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文篇撰稿:卢源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艺术监督:罗蜀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 者:杨晓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驻扎在中原的原济南军区所属第54集团军,为全军甲类、重装集团军。是担任全军战略预备队的重点集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它是一个特殊的混编集团军,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44、45军,历经三次重大整编后而合成。其主力为原43军(东野6纵127师)、44军(东野7纵130师)45军(东野8纵135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85年军改后,因54军161师番号及建制撤消,故将161师482、483两团成建制划归54集团军160师。而482团前身即为红军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警卫团,即著名的红都“瑞金团”。长征前夕扩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3年,军委撤消了54集团军160旅番号和建制。随后482、483两团所属部队,部分转隶至54集团军162师484、485团和炮兵旅。其“瑞金团”荣誉亦由162师485团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瑞金团”的前身,是1930年8月,由朱总司令和毛总政委,在浏阳亲手,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部队中遴选出的红军骨干、组建而成的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特务大队”。同时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也同期由红一军团指挥部扩编成立。因此“总前敌委特务大队”遂改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特务大队”。主要负责红一方面军、总部机关和首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安全保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一苏大会”会议情景以及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1年9月,随着一至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正式形成。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央安排,红军总部与苏区中央局迁驻瑞金、筹备召开“一苏大会”。11月“一苏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同时成立。随着毛主席当选临时政府主席,这支部队就此改编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营。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继续负责中央政府及首脑机关的安全警卫工作。</b></p> <p class="ql-block">1.报纸: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头版头条介绍瑞金红五月扩红经验</p><p class="ql-block">2.红图:署名张月媖的“红色五月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红军瑞金模范师石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到瑞金,中央警卫营的警卫任务也就更加繁重。为加强警卫能力,同年3月,苏维埃中央政府、又以中央警卫营为主体,从各地抽调一批优秀红军战士、补充扩编成“中央政府警卫团”。5月,中央政府警卫团与苏区扩红运动相结合,整编为瑞金“中央模范团” 简称“瑞金团”瑞金团就此诞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组建红九军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随着“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日趋尖锐,为保卫革命、保卫中央苏区、扩大红军势在必行。因此朱总司令与毛总政委商议“再建立几个军团”……28日,中革军委电令“在赣南将乐和闽西建宁康庄一带的红军部队组建红军第九军团”即以红3、14师和红独立第1、4团为基干成立红九军团。此前,瑞金团的部队已扩充为红一方面军的红3师第7团。随后开赴前线投入了惨烈的第五次反“围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2、广昌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4年4月,红九军团退守广昌,参加广昌保卫战。广昌保卫战是第五次反“围剿”中最激烈的一次防御战,为此红九军团付出了巨大代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月27日,国民党军河东、河西纵队,同时向广昌城发起总攻。中革军委以红九军团红3师和红五军团红13师在盱河东岸牵制敌人,以红九军团红14师扼守广昌。集中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23师,向广昌西北之敌反击但未奏效。与此同时,国民党军河东纵队,接连突破红九军团等部的防御,并与河西纵队取得联系。这时广昌城已处于国民党军东、北、西三面包围之中。红军被迫于当晚撤出广昌城,向广昌西南转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广昌战役中央红军采取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的战法,硬是以较弱小的力量,同优势的国民党军,在固定的阵地上拼消耗。结果,虽然在历时18天的作战中毙伤、俘敌共2626人。但自身却伤亡了5093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红三军团伤亡2705人,约占全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红军历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它给红军日后的作战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3、护送红七军团北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4年7月,红九军团奉命护送红七军团北上。这次行动也是相当艰巨,加之气候炎热,红九军团减员很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红九军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4、起征首战 血散湘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利,中央红军不得不于10月10日,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红九军团,同时从驻地闽东长汀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出发开始长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出“突破敌人之第四道封锁线并渡过湘江”的作战命令。当天17时,朱德急电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军委纵队首长,已发布“抢渡湘江,向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进军“的命令。当时,中央红军分四个纵队向湘江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纵队由红一军团主力组成(为右翼);第二纵队由红一、五军团各一部和军委第一纵队组成;第三纵队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第二纵队、红五军团一部组成(为左翼);第四纵队由红八、九军团组成(两个新建军团,分布在左右掩护两翼)。红五军团担任后卫,保护着居中的中央两个纵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血战湘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长征初期,瑞金团所在的红九军团作为左翼部队。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蒙受了重大伤亡。尤其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红九军团遭到重创,伤亡极其惨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四渡赤水演示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听歌曲《四渡赤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5、四渡赤水 出奇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分析了眼前的形势,感到情况严重。青杠坡一战未能消灭尾追之敌,四周敌军越聚越多,战局于我十分不利。为此他们决定立即抢占附近的渡口,摆脱敌人的追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红军四渡赤水渡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军一渡赤水,进到云南扎西地区。此时的蒋介石以为歼灭红军的时机已到。于是调集40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毛泽东与总部首长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趁敌人重兵围困扎西,黔北空虚之时,红军东渡赤水,又迅速回师。此时因抵制错误路线,而被撤职后到瑞金团(红3师7团)当战士的“兴国团”团长高翔,主动率领数10名红军抢占了渡口上的浮桥和对岸的小镇,为红军大部队摆脱敌军打通了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军主力二渡赤水,夺取渡口。高翔被任命为瑞金团团长(红3师7团)。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改用碉堡战,并调集重兵进攻来对付红军,企图消灭红军于乌江以北。毛泽东经过真重考虑,决定红军三渡赤水,造成北渡长江的声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军在三渡赤水牵动了国民党的追兵后,突然调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把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瑞金团完成了牵敌西去的任务,追赶主力到贵阳附近的新场主动出击,夺取敌人的黑水铺兵站,造成贵阳城中的敌人混乱。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疲惫不堪的滇军,被红军牵向东去,遭遇沉重打击。而红军主力则大步开进云南。五月初,从容渡过金沙江。至此,红军彻底摆脱了敌人的战略包围,从内线转到了外线,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八一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了一部战争史诗巨片《四渡赤水》,其中主人公所在部队就叫瑞金团。影片中表现的四渡赤水,应是红一军团的作战,只是借用了瑞金团的名号,但影片后半部分,瑞金团单独行动,伪装主力吸引牵制敌军的情景,到是很接近现实中的红九军团行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6、红军轻骑 战略疑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5 年 3 月,中革军委鉴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已麇集在川黔滇边区,中央红军在该地区作战已失去了机动余地,决定率中央红军主力力南渡乌江,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瑞金团在广昌保卫战、湘江战役和四渡赤水中,表现出的勇猛顽强,中革军委对瑞金团所在的红九军团青睐有加,因而赋予红九军团“单独行军和作战”的特殊任务。并命令在赤水河东岸打鼓新场一带活动的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北上。</b></p> <p class="ql-block">图:担任后卫的红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5 年 3 月 27 日至 31 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致电,要求红九军团继续在乌江北岸积极活动,大造声势,牵制与阻击敌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作战及南渡乌江。红九军团受领任务后,向全军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在金沙的马鬃岭开始大造声势,折转向东,在湄潭一带展开活动,以吸引敌军。中央红军主力乘机疾进抢渡乌江。</b></p> <p class="ql-block">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何长工的带领下,掩护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乌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5 年 3 月 31 日,红九军团接到军委指示,令其星夜兼程,于三日后八时赶到沙土,尾随主力过江。红九军团即迅速向乌江北岸挺进,准备抢渡乌江。但是红九军团在向乌江北岸挺进中,时缝连日降雨,山道湿滑难行。当其穿过敌人空隙、冒雨赶到军委指定的沙土时,已超过时限两小时。同时得到侦察员的报告,敌军吴奇伟、周浑元纵队,正迎面赶来,其先头部队已距沙土不远,后面黔军亦紧追不舍。派往渡口进行联络的红九军团人员亦回报说,由于时限已过,加上敌情紧张,在乌江南岸负责看守浮桥的红军干部团,已将桥破坏了。这样,红九军团就被隔在了乌江北岸, 且有可能遭到敌军的前后夹击,处境十分危险。在此危急关头,团领导决定立即转移离开江边。为迷惑敌军,红九军团决定沿来路先向东北返回10 公里,然后再转向西北,以摆脱敌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 月 4 日,红九军团指战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正在行进中的黔军发起猛攻,一举击溃黔军 7 个团,俘敌副团长以下 1800 多人,缴获步枪 1000 多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战斗,是红九军团单独行动中转危为安的关键一仗。它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企图,而且使部队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摆脱了险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革军委对红九军团此次作战的胜利给予了表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次日,红九军团又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瓢儿井,歼灭国民党守军约 500 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随后,部队进行了短期休整,招收了新兵 300 多人,筹款 3000 余元,制作了 800 多套单衣,补充了一批军用物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5 年 5 月 15 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由会理,沿会理至西昌公路北进。红九军团在冬瓜坪,歼灭国民党军两个营后,继续追击和节节阻击国民党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 月 17 日,中革军委电示红九军团的前进路线,并要求红九军团,从即日起,执行节节阻滞过江之敌的任务。同时指示红九军团主力不应离敌过远,后卫部队应保持与敌接触,并破坏道路。红九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一路北上,于 5 月 21 日到达礼州,与红三军团会合。至此,红九军团结束了历时近两个月的单独行军和作战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与主力红军分开的几个月中,红九军团可以说是“历经磨难”,尤其是在川南黔北与优势之敌周旋,才有力策应了主力的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九军团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后,即奉命接替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此时中央红军正向大渡河挺进,准备渡过大渡河。红九军团在泸沽击溃川军刘文辉部三个团后,经冕宁通过彝族聚居区,于 5 月底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红九团挺进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红军正向大渡河挺进,准备渡过大渡河。红九军团在泸沽击溃川军刘文辉部三个团后,经冕宁通过彝族聚居区,于 5 月底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两大主力部队混合编组,组成左、右两路军北上。此时红九军团奉命改编为红32军,被编入左路军。原下辖红3师第7、8、9三个团相应改编为:第107团(原瑞金团的部队)、第108团、第109团(原瑞金模范师的部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1935年9月,红32军被挟持南下。直到12月中旬,张国焘才下令重新北上。红32军又再次奉命掩护南下主力北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6年6月,又奉命接应红二方面军北上。9月,红32军转为隶属红二方面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6年10月,红32军胜利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达陕北会师的红军部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注:此前文中所提“瑞金团”分别对应不同时期的总前敌委特务大队、中央政府警卫营、警卫团、红九军团红3师7团、107团、红32军94师280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沿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红军时期瑞金团所在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被改编为:八路军120 师359旅718团,后编为警备第1旅,第1团、第1营。长期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河防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时,红32军也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原来的280团、282团缩编为第718团第1营。瑞金团和瑞金模范师所在部,分别被整编为1营的各一个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改编后的第120师359旅718团,奉命留守陕甘宁边区担负警备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7年12月,中央军委为加强河防,将359旅718团再次改编为八路军留守陕甘宁边区警第8团。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指挥。原瑞金团和瑞金模范师的部队,依然是警备第8团第1营中的各一个连。1939年夏,警备第8团又调归绥德警备司令部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9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绥德警备司令部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调往陕甘边区关中地区兼关中警备司令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2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瑞金团、瑞金模范师所在的警备第8团,改编为警备第1旅第1团。由联防军直接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将警备第1旅旅部和第1团大部,组成为八路军南下第3支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8月,正在南下湘粤边的路上日本投降。同时,第3支队又奉命从9月起,恢复原来警备第1旅第1团的番号,向东北进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11月,警备第1旅第1团到达东北,改编为热辽纵队第30旅第66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4月,30旅与22旅合并组成冀热辽军区直属独立第1旅,66团的番号不变。同年6月,独立第1旅改称为热辽军区第16旅,66团改称为67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冀察热辽军区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第九纵队。独立16旅改编为第八纵队第23旅,67团改编为23旅68团,随后参加了辽沈战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辽沈战役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辽沈战役战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按中央军委统一编制序列,第八纵队第23师改编为解放军第45军第134师。瑞金团、瑞金模范师所在的68团,改编为134师第401团。随后,全团随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夏,又挥师挺进中原,渡江南下,参加了解放中南的作战。1949年12月归广西军区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全国解放后,1952年10月,第45军军部、第134师、135师和44军的第130师等部队合编为解放军第54军。瑞金团和瑞金模范师部队所在的第134师401团改编为54军134师401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瑞金团”即161师(134)482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12月,全军部队重排番号,瑞金团和瑞金模范师部队所在的第54军第134师401团。改称第54军第161师482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全军整编,根据中央军委命令54军161师番号和编制撤消。同时亦将原54军161师,482团转隶新组建的54集团军160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98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60师482团(瑞金团、瑞金模范师所在)的部队并入54集团军162师484、485团和炮兵旅。485团因此继承了瑞金团的光荣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就这样,作为红军中模范部队“瑞金团”的血脉被一直延续了下来,依然是解放军中响当当的先锋团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的“瑞金团”所在部已是解放军中的“拳头”部队××集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瑞金团”历史延革与建制变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警卫团→红一方面军红3师第7团(中央红军直属队性质)→红九军团红3师第7团(长征中)→红32军第94师第280团(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改称红32军第94师第280团)→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绥德警备司令部警备第8团→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1旅第1团→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6旅第67团→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旅第66团→热辽纵队第30旅第66团→东野第8纵队第23师第68团→四野第45军第134师第401团→第54军第161师第482团→第54集团军第160师第482团(全军试点新训教导团)→第54集团军第162师第484、第485团、炮兵旅反坦克导弹营→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第161空中突击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第83集团军空突161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对这支部队太了解……我虽不是红军但这支部队长征到达陕北后,就驻防在我的老家——陕北清涧。我大概从36年就接触这支部队,12岁多点、人没枪高、就在这个部队当少儿传宣员、39年正式穿上军装,一直干到离退休。加上后来在总高步校学习、搞教学,以及在军事科学院当高级研究员时,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尤其是,曾经编修过45/54军军史。所以有对比和鉴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红九团长征两万五千里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历程的部队不仅培养了我,更是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记!就拿长征来说,这支部队起征最早、征途最长且特别能吃苦耐劳,擅长连续作战,长征中人家走二万五千里到达延安;这个团所在红九军团却走了三万七千里都不止,你用圆规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简单一量就知道!三过草地、并且还是长征中唯一配合过三个方面军长征的部队!也是唯一一支经过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宁11省的红军部队……听老红军们讲,长征中“疑兵”当不错、仗,打的也漂亮(指红军“轻骑兵”打了不少“恶仗”……如:第五反围剿、退守广昌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以及长征途中的“后卫”、“收容”,单独与敌周旋,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等)……特被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赏赐全军吃“鸡丝面”这在当时是多么的荣耀!还有,在延安机场,周副主席就对团领导称赞道“你们这个团不得了啊!简直就是红军的小会师……”其它领导也复合着说“可不是吗!一、二、三个方面军都有,到了陕北又编入二、六军团和陕北红军部队,恐怕全军也没第二个”……以及延安时期,参加大生产及新式整军运动,涌现出闻名全军的“爱兵模范”马仁义,以及尊干爱兵先进集体“马仁义排”……七大后,出征血战敖子坡……到了东北跟国民党的第一仗,恐怕也是我们团干的、我当是一参谋相当于作战股长……之后的美丽河、两战杨家仗子、攻锦州、歼灭廖兵团、克津门都有尚佳表现。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作战勇猛,行动迅速,大胆穿插,在追击战中取得了以同等兵力歼灭敌48军176师主力4354人骄人战绩……更为突出的是,在广西平而关战斗中,积极捕捉战机,决心果断,以4个营3000人兵力急行军数百里,全歼敌17兵团部和两个师共6715人,并俘虏兵团司令刘嘉树……广西剿匪、驻清剿十万大山股匪,击毙女匪首韦秀英等顽匪……抗美援朝……甘、青南、西藏平叛肃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部分分队参加),更是为巩固新生政权献了厚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要说遗憾的也有,多少年来这支英雄的部队几乎被人们所淡忘!这也是有众多原因的。主要一是,我们总结宣传的不够;二是,军团首长去世太早,军史记载程序被弱化;三是,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偏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内容多为家父讲述和部分资料采集整理。可能会有舛错和谬误,敬请达人谅解,朋友们斧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