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闻相识到相惜相助

二毛之人

<p class="ql-block">  初闻印永祥博士之名,是从我的一位以博闻强记、思维敏捷著称的朋友之处。当时,我与他有一项科研合作,因同为乐山人,他向我提及另一位家乡才子印永祥,时值1994 年夏天。从朋友的描述中我得到的印象是:天才,破格晋升正高职称,从事受控核聚变低温等离子体理论与实验研究,是众多中国人心中真正的高端科技。大约两年之后,才有缘相见。朋友相约喝茶聊天,始得见永祥兄,真正的帅哥一枚,满口乡音,顿时平添许多亲近。我们三位同乡,经历颇为相似:下乡当知青、村校教书、高考入学、获得博士学位;论年庚,我最小,永祥兄长我五岁;各自在专业领域奋斗,均小有收获,正踌躇满志,在各自的重点研究方向寻求突破。我与永祥兄谈家乡、说专业,志趣相投,一拍即合,由此开启了我们长达十七年的“等离子化工”领域的愉快合作。此为我与永祥兄相闻相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自那次喝茶之后,我俩相约互访了各自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四川大学的实验室。于是自筹科研经费,开始了我们的第一个合作研究项目——“不饱和脂肪酸等离子选择性加氢”,探索“在特殊场作用下的化学反应”这一跨学科研究。一年后,发表了我们合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不饱和脂肪酸饱和度的增加,我们的相互认同度也日益“饱和”,友情弥深,终至相惜不忍分。于是,1998年,作为四川大学的引进人才,印博士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调到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我俩正式组建了“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等离子化工研究室”,成为职业生涯中的同行人,从此相惜、相助。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到与企业合作开发等离子化工新技术;从小企业主上门求购技术,到欧盟成员国专家专程来访寻求合作,我们的研究室在国内和国际等离子化工领域渐有影响,并为这一学科领域培养了50 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永祥兄是一位聪明而又永葆童心的老小孩。他的聪明,不仅是多才多艺,也不只在学术上的才力与成就,而在于他不把这聪明用于钻营一己私利,不把这聪明用于炫耀自己。年已花甲的他仍然保有一颗难得的童心,待人待事总是那么天真、热烈、喜怒形于色。正是这颗童心,使他不能自已地去知与闻,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只要才力能及,便不舍昼夜地学习研究。哪怕是一款游戏,只要吸引了他,他也会全力投入,一旦熟悉、掌握了,就兴奋地如孩童一般急不可待的告诉自己的伙伴,不为显摆,只为分享。</p><p class="ql-block"> 花甲之年的老小孩,在弟子们为你祝寿之际,在弟子们为你编印的你的学术成果即将付梓之际,受众弟子的请求为之作序,我也以此向你表达我衷心的祝愿:祝你健趋于米,愿我们相期以茶。</p><p class="ql-block">癸巳年冬至日</p><p class="ql-block">于成都锦城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