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之—叩问死亡

纤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几年,我认识的人中不断有人告别,他们中很多是我尊重的长者,最亲近的亲人,最真挚的朋友…随着自己生理上的老去,对死亡的认识也在重新丈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去年,我被诊断“肿瘤”,我便做好了死亡的准备。虽然我们家有长寿的基因,老母亲已经90多岁了,依然生活能够自理,小姨也80多岁了,却声音如宏,健步如飞。只是,三年前我最尊敬的姨父逝世虽然也是80多岁,却让我对死亡有了更多的考量。倒是没有什么恐惧,只是有些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工夫,一生就走完了。夜半无眠时,我常常在想: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死亡又意味着什么?要回答死亡的叩问,关键还是要理解生命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得太快,世俗的诱惑又太多,尤其是在吃穿用度上,我们已经到了极尽奢华的程度。让我们这些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的老人们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对死亡好像更加恐惧。对那些所谓养生专家们,崇拜之至。什么吃素不吃肉,什么不吃晚餐,什么辟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真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几个有名的养生专家,却很不挣气地做了短命鬼,未过花甲之年就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专家说,人如果怕死,就会始终活在恐惧中,而死的时候会痛苦万分,难以解脱。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死亡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机能都存在着不可逆的老化和衰竭。如果害怕死亡,就会永远处于恐慌之中,始终活在怕死的阴影之中,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现在的各种保健品的畅销,医院的过度医疗,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死亡的恐惧还会造成临终阶段的过度抢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nbsp;成为很多病人及其家属的选择。结果浑身插满管子,无辜经受地狱般的煎熬,最后在极度痛苦下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曾经,老恩师徐老指着一位浑身插满导管的脑死亡的植物人问我:他也算是人吗?他的人格,他的尊严何在?我当时无言以对。更没想到,老恩师两周后,为了尊严自己在半夜时分飞身上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读过《医学的温度》这本书,对死亡的叩问有了很大的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生物之繁,我们人类在宇宙里是多么的渺小,在历史的长河里又是多么的短暂,我们每个人的生死实在是不足为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和其它物种一样,活着的生物学意义就在于基因的传承。俗称:传宗接代。人的物种能够得以保存,能够不断演进,都与死亡紧密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人跟别的物种有所不同,不仅需要身体基因的传承,还需要文化的传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活这一辈子,除了生物学因素的传承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类创造的知识与精神财富通过自己传承下去。我们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就是信奉敬天法则,天人合一。我们这一代敬的是逝去的祖宗,而对后代来讲,我们也是祖宗。我们敬仰祖宗,就是要把前辈的文化,加上自己所活这段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和塑造的观念传下去。就这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走到今天,文化薪传,绵延不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史铁生说过:“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只含泪的蜡烛。”&nbsp;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只要你还在别人的心里,那你就没有死,只有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掉了,那你就真的死了。但是我们来过、爱过、奋斗过,还做出了贡献,留下一点光亮,那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了。这么想的话,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好得多。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nbsp;“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之,我们要从观念上、思想上对死亡有更加深入的哲学思考,想开了,想透了,就获得了彻底的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生命的最后一段路,对老年人来说是极漫长而痛苦的。参照日本的康养政策,65岁以后的老人就应该得到全社会更好的照顾。老年失能以后,如果说再加上一些基础疾病,求医问药是必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衰老患者长期离不开医院,是很痛苦和悲哀的,他们需要适老的居家或者良好的社区或养老院照护。在这里,我不得不感谢中国保利集团下属的中国中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陈朋先生。这几年,为了中国的康养事业,他不辞辛劳,全国各地,城镇乡村,大专院校四处奔波,成立康养护理学校,针对我国养老院护工素质低下,进行培养大批有人文素质和精湛护理技能的康养护理人才。并联系日本各地的养老院,给我国的康养护理人员提供实习基地。从基本素养和技能进行培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认为,全社会都要向陈朋先生学习。我也相信,老年康养一定会成为朝阳产业。这项事业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要解决,要广泛推广还很艰巨。我也相信,我们的政府会积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社会更加进步,使老者更为幸福地活着,更有尊严地老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