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读谭泽的《兵团岁月》</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r></h1><h1> 辛丑年的整个春天,大家都在倾听谭泽讲述《兵团岁月》。</h1><h1><br></h1><h1> 《兵团岁月》洋洋洒洒四十余篇。时间跨度从报名参加青海建设兵团奔赴青海格尔木,写到知青大批返城后二次创业,跨越兵团的始终。篇章涵盖青海建设兵团的环境、气候、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有宏大叙事,也有细腻描述;有患难与共,也有激情燃烧;有对荒诞和不公的鞭笞,也有对错误政策的反思,不啻为一部“一个人的兵团史”。</h1><h1><br></h1><h1> 《兵团岁月》一经面世就红遍了战友的朋友圈,又一次把战友们带回了难忘的青春岁月,点燃了激情,引发了热议,留言“火爆”。因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兵团战友,有着相同的经历,处在相同的年代,大体相同的命运,很容易对这些讲述的故事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这不奇怪。而在长达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对四十篇文章热情持续不减却很少见。战友们点赞、鼓励、感谢自不待言,更多的是纷纷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知道的与文章里相同的故事。诸如:生孩子、换大米、行路难、打木柴、挨批斗……我敢说战友们讲的都是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平时埋在心底,瞬间被谭泽这些走心的文字激活,迸发出来。这种互动恐怕也只有在兵团战友这种特殊群体里才会见到。由此也能看出谭泽在选题上着实切准了脉,触到了战友普遍关注的热点,或者说痛点,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说来,战友们感谢谭泽的付出不无道理。</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 文章讲述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概莫能外。谭泽曾说:“听说的事情,若拿不准无论多精彩,宁可不写。”这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下。要知道坚守真实需要良知,更需要勇气。唯其如此,文章读起来更觉生动,感人,引人入胜。这也就是为什么《兵团岁月》在战友们中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即便是作者隔天发文,战友们也都在翘首期盼续篇。先哲说:真实的,就是美。诚哉斯言。</h1><h1><br></h1><h1> 纵观《兵团岁月》囊括这么多题目(文章),却没有散的感觉,这就不能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取舍和构思的精巧。看似不经心,实则以内在逻辑把四十篇故事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篇,却又缺一不可。其中怀念志光一篇,作者专门安排在4月15日姜志光战友的忌日发出,足见其用心。如此了得的功底,只能从谭泽战友曾经是青岛日报社长、总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h1><h1><br></h1> <h1><br></h1><h1> 说实话,看到谭泽一口气发了四十篇兵团故事,有些吃惊。这些年,青海兵团战友们的回忆书刊、文章汗牛充栋,怎么还会有这么多故事可写?况且都是自己亲历。有人说是记忆力好,非也,是责任和情怀使然。</h1><h1><br></h1><h1> 先说责任,这是一份对兵团和兵团后人的历史责任。我们经历过荒诞的时代,我们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我们有丰富的阅历,而现在我们都是古稀老人了,在有生之年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留与后人,意义不可小觑。若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就是兵团史。“历史不单单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每一个人的私人记录,都是对正史最好的补充,也更生动更可信。” 谭文中这段话就是担负历史责任最好的诠释。</h1><h1><br></h1><h1> 再说情怀,这是对青海兵团战友不能割舍的情怀或者说就是升华了的兵团情结。我们在兵团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却是一生的回忆,何以然?因为我们的青春曾被时代的大潮裹挟而携手同行,朝夕相处,激情燃烧,同甘苦,共患难。过命的战友胜过亲兄弟姊妹。谭泽曾在《兵团四题》里说:“战友情谊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将受用终生。”此言不虚。</h1><h1><br></h1><h1> 当然,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职业敏感也是积累故事的重要因素。许多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一般人不会关注,可写进《兵团岁月》大家都觉得有触动,有深意。这样的例子在兵团岁月系列里俯拾即是。正是这独具的慧眼,使得这些兵团故事更深刻,更走心,更具历史价值。毋庸置疑,《兵团岁月》将以其史料价值留存,战友们也会在有生之年经常翻阅这些文章。</h1><p class="ql-block"><br></p> <h1><p> </p><p class="ql-block"><br></p></h1><h1> 行文至此,还要说说《兵团岁月》的文字风格。因为在谭文的留言中都提到文字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应该说这是谭泽一贯秉承的文风:娓娓道来,润物无声。谭文用词质朴、准确、洗炼,略带诙谐,读着亲切,动人,又入木三分,颇具冲击力。如此,战友们读这些故事时常常热泪盈眶,而情不能自禁。兵团的故事本来就扎心,一切辞藻、修辞都是多余的。正可谓洗尽铅华不著妆,这怕是文字的最高境界了吧? </h1><p><br></p><h1> 三个月来,读、转《兵团岁月》成了日常功课,经常沉浸于回忆、感动、泪目。像其他战友一样,眼看到了尾声有点着急。明知道码字辛苦,还是希望继续讲述兵团故事。读完第三十九篇,激动之余,赋七律感怀,发了之后仍觉得不尽意。人家数月伏案码字(听说竟是用手机打出四十篇文章,那就更辛苦了),理当响应,于是有了这篇小文。说的都是个人的感慨、想法,属一家之言,不足为训。</h1><p class="ql-block"><br></p><h1>祝杰<br></h1><h1>2021.5.6<br><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附:读谭泽(大漠)兄《兵团岁月》有感<br>只疑大漠笔花生<br>道尽当年塞上行。<br>望断昆仑嗟落魄,<br>心驰戈壁久悲鸣。<br>文章可解千千结,<br>故事能知曲曲程。<br>莫怪回眸常热泪,<br>兵团岁月最关情。</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