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她宁死不屈、大义凛然。9月19日,灭绝人性的暴徒将五花大绑的贺满姑推进了校场坪,将两手两脚分绑在两根横木杠上。刽子手一刀一刀割着贺满姑身上的肉,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息,牺牲时年仅30岁。</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7. 誓为人民灭豺狼</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锦斋(1901-1928)</b></h5><h5> 贺锦斋,中共党员,湖南桑植人,贺龙堂弟,是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1919年参加贺龙部队,曾任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团、旅长,第二十军第一师师长。</h5><h5> 他出生在湖南桑植一个贫苦教师家庭,少时喜爱文学,擅长诗词。1919年他投笔从戎参加堂哥贺龙的部队,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他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桑植起义爆发后,贺锦斋改编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离别前送给妻子戴桂香并要她广为流传。未曾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他们的永别。9月8日在石门泥沙镇战斗中,为掩护贺龙率部突围,他亲率警卫营和手枪连奋勇冲杀,壮烈牺牲,年仅27岁。实践了他“吾将吾身交吾党”“誓为人民灭豺狼”的钢铁誓言。</h5><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8.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冯平 (1899-1928)</b></h5><h5> 冯平,海南文昌县人,中共党员,琼崖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先后任广东省农会琼崖办事处主任、中共琼崖地委委员兼军事部长、琼崖农民协会主席、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所长。</h5><h5>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了一个冯平,还有千千万个冯平,革命是杀不绝的。1928年7月4日,年仅29岁的共产主义战士冯平,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押送下,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冯平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在海南广为流传,鼓舞着人民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努力,也为琼崖革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9. “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警予 (1895-1928)</b></h5><h5> 这是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在武汉牺牲前留给年幼儿女的一首诗。1928年3月20日,由于被叛徒宋若林出卖向警予不幸被捕,国民党对她实施了严刑逼供,但她始终大义凛然,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h5><h5> 在同敌人斗争的同时,向警予也常常想起自己的孩子,款款柔情在心中涌动。她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她对着照片喃喃自语:“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了吗?”向警予的心在流泪、在淌血,但想到党的事业,她义无反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10. 一生正义,一门正气</b></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夏明翰 (1900-1928)</b></h5><h5>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烈士。</h5><h5> 他出身名门望族,家境优越,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国家和民族谋幸福。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1928年夏明翰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挥笔写下家信:“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別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在被害之际,敌人强迫夏明翰下跪,夏明翰连腰都没有弯下,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 牺牲我小,成功我大</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开慧(1901-1930)</b></h5><h5> 杨开慧,现长沙县开慧镇人,三湘著名学者杨昌济之女。 她是湖湘女杰、巾帼英雄,她是毛泽东同志亲密的战友和亲爱的夫人。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由于形势险恶,她曾向堂弟致信:“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1930年杨开慧被捕,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 不惜惟我身先死</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恩铭 (1901-1931)</b></h5><h5> 邓恩铭 ,水族,贵州荔波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从小他经常听奶奶哼唱一支水族山歌,“砍柴一刀刀,担柴一挑挑。谁知一餐饭,多少眼泪抛。”埋下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种子,并且培养了他爱憎分明的质朴情感。1921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作为济南代表,出席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还是中学生的邓恩铭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中年纪最轻的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代表。</h5><h5> 1929年1月19日,由于王复元、王用章叛变,邓恩铭在济南再次被捕入狱。面对酷刑折磨,邓恩铭咬住牙关,在狱中还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使部分同志得以脱险。1930年,邓恩铭忍受病痛,在狱中最后一封书信中留下遗作《诀别》: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3.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b><br></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蔡和森(1895-1931)</b></h5><h5> 他第一个明确提成立中国共产党,并率先垂范为革命呕心沥血、英勇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像漫漫黑夜中的夜明珠,以自己的智慧、行动照亮积难深重雾海茫茫的旧中国的星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就是蔡和森。</h5><h5> 1913年,他离乡奔赴长沙求学,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此遇到了毛泽东。两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志同道合,成为挚友。当时湖南的先进青年称他们为“毛蔡”,以之为表率说:“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br>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探索中国的出路成为我国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蔡和森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称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中国共产党”。<br> 在被叛徒出卖后,反动派对他施用各种酷刑。当他被打得血肉模糊拖回牢房时,监狱里的同伴见了都难受得痛哭起来,面对最后的死亡威胁,他巍然挺立,宁死不屈。反动派只能丧心病狂地将他的手脚拉开,用大铁钉把他钉在墙上,残忍地杀害他。毛泽东曾高度称赞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 不能忘却的纪念</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恽代英 (1895-1931)</b></h5><h5> 恽代英,湖北武昌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h5><h5> 在华中师范大学,有这样一座雕像——<span style="color: inherit;">长袍书生手持书卷,神情平静,目光却饱含革命热情。他就是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span></h5><h5> 1913年,18岁的恽代英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自此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应陈独秀之邀翻译《阶级争斗》,使其成为党创建时期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也曾创办互助社、利群书社与共存社,帮助青年学生了解政治、思想潮流。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h5><h5> 1931年,恽代英不幸牺牲。刑场上,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h5><h5>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摒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是恽代英同志在狱中留下的绝笔。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5. 铁一样硬,钢一样强的革命英雄</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逸群(1896-1931)</b></h5><h5> 周逸群,男,祖籍湖北省蒲圻县,中共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三大革命根据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h5><h5> 如果你身在民国,家产抵得上半条街,有两条路摆在你的面前,一条路是绫罗绸缎、锦衣玉食的生活,一条路是寻找真理随时可能牺牲的艰难之旅,你会怎样选择?当目睹洋人在自己的家园横行霸道,激起了周逸群无比的愤怒和反抗,决然放弃了安逸的环境,选择为贫苦大众奔走呼喊,为他们翻身得解放而奋斗。</h5><h5> 他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用短暂的35年人生,诠释革命英雄,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6. 仕宦之家走出的革命家</b><br></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中夏 (1894-1933)</b></h5><h5> 邓中夏,男,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h5><h5> 时势造就英雄,而无所畏惧的勇者,注定要承担起历史的使命。论出身,邓中夏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论学历,邓中夏是北京大学国文系的高材生;论前程,邓中夏获公派出国留学的资格,还有父亲为他谋后的一个北洋政府农商部的职位。这在当时可以说衣食无忧,前景光明,可是邓中夏却偏偏没有像常人那样选择平安坦途,而是走上了一条救国家于危亡、救百姓于水火的道路。<br></h5><h5> 1933年5月15日晚上,因叛徒出卖,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面对敌人的招降和种种酷刑,他如同钢铁战士,始终没有屈服。他对狱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说:“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br></h5><h5> 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邓中夏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英勇就义,时年39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7. 她的英名永存于青山澧水之间</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英(1886-1933)</b></h5><h5> 贺英,湖南省桑植人,贺龙长姐。她从小就帮助父母排忧解难,养成了勤劳勇敢、开朗倔强的性格。贺英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到了六七岁便开始帮助做家务劳动。她在姊妹兄弟中威信很高,谁若互相打闹,惹事生非,旁人只要说一声“我向大姐告状去!”大家立即停止活动,鸦雀无声了。1906年冬天,20岁的贺英与丈夫成婚后,组建与恶势力抗衡的地方武装。他们参与支持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行动。后来,贺英的丈夫被军阀诱杀,贺英拿起来丈夫的枪,继续指挥武装斗争。贺英多次协助贺龙工作,把她的武器和主要人马都交给了贺龙,自己只留一些短枪和20多个弟兄打游击。1933年5月5日,因叛徒告密,游击队驻地被包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8. 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挥员</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覃(1905-1935)</b></h5><h5> 毛泽覃,男,汉族,湖南湘潭县人,毛泽东三弟,无产阶级革命家。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卓有战功,曾获一枚二级红星奖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时年29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 以身殉志的人民英雄</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方志敏 (1899-1935)</b></h5><h5> 他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方志敏在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方志敏在牺牲之前写下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 遵义城下洒热血</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萍 (1908-1935)</b></h5><h5> 邓萍,四川富顺县人(今自贡市),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参与指挥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转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7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1. 做事不辞牛荷重,可当大局何叔衡</b> <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叔衡 (1876-1935)</b></h5><h5> 何叔衡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 ,是中共一大代表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0年冬,何叔衡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时年59岁。</h5><h5> 1921年7月,何叔衡作为13名代表中的最年长者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他参加革命时年龄较大,但却精明热忱,信仰坚定,毛泽东同志评价他“叔翁办事,可当大局”。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率先剪去辫子,提倡新文化,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就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誓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2. 不准下馆子的“审计长”</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阮啸仙 (1897-1935)</b></h5><h5> 阮啸仙,广东河源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五四运动校学生会主要负责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委书记并代粤区执委会书记。1935年3月6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8岁。</h5><h5> 因他出色的审计能力,成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审计长。他的老乡吴发明在写给他的诗里这样说:“实行“六不准”纪律,把自己的手脚洗干净,清廉的铁军使您誉满天下。”为提升审核员的素质品质,他以身作则,设定了“六不准”原则。“六不准”是指不准偏听偏信,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漏查和作不精确统计,不准循私用情,不准吃馆子,不准收受被审人员任何物品。也许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对其中的一些规定难以理解,比如说“不准吃馆子”,但正是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的勤俭节约,才让前线的战士们能够不为下一顿该吃什么而担忧,不为严寒的到来而害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3. 近代007</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钱壮飞 (1896-1935)</b></h5><h5> 钱壮飞,男,汉族 ,浙江湖州人,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35年4月牺牲。</h5><h5> 《潜伏》电视剧大家都不陌生,钱壮飞正是《潜伏》里的原型人物之一。他是我党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红色间谍”。他是在尖刀上跳舞的英雄,多才多艺,精通中医、擅长书法,还是闻名一时的红色戏剧家,曾出演电影《燕山侠隐》,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4. 犹折梅花伴醉眠,文艺青年瞿秋白</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瞿秋白 (1899-1935)</b></h5><h5> 瞿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被捕入狱时,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在狱中这样写道:“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年仅36岁的他定格于此,他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瞿秋白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5. 不负巾帼志 热血沃中华</b></h5> <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一曼(1905-1936)</b></h5><h5> 赵一曼, 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她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及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左权、陈赓等名将的校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派遣赴东北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后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女将军。1935年12月13日,她在与日军作战中重伤被俘,受尽酷刑而坚决不向日本人屈服,在越狱途中被再次抓获,最后英勇牺牲。 </h5><h5> 这位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女英雄,在临刑前写给儿子的信中这样殷殷嘱托:“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h5><h5>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span style="color:inherit;">但直到20余年后这封信才被她的儿子陈掖贤(小名宁儿)看到。</span></h5><h5> 赵一曼是深情的母亲,更是坚定的革命战士。这封迟到了二十一年的家书,饱含了舐犊之情,也充满了报国之心,正像她的诗《滨江述怀》里吟诵的那样:“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h5><p class="ql-block"><br></p> <h5> </h5><h5><br></h5><h5>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于这些英雄,历史永远铭记,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永远都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nzjj-mz.edu.cn/wap/nzcms_show_news.asp?id=654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从百名英烈回望百年党史——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