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5日,立夏。</p><p class="ql-block">立夏,标志着我们已告别了春天,向着骄阳似火的夏日迈进。</p><p class="ql-block">也是在这一天,我正式接到了原铁道兵0247部队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原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主编姚尚明的邀请参加<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原筑路》文集首发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们修建襄渝铁路的日子已跨越了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这五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迟暮年岁,豆蔻光阴已成繁烟往事。</p><p class="ql-block">回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铁兵、民兵、学兵,把最美好的青春,满腔热血,直至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三线建设,并用我们的豆蔻年华缀满了秦巴山间,汉江两岸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它在我们一生中纷繁出那永生难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6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收假第一天,我和我的战友唐西蕙从西安乘坐新型列车「绿巨人」辗转旬阳,安康来到了十堰,心中怀着感慨,迈着迟暮的脚步,越来越近的襄渝铁路,深藏心底的三线情结,再一次跃上心头。</p><p class="ql-block">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p><p class="ql-block">以为年老的自己不易再掀起波澜的思绪,竟清晰的回忆起了那逝去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怕延误7日晚为外地来宾设的接风宴,我和战友唐西蕙商议6日晚来到了十堰,提前一晚入住酒店。</p><p class="ql-block">7日一早我们相约奔向那峭拔壮丽的武当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问道武当山,独坐白云间。</p><p class="ql-block">山在我心中,我在山之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7点半,姚尚明编委和铁兵大哥热情洋溢的设宴接待我们各路远道而来的三兵战友。</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让我们外地铁兵、民兵、学兵对十一局二公司领导和姚尚明编委、组委会的铁兵大哥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预祝《中原筑路》首发式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日上午10点整,由姚尚明主编主持的《中原筑路》首发式开幕。</p><p class="ql-block">大会在原0247部队二团一连副连长朱祖鑫一身军人气魄指挥下,一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慷慨激昂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响彻大厅内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二处领导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预祝大会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铁道兵中南办事处办公室主任、副主编张恒志发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铁道兵二团电影组组长陈先龙发言并附上自己的书画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二代代表李鑫精彩发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兵76连闻祥云发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兵82连唐西蕙在现场准备发言稿,并发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兵代表孙文芬发言,并讲述了自己「爱上铁道兵 嫁给铁道兵」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兵孙文芬(东风汽车公司退休,现任民办少儿文化课培训学校校长)的铁兵丈夫、画家廖学明赠送礼品与姚尚明编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期间:还有许多老首长、铁二代代表、铁兵、民兵,的精彩发言,因为手机内存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并表示歉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一:82连学兵唐西蕙,左二:76连学兵闻祥云,右一:82连学兵陈明霞与铁兵主编姚尚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姚尚明主编与蕲春民兵代表及家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姚尚明主编与外地铁兵及家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在铁兵大哥们细致入微的安排下,在主编姚尚明热情洋溢的致词中,《中原筑路》文集首发式圆满成功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十一处集团二公司下午邀请我们外地铁道兵、民兵、学兵参观了二公司,派专人讲解观看了0247部队光荣的历史展、光荣榜和军转企参加祖国建设、援外建设再立新功的现今与辉煌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兵朱祖鑫在越南战场带领战士上到列车棚顶撬炸到车顶上的轨道。</p><p class="ql-block">身后左上角图中铁兵朱祖鑫</p> <p class="ql-block">铁兵朱祖鑫,您是我这次十堰行最早认识的人之一(还有李主任)您的一身军人气魄让我感觉您只是今天来天热暂时没有穿军装而已,您就是我们四营营部走动中的一位铁道兵风景线,您和我们一路同行、您和我们一桌同餐、您和我们一室高歌、您和我们共同举杯,温暖关怀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襄渝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条襄渝线,一生不了情!</p><p class="ql-block">今天最想说的一句话还是非常非常感谢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的鼎力支持!感谢铁兵主编姚尚明为我们创造了重走襄渝线的机会!感谢铁兵李知发主任,我们这次重返襄渝线小分队总指挥的细心缜密安排,三兵一行近30人于5月9日踏上了寻访当年战斗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寻访到二团在襄渝线:</p><p class="ql-block">湖北谷城县五山区 铁道兵二团旧址</p><p class="ql-block">湖北十堰六里坪 铁道兵二团旧址</p><p class="ql-block">陕西旬阳棕溪嶺红号村 铁道兵二团旧址</p><p class="ql-block">陕西白河县 铁道兵二团旧址</p><p class="ql-block">湖北六里坪官山河大桥 曾经架设的铁桥</p><p class="ql-block">还有山洪暴发被冲走战友的遗址</p><p class="ql-block">我们还去了老营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路走过,有过感慨,有过怀念,有过兴奋,有过伤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76岁李知发主任,右姚尚明编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0247部队从越南回来架设的第一座铁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巴山中,汉江两岸,所到之处,村民群众热情似火,记忆深刻三兵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所在地,为我们领路指认旧址,使我们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领路人是位退休老师,对我们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到今非昔比的二团旧址,那棵巍峨挺立的皂角树还在原址欢迎着大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永远难忘军营情,战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五山杨家老湾村二团旧址,铁兵战友欢呼雀跃,争先留影,战友西蕙说:我以为只有我们学兵爱怀旧,铁兵大哥们也非常怀旧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谢学兵战友闻祥云的爱人马玲,此美篇中有许多珍贵的照片、抢拍镜头出自她手,有马玲的锦上添花,才使美篇内容更加丰满!在这里谢谢你,马玲。🙏🥰(照片右一马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3日,一列绿皮火车将我们上千名十五、六、七岁的中学生从陕西各地运送到了湖北六里坪站(现改为武当山站)我们在这里做短暂停留后,乘坐上排成长龙似的军用大卡车浩浩荡荡的奔向秦巴山中,和铁道兵、民兵,用我们稚嫩的肩膀共同扛起建设襄渝铁路的艰苦重任。</p><p class="ql-block">从这里,我们告别了城市,告别了家园,走入大山深处,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磨砺,那时我们多么青春年少。</p><p class="ql-block">50年后的今天,再重游此地我们已是白发苍苍历尽沧桑。</p><p class="ql-block">但是,今天我们回忆当年,仍然历历在目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战友们,你们看看照片还能回忆起在六里坪当年的点点滴滴吗?</p><p class="ql-block">六里坪站(为配合旅游知名度现改为武当山站)、六里坪军转站(现改为十堰军转站)、我们曾经集合的大院,还在大院里吃了一顿饭,但我已想不起来是吃的什么饭了!当时院里地面是泥土地......,并在这里我们坐着大卡车沿着汉江挺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仨个学兵50年前同乘一列火车,同在六里坪军转站操场共吃一顿午餐。忆当年微风吹黑发,再回首已雪满白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铁兵姚尚明大哥为我们创造了这次难得重游故地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列车学兵在六里坪军转站做短暂停留时的大操场已是旧颜换新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里坪二团机关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途经十堰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途经武当山高铁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越鹤立于陡峭山上的白河山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过白河县城,来到汉江边上,视野开阔了起来,绿水青山映入眼帘,汉江江面平缓宽阔,偶尔看见一架机械化掏沙车源源不断的向岸边运送着细沙。</p><p class="ql-block">这次完全走的是我们当年进入襄渝工地的原路,路两边绿树成荫,左边巴山上村民新修的像极徽派楼房漂亮大气,门院边种的鲜花姹紫嫣红,我这次更是知道了我们半夜急行军的源头,原来我们下车步行的起点是险滩沟?!巴山这边的原路修的比较高在半山腰,当年路没修好我们半夜三更就是从这么高的山路上滑下去再从对面爬上来的!实情实景再现脑海,我们82连的女学兵挺棒的!</p><p class="ql-block">坐在车上从车窗向下看去,虽然原路修成了水泥路面很平坦,但是原路比较窄,离汉江比较高,我现在看下去都觉得有点害怕胆怯,当年我们坐的可是大卡车,道路坑凹颠簸不止,想起来真是危险的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穷山恶水,现在的绿水青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月10日这天,我们从十堰出发,一路来到了红号村0247部队团部旧址,82连学兵应该知道,就是我们每天上河滩装沙车、砸石渣的河滩路再往前走过两仨个湾的地方,我记得战友肖梅英刚开始是埋葬在那片山上,后来才迁移到旬阳烈士陵园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最远走到红号村,然后向回走,磨子沟隧道出口,磨子沟隧道进口,罗向岩隧道出口,罗向岩隧道进口,展园隧道……,当来到我们82连战斗过的「罗向岩」隧道和「磨子沟」隧道时,虽然去洞口的小路上下不好走,但铁兵、民兵、学兵、还有好多家属们全都上来了,大家和我们一起在心中沉思缅怀牺牲战友,缅怀那战斗过的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的活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遥望半山腰红号村二团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边村民诗情画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更为神奇的是铁兵陈先龙:</p><p class="ql-block">一位素不相识,80岁的李大爷,在旬阳红号村团部球场,居然认出我是0247部队放电影的,奇迹,缘分啊!</p><p class="ql-block">1、我再告诉我们82连的战友,当年在沙滩放映电影(卖花姑娘)的放映员也是铁兵陈先龙。</p><p class="ql-block">2、照片中背心上的字也是当年铁兵陈先龙亲手写,亲手刻模,由印刷厂印上去的。这次相聚陈先龙告诉我们,他“<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舍</span>”不得穿一直保存到现在。</p><p class="ql-block">3、罗向岩隧道牺牲的肖梅英战友、铁兵、民兵六位战友最后的遗照也是铁兵陈先龙去现场拍的,他在《中原筑路》里一篇「我给遇难战友照像」中做了详细的介绍,文章内容让人落泪。在这里谢谢铁兵陈先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水泥库旧址,牺牲战友肖梅英停放过的地方。我们缅怀战友!🙏🏻🙏🏻🙏🏻</p> <p class="ql-block">铁兵陈先龙与西蕙的爱人李有群,我们这次出行得到了李哥鼎力相助,珍贵的集体照片、许许多多合照、个人照片、抢拍照都出自他的手。我代表大家谢谢李哥!🙏🏻</p> <p class="ql-block">白河县城缩写,一个见缝插针的山城。</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城给我的印象是我们千万不能走散了!不然,我都不知该怎么去找你,你也听不懂我到底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河县城二团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民兵曹连长站在亲手参与建造的大桥墩边,激动不已,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鲍峡二号洞,是蕲春民兵连打通的,牺牲了甘细和排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险落中层(王树蕲)</p><p class="ql-block">当隧洞将洞壁和洞顶都打通和浇灌好以后,最后才开始凿落中层的岩石层。这也是很危险的一道工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打顶层和打底层巷道时,放炮时把中层的岩石层都震松动了,虽然打上下层巷道时没有去动它,但它确实被震松了,所以在上下层完成浇灌混凝土后落中层岩石层时,一定要注意防范安全的风险。这安全措施抓得很紧,安全口号也时常挂在嘴边,人人都增强了安全意识,也增强了质量意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炸落中层岩石的过程中,只能一点点地炸动它,然后就用钢钎去一点点撬松散、撬落石头,再装车运出洞去。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去做这项工作,这既危险,也要大家提高进度,因为落下中层,浇灌好原来留下未贯穿的洞壁后,这一段隧道就算完成了,所以每当我们在完成一段中层后,都非常高兴,因为落下中层,上下层浇灌好的隧洞就完整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啊,这是我们亲手修好的铁路隧洞啊。特别是有时候还想到,将来有机会坐火车路过这里,也告诉别人,这座隧洞是我们亲手修建的啊。我想,总有这么一天的。</p><p class="ql-block">落中层岩石时,既要大胆,又要小心,这里地形复杂,情况瞬时万变,当岩石炸松后,需要有人到爆破点上去撬动已炸松的石头,那么这个人就特别需要旁边监督安全的人全神贯注地帮助他注意岩石塌方。这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落中层时,既有大量的石头滚落到底层地面,还有大量的支撑木松动了而不起作用,也随着石头滚下底层地面,所以不小心就会酿成安全事故。</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在支援白云山隧道作业的过程中,我就亲自救出过一名铁道兵战士。事情的经过是如此突然,也如此凶险。那一个工班,我是负责隧洞中电瓶车运碴的安全,也负责这一段隧洞落中层的安全。这个隧道很长,有6千多米,我分配在中部监督安全。我目不转睛地远远盯着铁道兵在落中层,电瓶车路过时我也仔细盯着。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巨大的石头滚动的轰鸣声,我仔细一看,只见有一位铁道兵战士在撬动着他脚下的巨石,可是他站着的巨石边沿全部松动了,有岩石在往下方滑动。不好,要塌方了,我一边高喊着大家注意安全,一边向塌方的地方靠拢。说时迟那时快,只看见一列运石碴的电瓶车刚开过去,后面的巨石就从中层上沿狂泻而下,我再仔细看那位战士,他已被巨石流和大量的支撑木等杂物裹胁着从中层岩石上面很快掉到了底层地面附近,幸好一根粗大的支撑木被斜撑在洞壁上没有平卧在地,那位战士就随着滚落的石块被卡在支撑木的下面,下身被淹没在石头中,只剩上身还露在外面。我这时已冷静下来,不顾塌方的危险,迅速跑到那位战士跟前,伸手把他从石头缝里全力拉了出来。这时我发现那位战士已经昏迷,我顾不了大塌方还在继续的危险,迅速将他背在身上,一边往洞外冲,一边高喊“大塌方啦,快救人啊”。我不顾生死地背着那位被我救出来的战士,跑了四五百米的距离时,这时,不远处过来了几位闻声赶到的铁道兵战士,他们接过我背着的战士继续往洞外跑,我则迅速回到原来的岗位上,继续监视大塌方的现场。等到塌方停止了,我们才继续落中层,没有停止工作的。当我们下班路过洞口的医疗所时,我打听了被救战士的情况,卫生员告诉我,当时那位战士是被塌方的石头砸昏了,而且左手被砸断,所以才浑身软绵绵地。他被战士们从隧道深处两三千米处背出洞后,作了简单包扎后当即被转到0247部队的团部医院,后来经过打听,那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小伙子,负伤后,又迅速转到师部医院,半年后就伤愈复员回四川了,可惜当时没有打听到这位战士的姓名和住址。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救他的情形,那场面经常浮现在眼前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一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蕲春王树蕲 我那天知道你们要再返回鲍峡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真是恨不得把前一天使劲拧巴出几个小时来延长我们一天的游历和访问!真是无奈时日的短暂而不得放弃。你们那么的厚道朴实,满怀对当年参加鲍河大桥,白雲山隧道建设的深情感动着我,我们都老了,真是来一趟不易,不想带着遗憾回去! (陈明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寻访50年前鲍峡工地旧址侧记</p><p class="ql-block">2021.5.11 王树蕲(作者照片右一)</p><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在十堰吃过早餐后,我们大家就在餐厅里与50年前的铁兵、学兵战友们握手互相告别。早餐时姚尚明处长也参加了,我们也说了许多感谢的话。我们饭后一行5人与姚处长和李主任他们告别之后,就从超伦酒店出发到9路公交站,坐9路车到三堰客运站。下车后,我去车站内打听去鲍峡方向的客车有没有直达。售票员说只有过路班车,且要上午10点出发。我知道如果10点出发,那么当天就赶不上高铁,更赶不回蕲春了。于是我把详细情况跟曹慎金书记和邓志华局长说了,邓局长当即表态,他不能去鲍峡了,家里有事要回蕲春,他说今天一定要赶回蕲春的。没有办法,我只好告诉他如何坐公交车到十堰东站,然后坐高铁到汉口,再转车回蕲春。于是,他就迅速离开了我们一行4人,一个人踏上了归途。我和妻子胡花蓉还有曹慎金书记和夫人封姣蓉一行4人,我们都说“鲍峡那里非去不可”。于是我去窗口买票,鲍峡没有直达票,只好买到胡家营站,在路过鲍峡时下车。到鲍峡的车票是25元1人,我买好票后,4个人就在候车大厅候车,然后上车去鲍峡了。在51公里远的公路上,客车开进了一段高速公路。当进入高速的收费站时,我们被交警拦住了。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是运输人造卫星部件的重车,行驶到十堰段,其他车辆都不得上高速路行驶,都必须为它让路。因此,我们被拦住约半小时后,当运输卫星的车辆通过后,我们才进入高速公路。到达鲍峡镇时,客车下了高速,我们就在鲍峡的街道旁边下了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鲍峡一号大桥。这是50年前,曹慎金书记他们菩提连民兵的杰作。我们来不及细看,都认为先住下来再来细看拍照。于是我们打听哪一家客栈可以住人。在鲍峡镇中心小学的街对面一家客栈,我们住下了,每个房间70元。我们住下后,肚子也有些饿了,于是在隔壁一家面食店每人吃了5元一碗的宽面条。然后就开始寻找旧地。首先寻找蕲春县民兵团旧址和0247部队团部旧址。我们认定鲍峡镇中心小学校址就是原来的两个团部旧址。于是在午休期间,曹书记说动了门卫徐先生,他热情地带领我们沿旧址拍了一些照片。我原来居住的赤东连连部就在民兵团团部山下面,现在成了一座职工宿舍楼,还有一部分成了荒草滩,我们拍了照片。然后寻找0247部队团部的大礼堂旧址,现在成了鲍峡的镇政府大院。在这里我们先后遇到了两位工作人员,一位姓王,一位姓余,他们都非常热情,我告诉他们这里50年前原是部队团部的大礼堂所在地。也询问了他们年轻干部是否知道当年是哪里人修的鲍峡段铁路。他们说这里是当年黄冈民兵修的,一位年轻人还说这大桥是菩提人修的。政府大院后面的荒滩都种了菜。我们出了政府大院,然后我们沿菜地走进了一家农家旧院,刚好是曹书记当年居住的旧阁楼还在。主人姓赵,他有65岁,他说当年就是菩提公社民兵在他家住,曹书记也认出了是自己住过的房子。于是与主人一起拍了几张照片才离开。主人告诉我们,他家这座小阁楼,是赵家老宅,曾经走出去了4支赵姓子孙,所以几百年的老房子是不能拆的。</p><p class="ql-block">随后我去了鲍峡一号大桥,在桥墩下面拍了好多张照片。鲍峡街道就穿过当年菩提人修建的鲍峡一号大桥。我们边走边看,随后我们去了鲍峡2号隧道,谁知我们沿陡峭而狭窄的山路上去一看,原来我们赤东连所打通的2号洞改称为1号洞,原来的1号洞改称为2号洞了。2号洞外就是连接着当年菩提民兵建的铁路大桥。虽然已经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大桥和隧洞模样还是原来的那个模样,雄纠纠地屹立在山间,仿佛在告诉我们:“你看,我们这些桥和洞,还是神采奕奕地为人类服务吧。”只是周围的环境改变太大了。宽阔的街道,楼房林立,商店鳞次栉比,人们的穿着与城市人无异,谈吐间也能体会出他们热爱家乡的味道。四座大型桥梁贯穿过鲍峡城区。连接鲍峡街道的多孔公路1号大桥,屹立在鲍峡河上的年代虽然也很久,但至今公路上的车流不断地通过大桥。离街道最近的是菩提连修的鲍峡1号大桥,再就是襄渝铁路的复线大桥,稍远还有一条是新修的高速公路。南来北往的火车,似乎是几分钟一列,在鲍峡上空呼啸着奔驰而过。稍远处的高速公路,也是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这些基本建设,彻底改变了鲍峡原来那贫穷落后的山沟面貌。只见那树荫下的老人们都在悠闲地打牌、哄孩子、玩手机,公路上车来车往,一片繁忙景象,一点也看不出贫穷落后的模样。这里还通了两路公交车线路,是156路公汽。这都很具体地体现了党的政策英明伟大,以及人们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毅力。鲍峡再也不是50年前的旧鲍峡了,城镇化的建设,带来了鲍峡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我们随后去了白云山隧道。现在是东沟村的所在地,一条由东沟村民2009年集资修建的通村混凝土公路直达白云山洞口,大约沿村公路走了半个小时,路上还遇到一位居住在洞口附近的老人,老人今年80岁了,他告诉我们,这是黄冈民兵和铁道兵修的啊。我们也告诉这位老人,我们就是当年修隧道的黄冈蕲春民兵啊。辞别老人后,我们远远就看见洞口上方镶嵌的“白云山”3 个苍劲有力隶体字,于是我们拍了好多照片,心里的激动难以多说,正当我们返回时,刚巧遇到铁道巡查员开着私家轿车过来,当他知道了我们的来历,也很热情,他特地打开栅栏,让我们站在铁道边,他为我们拍了好多照片,还拍了“抖音视频”发到网上了。我们沿原路返回后,已是下午5点多了。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我和曹书记又转身去了漕河营所修的黑沟塆大桥。在黑沟塆大桥底下我俩也拍了好些照片,也访问了赤东营部所在地,现在已是居民小区,院内还建了一所幼儿园。询问当地老居民,他们也依稀能记起当年修桥的事,但大多数年轻人是说不出来的。我和曹书记边走边看,返回旅社时天已经黑下来了,虽然有些疲劳,但心情很激动,还不想吃晚饭,结果我们4人都没有吃晚饭就洗了澡,带着疲劳和满意的心情早早地睡了。因为明天早上我们还要赶回蕲春的。</p><p class="ql-block"> 祝福蕲春民兵战友!为他们的精神点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去丹江找到了师部大楼,没拆,变成了幼儿园(这是铁兵张恒志内心的呼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惊奇感动的事情是一件接一件:没想到还有人也是在11号没有先回家,去圆心中的遗憾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原铁道兵中南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最后在中铁十一局武汉建设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岗位退休的铁兵张恒志书记,也是这次《中原筑路》的副主编。</p><p class="ql-block">张恒志书记11日吃完早餐一路换乘公交到蹦车,带着行囊辗转来到丹江,找到了原铁一师旧址,庆幸师部大楼还健在没有被拆除,只是换了主人而已。</p><p class="ql-block">张恒志书记非常激动,在战斗过的大楼前拍下了自己的照片。</p><p class="ql-block">重走襄渝线,一生不了情!</p><p class="ql-block">真正是不虚此行啊!</p><p class="ql-block">我是由衷的被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花儿夏天还在开,</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故事一路讲不完。</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从纷繁的生活中抽身,循着旧时光的踪迹去追寻,重走襄渝线,品味那逝去的时光时,突然我如释重负,对那段认为苦难的日子有了另一种不一样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当路途中铁兵张恒志战友讲:......在越南战场上他们也是20岁左右年纪冒着枪林弹雨,踏着满是弹坑的泥泞路,住着茅草房浴血奋战时是那样的想念我们的祖国……</p><p class="ql-block">我突然不再纠结我在襄渝线离家有多远,因为我就在祖国。</p><p class="ql-block">当路途中听铁兵李知发主任讲述在施工中斗车伤掉了半截手指而无所畏惧时……</p><p class="ql-block">我也不在纠结我在三线战场吃了多少苦、或斗车压伤过我的手,因为我的手指头还在。</p><p class="ql-block">当路途中战友唐西蕙说到襄渝线上我们119名学兵战友生命停格在17,8,9岁时……</p><p class="ql-block">我更不再纠结,因为我还活着!活着,真好!</p><p class="ql-block">换一种角度回首看襄渝,它给于我们正能量的人生起点,苦难锤炼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体魄,在军营中成长,在集体生活中揣摸人生。任何一种跌倒、见识、痛苦、欢乐,都是前进的基石,今天发生的再糟糕的事,明天也将会成为人生路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襄渝线故地重游,一路上日新月异的变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从~五山、六里坪、鲍河、白河、沙沟、蜀河、展园、关口、罗向岩、磨子沟到红号村0247部队团部所在地,其中还有许许多多铁兵、民兵战友们驻扎过、施工过、建设过的桥樑、架设在空中钢架铁路及长眠于老营烈士陵园的战友……,我们三兵一路高歌,一路激动,一路回忆,一路含泪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回访了我们用汗水、用鲜血、用生命筑成的襄渝铁路,年长的铁兵、民兵和我们一样的激动,以至于战友西蕙说:我还以为就我们学兵激动呢!</p><p class="ql-block">五天的相聚,一生的回忆,让我们铁兵学兵民兵的友谊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要有明天,我们永远都会有起跑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见!三兵战友们,愿我们大家保重身体,希望来年再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欢迎大家来陕西、来宝鸡做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