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故事连载)我是一个兵(一)【作者/巴山豆 】

巴人文艺

<b><font color="#39b54a">此篇献给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现役军人和退役老兵,献给一切爱好和平和养育人民子弟兵的人民</font></b> <p class="ql-block">1982年是全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第一年,就在10月份里,大巴山腹地的乡村人们刚从田地里收获了丰收和喜悦。北京军区某部独立团魏军生政委一行数人来到了大县地区招兵。所到之处,大街小巷到处拉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标语。魏军生政委他们要在大县地区的大县、竹县、水县三个县征集兵员300余人。人武部的领导告诉大家,说魏政委他们这个独立团相当于师级单位。</p> 吴大为是竹县人,杨尚武、陈少军和杨兵是大县人,郑先进是水县人,他们这批热血青年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就在11月5日这天应征入伍了。 <p class="ql-block">大县火车站是去往北京方向的聚集地,三个县的新兵陆续抵达了大县。300多名新兵身着崭新的军装站立在火车站前广场上。没有硬化的广场还留着连日来下过雨未干的那种泥泞。那接兵的领导拖着长长的嗓子在广场上喊着口令在整队。新兵们虽然还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但他们都已经由一名社会青年转变成了兵。新兵们认真地听着口令,做着动作。几百人的队伍摆在广场上还是挺壮观的,朝南方向的地面上还有积水,新兵们的鞋子已经打湿了、糊满了稀泥。他们没有一点怨言和一丝懈怠,脸上始终泛着荣光,一切行动听指挥。</p> 新兵们蹲在兵站饭堂的地板上吃完了午饭,随即又回到了火车站前的广场上。 中午12时正,运兵的军列鸣着长长的汽笛准时到达了大县火车站,新兵们排着长队依次上了火车。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坐火车,他们看到的火车都是那样的陌生、神奇和新鲜。那高大的车头冒着一串串浓烟,领着一节节深绿色的车厢在大地上不停地奔跑着,他们看得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既颓废又向往:故乡的天地太小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车厢内宽敞明亮,座位舒适干净,清一色的绿军装,全是新兵。他们坐在位置上随着徐徐开动的火车,两眼久久地盯着窗外,眼里闪着泪花,耳旁还响着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乡亲们的嘱咐。 列车一路向北,在铁道线上飞驰着,发出一阵阵哐当哐当的声音,犹如离开故土的送行曲一般,叫人有些依依不舍。有的新兵脱下军帽,用手高高举起在车窗口不停地挥舞着,大声喊着“再见了,我的故乡!”“再见了,妈妈!”。他们情绪有些激动,眼泪不自觉地从眼眶里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嘿,这是秦岭!会穿过很多隧道的!”一接兵领导大着嗓门对大家说道。火车在隧道中穿行着,车厢内一片漆黑;当穿过隧道时,又犹如一道道闪电惊险地划过夜空、风驰电掣般直击着车厢内,让人有些心惊胆战。新兵们盼望着火车快一些走出大山。 时钟刚过18时,有几个新兵就抬着几大框子东西跟大家一一分得,每人一份塑料袋包装的食品,说是叫“方便面”。人们第一次听说“方便面”,还不知道怎么过吃法?新兵们将塑料袋撕开后,就直接咀嚼了起来。这方便面嚼起来很香、很脆,口感也很好,跟如今的“干脆面”差不多。新兵们很聪明,在吃的当中,他们用“军缸”接来了开水,一口方便面、一口水地配合着吃,这样大大地减轻了干吃的困难程度。有的索性将方便面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在“军缸”里泡着,等稍冷一会就一口一口地用力喝着...... 这方便面包装里没有装配叉子,更没有配带食用油和调味料。 <p class="ql-block">列车终于走出了秦岭,视野越来越开阔。新兵们格外地兴奋了起来,他们围在车窗边伸长着脖子,尽情地欣赏着窗外的山川美景,还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沿途的趣事和感想。</p> ------------------------------ <h5><b>作者简介:</b>罗章银,笔名巴山豆,达川区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退役军人,政工师,《达州晚报》、《中国保安》杂志、《四川民生报》、《四川法制报》、《四川工人日报》、《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等特约记者。擅长诗歌、散文、评论、新闻报道等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弄潮儿向涛头立》、《难忘的童年》、《母亲的回忆》、《锅里有碗里就有》、 《阵痛过后是梦乡》、《清明泪》、《“顺首寨”下是我可爱的故乡》等</h5>