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5月6日,我和妻携手走进珍珠婚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我和妻相识还是媒妁之言。我叫介绍人郭姨,是我母亲、也是我岳父的老同志。</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公司下面一家工厂当宣传干事,妻是公司团委办公室干事。原来互相有些印象,不熟悉,也仅限于路上见面点个头,算是不失礼貌地打招呼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恋爱还是挺特别的。没有通常那种一起去吃个饭,逛逛公园,逢大小节日送个礼物什么的,而是真正的、道地的“压马路”。那个年代,大家把谈恋爱、搞对象叫“压马路”。但我们的“压马路”非比寻常,含有一定的文学因素。白天上班,我们常常是傍晚约会,一起在南运河边走走、在昏黄的路灯下站站,每每这时,我会从兜里拿出一张信笺,轻读一首诗歌,当然我的诗必须是原创,而且是为眼前这个人所创作的,有温度,有真情,有动人之处,能助力生发爱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后来,妻把我写的情诗一首首都抄录到一个漂亮的本子上,每一首诗都配上她画的一幅小画。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老师有一本书叫《小诗配小画》,而这个是属于我俩的“小诗配小画”。妻画得不错,既得益于她老爸——一个漫画家的基因遗传,也得益于上课时溜号画画的勤学苦练。</p> <p class="ql-block">那时年轻,正是好年纪,我们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结婚时,我们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那种苏联图纸的老房子,三楼南向,仅有17平方米,还是两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那时,条件一般,能有房子结婚,也挺知足的。</p><p class="ql-block">我和妻都踏踏实实,上班下班,早来晚走,吃苦能干。付出总有回报。生我儿子那年,我和妻分别在各自单位都得到了“百分之三涨工资”的名额,虽说只涨十块八块的,但那时一个月工资才200多块钱,更何况这其中还代表着组织和同志们的肯定和认可,着实开心。</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一路走来,也免不了、少不了磕磕碰碰、吵吵拌拌。每到这时,或我或她,家庭为先,大局为重,总有一个人少说一句、多让一步。这样的日子才能过下去、走过来。有时想想,有点小摩擦、小矛盾也未必就是坏事。关键是控制好“度”,千万别把矛盾升级。</p><p class="ql-block">三十年的婚姻,在美国叫珍珠婚,在英国叫象牙婚。我想,珍珠也好,象牙也罢,说的无非是事物的一种形态,光滑、圆润、润泽、和谐、美好、有韵味,实质上就是携手走过三十年的婚姻状态。</p><p class="ql-block">即便我们婚前想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婚后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平淡、甚至寡淡;即使我们历经职场磨砺,伤痕累累,或拖着疲惫的身躯,或带着沮丧的心绪,工作艰辛苦累,这时的你,总是想到要回家歇一歇,因为你知道家里有一盏为你留着的灯,一碗为你热了又热的饭菜。</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棱角磨光了,留下的是真情实感;相互适应了,期许的是平安相伴。中国人过日子,淡而无奇,淡而有味。这也是我们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携手走进珍珠婚,继续过好我们未来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随着属于自己的时间渐渐多起来,得闲就把前半生的兴趣爱好好好经营一番,你打球、画画,我读书、码字,一起去散散步、旅旅游。有两处房子,城里一处,商圈便利,交通便捷;山里一处,空气清新,环境清静,办一张地铁卡两处跑,想住哪儿就住哪儿。即使退休了也别闲着,不为多挣几个钱,只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儿做,忙惯了,顺其自然就好。儿子以后回国了,离我们也近,提速的京沈高铁全程才两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今天携手走进了珍珠婚的日子,一早起来,思绪绵绵,些许感受,随笔涂鸦。</p><p class="ql-block">习惯于记下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小确幸,孩子的,妻子的,自己的,虽微小而美好,而有意义,而值得回忆、回味。正如汪曾祺先生说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